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父亲sihai44

发表于-2006年08月03日 凌晨1:57评论-1条

暂处他乡的我喜欢静静地看书,常感动于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每当我看到关于“父亲”那显胖的身躯在并不太高的月台艰难地攀爬的那段文字,心里常被深深的感动,视线总是被眼泪模糊。

记忆中,父亲从未抱过我,我总是默默地跟在父亲的后面,数着他那稳健的脚步。仅有的一次,父亲牵着我的手和哥哥、姐姐一起去商店里买水勺。回来的路上,父亲指着勺柄上的字对还未上学的我解释:“非食用品”意思就是这个勺子不能用来舀吃的东西。

参加工作前,每当和同学谈起各自的父亲时,我常感叹没有感受过父爱。父亲连抱都没抱过我,偶然生病时,都是母亲心急如焚地背着我上医院;当我和别人打架时,父亲首先用手指用力敲一下我的头,然后把我撵回家后教训一顿,哪管我向他解释谁对谁错。从小就是这样,父亲从没有在我的学习或工作上象别人的父亲那样去拖关系走后门,从来就不关心我!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对他人极度热忱,对家人却漠不关心,我感觉不到父爱的存在。因为习惯,所以自然地,就不去想这个问题了,想到的,只是哥哥的那句“父亲是一块磨刀石,在磨砺着我们”。

第一次感到父爱是在工作后的一年里。那年,省审计厅的梁伯伯下乡到我父亲工作的镇政府里搞调研工作,和父亲关系很好。第一次见梁伯伯,我就感到他的慈祥和真挚,比我所见过的别的政府官员都亲切。梁伯伯告诉我:父亲一直把我当做他的骄傲,每当他在别人面前提起我的时候,脸上总是带着自豪与会心的笑……。

当我们感动于文学作品那伟大的父爱的时候,可曾反省过自己,或许有,或许因此愧疚一时。我们常感动,却不常将报答付之于行动。父爱不求回报,他想到的永远都是他的子女,不曾想过,也未曾要求我们要如何去报答他的养育之恩。

学会感恩。我们总是在看各种“心灵咖啡”类的书,在那些感动的时刻,学会了处事方法,就在我们从中明白应该善待他人时,却很少想过如何善待过自己的双亲;当我们在一则哲理故事里学会了感恩,为朋友给自己的帮助而深感谢意的时候,可曾感动于父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我们心里,好象一切都已习惯,都已自然,自然了,就无谢意可言了;对于父亲的严厉,我们不愿去想为什么,脑子里有的只是“反抗”或“屈服”,殊不知一句无心的“快语”,一个“厌恶”的表情,就在我们“不屑”地转脸间,给那颗苍老的心里留下多大的无奈。不管我们怎样地“反抗”、“屈服”、“厌恶”和“不屑”,父亲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们的爱与关怀。

长大了,看到我们对女友无微的关怀,父亲不会感叹“生父不如女友”,也不会感叹“几十年的抚育比不上两年的爱情”。因为,父亲从未把自己付出的与他人相比较,从始自终无怨无悔的付出,一心为了我们。我们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

情人节,我们早早地给女友准备好玫瑰红酒巧克力,父亲节,我们怎么就没点感觉?因为父亲的那句:“买花太浪费”,或是礼物也并不常见被使用,所以心安理得地认为可以忽略。我似乎明白了,父亲要的不是一束“石斛兰”或是什么礼物,而是我们这颗感恩的心,只要有这颗感知父母心的心,就够了。

记得“五一”回家时,在园子里看到母亲从房子里出来,兴奋地喊声妈跑上去就抱着她,她双手深情地抚摩着我的面颊:“你又瘦了”。我在林子里找父亲,是他先看到我,带着会心的笑问候声:“回来了,累了吧”,我轻轻地应了一声“嗯”随后跟在父亲后面,听着那些我所学专业的“教导”。对于果树,父亲有些“理论”或说是“看法”平日里我根本不赞同,还会与他争辩。今天我没有与他争论,我跟着他默默地走着,在果树间来回地穿插,父亲时而看着卷曲的叶片说是卷叶蛾在作祟,时而拿着枝剪将那粗壮的枝条去掉说是徒长枝,没什么用还影响树形……,一路跟着父亲,享受着他的“谆谆教导”。因为那会心的笑,我不再与管了二十年农业的父亲争辩果树的栽培技术,不再“气愤”他没把我这个生物专业的毕业生放在眼里,书本的东西只有经过了实践才是真知。我不再劝告退居二线的父亲别那么劳累了,因为我知道,在这果园里劳作对于父亲而言就是最大的享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sihai4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古渡闲人点评:

欣赏此言:父亲就像磨刀石,永远在磨砺着我们!

文章评论共[1]个
邓四平-评论

   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的是人性之美!建议精华!
  【sihai44 回复】:谢谢,父爱是无言,也是沉重的,我也只是记下片断,以抒怀.也算是以前对父亲的不理解的一种弥补,每次看到父亲苍老的面庞,心里总会酸楚,总会愧疚.再次感谢你的理解. [2006-8-3 13:58:54]at:2006年08月03日 上午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