我是烟雨人 ▷

说说陶渊明的“隐居”静韵随风

发表于-2006年07月25日 早上9:25评论-1条

——我的首篇论文

内容提要:动乱时期,往往会出大作家,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朝代。而陶渊明,无疑是当时最灿烂的一颗星。在政治的旋涡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隐田园。难道这就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念?一旦诗人卷入政治的旋涡,就要学会趋炎附势,而诗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独立,这里有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一旦“世与我相违”的时候,归隐,是一种智者的人生观。在自然的田园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和谐,一种世外桃源的美。

关键字:归隐自然和谐

钟嵘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在现实与精神冲突之后,他毅然归隐田园。他的归隐,是一种随欲而安,不像以后的有些诗人,虽隐居世外,但内心还是希望有一天贤君可以发现他。他轻物质,重精神,在自己的精神田园里依旧过得悠哉游哉。

(一) “归隐”思想与其生平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一个封建没落家庭,时常被人骂,这样的家庭势必不会得到重视。但是,有那样经历的人是和别人不同的,他又看尽的士族的争权夺利,对社会的黑暗他已经看的很透彻了。这些客观原因对他后来的“归隐”影响很大。

青年时期,他也想干一番事业,“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效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间”(《感士不遇赋》),这是他的志向是积极的,有股向上的冲劲,“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读山海经》)

但现实与理想往往是冲突的,污浊的官场让他不堪一击。诗人曾经说过“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时讵有几,众心复何疑”(《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归林二首》其二),这时。诗人的似乎已经有“归隐之心”了,但似乎依旧有留恋之心。

到了义熙元年(405)陶渊明正式归隐决定不再复出的时候,他的“归隐”思想开始成熟。

从少年时期怀兼猛志、素志到青年时期以“道”策仕策隐到壮年数番实践衡量孰仕孰隐再到中年决策归依于隐,陶渊明的仕隐观经历了并不模糊的一个发展轨迹。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云:“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二) 退隐时的心情——追求自然

魏晋时代是一个天真烂漫、潇散发露的时代。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的深情。陶渊明,在他归隐自然之后,连同心也在田园隐居了。既然远离政治实行隐居,道家的“自然”成了陶渊明人生哲学的出发点。《归去来兮辞·序》中有云:“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不“违己”、爱自由是他的本性,为了过这种不“违纪”的生活,他宁可降低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陶渊明高度重视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他宁可降低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是,很多人仍会疑问,难道陶渊明一点对现实一点都不留恋吗?我想每个人都可能对自己逝去日子有或多或少的感情,但生活已经深深伤透了他的心,已经没有留恋之情了。《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都是名垂千古的名篇,虽然在体裁有所不同,但里面的情怀是相似的,对回归田园有着感到无限的喜悦的心情。因为笔者收集的材料不够,就对里面一篇文章进行分析。

“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四句说明陶渊明少年时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性情,“爱丘山”,实则就是爱慕自然。尘网是“误落”的,而不是心甘情愿的,一“误”,就是三十年。那时侯的人,人生有多长?哪有那么多的三十年啊?可是,时光已逝。只能抓紧剩余的时间,过自己“爱丘山”的日子了。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前两句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旧林”“故渊”是指那田园。而“恋”“思”两个动词把作者的感情表露得十分深切。那官场,是深深的痛苦,不愿意再固执的“守拙”,毅然归了园田,在南野际开荒,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市有余闲。”这是一幅安乐,祥和,宁静的田园自然风光。远远近近,静静动动,作者的心灵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抚慰。这里,便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总是觉得,这有一种冲破黑暗的魄力,像是一个人在樊笼里待久了,便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

“返自然”,便是作者的光明,是智者的选择。

陶渊明在归隐之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感情也很复杂,但一个内核——崇尚自然,始终没有改变。他喜菊爱柳,他和下层文人和农民和谐相处,根本没有官架子。这些方面,很多人都研究者都研究过,我也不赘述了。

(三)“隐居”对后人的影响

陶渊明被后人接受,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最优秀的东西,总会在历史的河流里沉淀下来,以至影响更多的人。

王绩对陶渊明“羲皇上人”的隐居生活极表羡企,“嗟乎适意为乐,雅会吾意。吾河渚间有先人故田十五、六倾,河水四绕”、“烟霞山水,性之所适,琴瑟酒赋,不绝于时”(《答冯子华处士书》),欣然步陶的后尘,置身远离远离仕途的山水之中,“意甚乐之”。孟浩然则是由憧憬渊明之隐逐步走向归田的典型,声称“尝读《高士传》,最嘉淘征君。……”(《仲夏归南园寄京邑耆旧》)《高士传》,内含《陶潜传》。李商隐同样以陶公之隐自勉:“陶公弃官后,仰眠书屋中。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自况》),并向往远离尘嚣的悠闲:“谁将刘伶天幕内,更当陶令北窗风”(《假日》),以复返自然和坦然为旨归,在穷愁潦倒的苦涩中透露出“君子固穷”的自信和坦然。宋代以后,陶渊明的作品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他成为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人格典范,情况也很复杂。

自陶渊明后,模拟陶体的文章越来越多。这里主要举一下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文章,指明优秀作家在人格上会影响后人,作品中的精华是具有传承性的。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乡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显然脱自“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之二);其“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春日独酌》)诗,从体裁,构思到语言,都与陶渊明的“万物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辉。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咏贫士》之一)一脉相成,惟妙惟肖。当然,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深受他的影响,这里也不多说。

笔者在看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时,时常感觉里面的情怀与陶渊明的很接近。梭罗,是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回归自然,崇尚简单淳朴的生活,追求理性空灵的精神境界。他于1845年春在瓦尔登湖建起一间木屋,开始过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种自食的生活,对世界进行深刻的思考。这里面记叙了作者这一段时间的生活和思想的活动。作品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迷人景物,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思考,发人深思。隔了那么遥远的时间,又隔了那么遥远的距离,这里面竟然还有那么相似的睿智,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这些方面,都值得好好研究。

陶渊明,包括那么多的后来人。我想,这里面都有着对人类对最美好的追求,追求自然,追求和谐的生活,天人合一。

在现代社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金钱问题……种种问题越来越严重。陶渊明的思想,在对文学起着作用的同时,恐怕也该对另外的方面也该起些净化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注意的方面。

参考资料:

《陶渊明集全译》郭维森、包景诚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钟优明编吉林教育出版社

《陶学发展史》钟优明著吉林教育出版社

《魏晋文章新探》顾农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 山西古籍出版社

《瓦尔登湖》苏福忠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静韵随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芳草人家点评:

文笔通俗流畅,论述自然合理,章句可依

文章评论共[1]个
九州行者-评论

我想隐居。居于深山中,几间茅草房中,种几分田地,养几只动物,当然,猫狗是不可少的,每天读读书,听听古乐,徜徉于山川之间, 居于深山中,几间茅草房,房子就建在小溪旁,旁边有一座小桥。就这样的小桥流水人家,我喜欢;多少次梦里遇见,多少回陷入对她憧憬与向往中,我决定了等我出去闯两年了就去找个安静的地方隐居,没有人打扰,与花草为邻 与鸟兽为伍,不在理会世间的烦尘俗事。。。想想我就想哭不知道这一切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现实啊。。如果可能的话。还想找个与我一样想法的她一起隐居不问世事,不管她美与丑不管她贫穷或富贵,只要她不怕苦愿意跟我一起,我就更求之不得了。。。。。怡然自乐at:2007年01月17日 凌晨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