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中国的文人是如何耐住他们的寂寞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只因为心中的那个文学梦想,我不得不忍受这枯燥泛味的生活。真羡慕古代文人安贫乐道、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何等的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啊!如果上帝能保证,我现在的生活能一直如汪汪地泉水那样平静地流淌下去,我也不会在每个黄昏来临的时候而感到恐慌。只可惜上帝只是个骗人的玩意,日子也不会一成不变地永保它的安逸。生活像猜不透的女孩的心思,我们把握不住她的现在,还确保不了她的未来。天不有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谁能保证我们到了四十、五十一切工厂都没人要的时候,还能过上现在这样安逸的日子呢?鲁迅曾经说过:“生活太安逸了,反而被生活所累!”我们不是经常感到莫名其妙地恐慌吗?“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在我们年青力壮的时候,勤奋苦读才是正经事。人生在世,何其苦短。冰冻三尺,也非一日之寒。天下万事万物,我们不能面面俱到,也不必诚惶诚恐。坚定一个信念,竖一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往情深,方可成大事业、大学问!“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对于理想的执着,也应当如此。学习汉语言文学,并不想拿文凭混饭吃,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与文学休养。即使将来归隐山林,也须得“能酒能诗且神仙”呀!否则,与寻常村野、樵夫又有何异呢?
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有哪个会把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藏之深山、投之火海呢!这半年来,我陆陆续续地写了将近十多万字,小说、随笔、打油诗,却始终没有投稿的勇气。对于文学的痴迷,我几乎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但只有初中文化的我,显然还没有轻松驾驭文字的能力,但这并不妨碍我写了几篇长达几万字的小说。第一篇是《烟水何限》,其实那算不得是真正的小说,只是很老实、很笨拙地记录过去的一些事情罢了。虽然是真人真事,而且是自己刻骨铭心的伤心往事,但是在自己稚嫩的文笔下叙述出来,未免有些空洞,更谈不上主题了。记得当初用这个标题的时候,本来想写成一个无疾而终的暗恋故事,来表现现代有些成天做白日梦的年青人,不切实际的爱情理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我们只能以古人的情怀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所以用了柳永《戚氏》:“旧游似梦、烟水呈何限?”的短语。第一稿前前后后写了一个多月,那都是很艰难地挤出的文字,简直是文理不通,但是没有气馁。有了一个简单的框架,就像列了一个题纲,稍后就流畅多了。当写完最后一页的时候,很兴奋地拿给一位已表达不少作品的朋友看时,才发现离发表的水平还差得远。虽然得到几句“构思不错,只是意识流太泛滥”的评价,但终于没有了信心。望着一堆草稿,于是不甘心,写了一篇《一个偏见》的随笔,表示自己不怕挫败。文章大意是:文坛对于新人的新作,所表现出来一种异样的冷淡,归根到底是怕年青人的后辈抢走自己怕饭碗,由于妒忌心理,他们即不封杀你,也不提携你,就让你自生自灭吧!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聊以自慰的一偏之见!虽然自己曾投出去的稿件只好比石沉之于大海,杳无音信。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无从知道,在毫无目地的等待过程中,仿佛迷失在一片沧茫的大海上,看不到前途,也辨不清方向!于是《烟水何限》连修改它的信心都没有了!
第二篇是《迷惘》,前半部分几乎是近来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当初立意要把它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受了郁达夫《沉沦》的影响。通过对“我”的心理里刻画,来表现现代年青人的迷惘。虽然这个主题老得掉牙,但想到容易生产出文字,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有时候洋洋得意的不是小说的深度与质量,倒是刻意追求的是篇幅。但是一涉及到心理描写的时候,又把握不住分分寸,写来总觉得像散文,或者干脆叫随笔,直到勉强扯到虚构的情节上时,又觉得故事荒诞得不可理喻。所以写到不到六千字的时候,从头读一遍,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像小说,只好比挖空心思弄成了一堆文字垃圾。终于又不满意,但一想到是自己整整二天的心血,既使毫无价值,且立些存照吧
本文已被编辑[chen红叶]于2006-8-26 0:13:5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闲云野鹤gxl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