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口一词争做“无名英雄”的时候,提出“要做就做有名英雄”这样一个有悖于大众心理的观点,多少有些色厉内茬,虚张声势。好在现在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故在此抛砖引玉,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做有名英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做无名英雄易,做有名英雄难。敢于做有名英雄的人,是不断进取的人。一个人做一件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好人。做好人就得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否则称不上好人。如果做无名英雄,我可以只做一件两件好事就洗手不干,甚至干点儿坏事也不会被人注目。那么做有名英雄,就要背负着名望,承担着压力,被人注目,被人监督,做有名英雄比做无名英雄要难得多。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前人的经典名言,无不说明了做有名英雄将会承担别人的妒嫉,打击和摧残等种种风险。做一个有名英雄,会让你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个英雄,时刻以英雄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愿做有名英雄,敢做有名英雄,才能让我们不断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从无名到有名。再从有名到著名,形成积极人生的良性循环。
做有名英雄,是维护公民完整信誉体系的需要。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做无名英雄“是只为小义而不顾大道”的观点:他的学生在国外旅行时自己掏钱救赎了一名鲁国的奴隶,回来后没有声张也没有按规定到官府去报销并领取奖金。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告诉别人后,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做美谈,人都称赞这个学生仗义,人格高尚。孔子知道后,不仅没有表扬这个学生,还责怪他犯了一个有违社会大道的错误。
孔子认为,这个学生的行为被人们称赞为品格高尚,那么其他的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要对是否垫钱把他赎出来产生犹豫。因为垫钱把他赎出来再去官府报销领奖,人们就会说自己不仗义,不高尚;不去官府报销,自己的损失谁来补?于是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装没看见。从客观上讲,这个学生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的观点说明了做好事留名,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维护国家和公民完整信誉体系的需要。
做有名英雄,是社会呼唤更多英雄的需要。
现在是一个缺少英雄和呼唤英雄的时代,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全民都来做好事。一个人做点好事对社会的贡献微乎其微,只有全民皆把做好事当成一种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先进的典型引路。
做好事是英雄对社会付出了额外的劳动,应该给予表彰奖励,那么,英雄对自己所做好事的承认和公开,为社会提供了典型和榜样,让更多的人学习他们,仿效他们,这同样是做好事的延伸和发展,同样应该大力提倡和表彰。社会只有大力宣传英雄的优秀事迹,弘扬正义和正气,让全社会动员起来,认为做好事是应该的,必要的,把做好事当成自己的职责范围而不是份外的事情,做了好事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精神上的补偿,大家觉得做有所值, 那么,做好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做好事也就能成为人们的良好习惯,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便自然形成。
做有名英雄,是对英雄自身保护的需要。
记得重庆开县好汉金有树, 2004年10月23日救了19条人命,做了一个无名英雄,却因在救人过程中身染重病无钱医治,半年后去世。如果金有树当时当的是有名英雄,又如何会落到如此地步?且不说媒体会如何会发动众人捐赠,政府总不能眼看着自己的“英雄”穷途未路吧。如果英雄能够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帮助,英雄就没有后顾之忧,就会有更多的英雄涌现,一个英雄的时代也就为时不远了。
做有名英雄,也是对被帮助人的一种尊重。
尽管现代社会有许多的忘恩负义的“白眼狼”,但更多的人懂得知恩图报。如果做了好事不留名,那么被帮助的人无从报答,心灵得不到赎救,很多人会千方百计寻找自己的恩人释放感恩的心。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一对兄妹在最困难的时候曾经被好心人给予经济上的救助,渡过了难关,但当他们经济条件好转后寻找恩人时,动用媒体的力量,辗转数个省市,演出了一幕幕寻亲喜剧,化掉的费用和精力远远超过了原来恩人资助的付出。后来在即将见到恩人面时,因过于激动,在横穿马路时被撞成重伤,落下残疾,让恩人后悔不已。
做有名英雄,我们同样可以不企求被帮助的人物质利益上的图报,但我们不能剥夺他们在精神上的敬仰和感恩。
要做就做有名英雄,但沽名钓誉,为有名而“英雄”自是不可取,做英雄却只做“无名英雄”而不敢做“有名英雄”或者“著名英雄”是人生的一种遗憾,因英雄而成为有名人,因英雄而成为著名人,则是进取的人生和人生的幸福。
-全文完-
▷ 进入风在乱翻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