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茶、成都的龙门阵、成都的休闲,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是一条不长的小巷,却散落着多家茶馆,藤椅、竹椅和大大小小的方桌。阳光很柔和地透过银杏树,撒在本地的、外乡的人们身上。他们随意地坐在那里,一份晚报,一杯飘着茉莉芬芳的茶,一份安详中透露几分闲情;他们读书、聊天,倾听着来自深巷里的浓浓乡音,诉说着这个巷子的昨天、今天。那一毛钱的串串香,那散发出的阵阵脆香的油条。有时,还能听到孩童用清亮的歌喉唱着儿歌,见到他们尽情地玩着跳绳、捉迷藏等古老游戏。
我所描绘的这幅美丽的生活图画,就是成都有名的两条相邻的、古老的巷子——宽巷子、窄巷子。据说那里最早是清代满人士兵居住的地方。干净的石板路,青砖砌成的北方的四合院,因为有别于成都的街巷而更加独特。50年代末,以“经营租赁”的方式向这些私家“四合院”塞进了一些住房困难户和无房户,四合院自此变成了大杂院。
与其它城市一样,这条传统的、古老的巷子以及生活在巷子里的人所依存的生活方式,都正随着城市改造的步伐而走向消亡。随着一片片旧房子被推倒,新的街区、时尚的住宅越来越多占据原来的大街小巷。古老的、具有历史特色的街巷正逐步消失,以至我们如今很难寻觅到那古老的风情,而只残留在照片上、记忆中。
怀着复杂的眷恋之心,我与方在一晴朗的早上,相约去了那条古老的巷子。当我们走进宽巷子的时候,那里已经面目全非,已不是想象的样子了。四月阳光下的巷子,残垣断壁,破败不堪的路面,伸向深远的地方。我和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去,瓦砾间的青草、墙垣上的苔藓,成为清冷的巷子里生命的痕迹,向顾念它的人们述说着这里的故事。
在一个残存的古老的门前,一位老者面带愁容地坐着,我知道他就要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成长的家,离开这充满着浓郁的乡情和亲情的地方。我上前问道:“您在这里住了多长时间了?”老者上下打量了一下,以异样的目光缓缓答道:“长啊!记不清了,爷爷的那一代就已经住着了。”声音中带着几许的悲凉,无限的伤感。我抚摸着霉斑点点的、厚重的门,铜铸的环斜斜地挂在门上,显示着它们的久远的年代。我探了探身:“能进去看看吗?”“里面乱糟糟的,有什么好看的。”情绪并不平和,给我们的是一张悲怆的脸。
我们告别了老者,正准备离去时,又遇见一位自称从广东来的游客,他手提相机,衣着朴素,身旁一个相机脚架放在乱石上,他客气的说:“请站在那儿,我给你们照张相。”我知道这是一位旅游爱好者,我们感觉到他的眼中流露出的伤感,那是对正日益消失的文明深深的眷恋之情。
回到家,夜已深了,我依然难眠……
当我们对身处的繁华都市日益厌倦的时候,当我们返朴归真,内心逐渐归于平静的时候,历史坐标中一切的标识、印记,我们曾经有,现在都已不在。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除了残破的记忆,我们已无法证明。
请一定要记住一句话,一句德国历史学家针对北京的旧城改造时曾说的话:“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
-全文完-
▷ 进入倩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