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宋元时期乐清籍诗人与雁荡山诗歌创作风在先

发表于-2006年09月06日 下午4:19评论-5条

[摘要]:从南宋开始,雁荡山诗歌创作的队伍中出现了乐清土生土长的诗人。王十朋是乐清文学的开路人。他的古诗既有清淡质朴的一面,又有激越刚健的一面。同为南宋诗人的翁卷,其诗清淡质朴中更显得冷峻,还带有无穷的禅意,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僧。除了王十朋和翁卷,南宋时,乐清其他诗人也多有雁荡山古诗传世,其中陈求鲁和刘黻成就较高。元代,有关雁荡山诗创作的诗人就只有朱希晦和李孝光,他俩在雁荡山生活的时间较长,对雁荡山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也留下了大量的雁荡山诗。朱希的诗冲淡而旷远,有着耐人寻味的意境。李孝光的五言古诗疏秀而富有唐韵,七言古诗伟俊而奇崛,别出心裁,自成一格。

[关键词]:乐清、雁荡山、诗歌、王十朋、翁卷、朱希晦、李孝光

唐代僧人释惟一有《雁荡山》诗云:四海名山皆过目,就中此景图难录。岩前逢个白头翁,自道一生看不足。写的就是雁荡山难以言传之美。(1)“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市东北,濒临乐清湾。景区万山重叠、群峰争雄、悬幛蔽日、飞瀑凌空,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它东起羊角洞,南至筋竹涧,西及锯板岭,北达六坪山。东西25公里,南北18公里,总面积450平方公里。包括灵峰、灵岩、三折瀑、大龙湫、雁湖、显胜门、仙桥、羊角洞八个景区,共计景点550多处。以峰、洞、瀑、嶂称胜。向有百二奇峰、六十六洞天、二十七飞瀑、二十三嶂峦之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雁荡时曾叹曰:欲穷雁荡之胜,飞非仙不能。

面对如此奇秀、怪险、深幽的人间仙景,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最早可追溯至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南朝诗人谢灵运,他的《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便是一首描写雁荡美景的典型山水诗,但当时雁荡山人迹罕至,无路可寻,即便脚着谢公屐,还是不能领略雁荡山的真正面貌。徒留下“落屐亭”的美好传说。谢灵运虽开了乐清文学的先声,(2)“但严格的说,从谢灵运至到北宋,乐清的文学史还未正式揭开。北宋之前,乐清基本上只有外籍作者写乐清的作品,而且作品数量也不是很多。北宋时雁荡山已有较深入的开发,十八古刹相继建成,名人来游雁荡的渐多,留下了许多写雁荡山的诗文。但乐清本地的作家、诗人还未登上文坛,乐清最早的诗人王十朋还只有十几岁,正处于求学阶段。乐清文学的繁荣是从南宋开始的。北宋沦亡,大批士人南下,多有定居温州者。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使温州从长期的边缘区域一变为宋朝廷的东南重地。加上连接温台的驿道改从雁荡山中过,游客顿时大增,其中多有文人骚客。此外,北宋时乐清地方官对县学的建设,这时也开始开花结果。这种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造就了乐清文学的繁荣。”荡山诗词的作者队伍中也出现了土生土长的诗人,例如:王十朋、翁卷、陈求鲁、刘等。元代,异族入侵,乐清诗文创作渐显冷落,但隐居雁荡五峰下的李孝光和游咏雁荡山中的朱希晦留下了许多雁荡山的诗作。李孝光31首,朱希晦15首。到了明代,乐清关于雁荡山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是章氏家族和朱谏。章氏家族因家居雁荡山北的南,对家乡美景有着由衷的热爱,章纶及后世子孙留有近40首有关雁荡山的诗词。朱谏晚年盘桓雁荡山中也传有27首之多,其他诗人有关雁荡山的诗词创作也很多。至清代,由于倭寇的扰乱和朝廷的退海拒盗政策,雁荡山逐渐冷落,有关雁荡山的诗词创作也很少。

总观生于斯长于斯的乐清历代诗人,无不对雁荡山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春的鲜嫩、蓬勃,秋的明净、空寂,雨天的空蒙,晴日的华翠,夜色的虚幻,娓娓道来,如聆天籁。自虔诚的迎客僧,过险峻的谢公岭,观灵峰之重嶂堆翠,宿灵岩之梵声月影,沐雁湖晨曦,听能仁晚钟,叹芙蓉铮铮傲骨,爱龙湫潇洒雄奇。各位诗人以其生花妙笔,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雁荡山诗歌虽然作者众多,风格各异,但也有迹可寻,他们或惊于峰之肖形,或叹于瀑之奇绝,或借景明志,或听钟悟禅,语言平易质朴,诗风清淡自然。本文主要就宋元时期乐清籍诗人的雁荡山诗创作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热情与冷峻——宋时的雁荡山诗歌创作

宋代乐清籍诗人的雁荡山诗歌创作是从南宋开始的,而南宋乐清本土文学的领路人是王十朋。(3)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宋乐清左原人。布衣出身,少时就有济世拯民之志。46岁时中状元,为官正直、清廉,关心人民疾苦,力主抗金,是著名政治家、诗人,为“雁山七贤”之一。王十朋曾十三次游历雁荡,有诗36首,在雁荡山诗歌创作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诗作既有清谈质朴的一面,又有热情刚健的一面。

他的《能仁寺赐额》:

不到能仁久,欣闻赐额还。浮云已过眼,依旧好青山。(4)

能仁寺现在大龙湫景区,丹芳岭之北,锦溪岸畔。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在这首诗里,诗人把功名利禄看作是过眼浮云,只有青山无比美好。他曾受主和派的排挤,两次辞官还乡。是家乡的绿水青山慰籍了他壮志难酬的心。在《出雁山》一诗中也表达了他同样的心境。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心尚在山间。

浮名夺我林泉志,不及高僧一味闲。(5)

在这首诗里浮云已被更直接的浮名代替,但“不及高僧一味闲”有给整首诗蒙上了淡淡的禅意。

雁荡虽美,“雁荡冠天下,灵岩尤奇绝”(《游灵岩辉老索诗至灵锋寄数语》),但诗人不知是爱山太深还是行程匆匆,总觉得一生看不足。“爱山不厌观,每愧行匆匆”(《度谢公岭》)在《过雁荡》这首诗里也有这样的感慨:

雁山五经眼,兹行尤可观。初冬天气佳,雁归山未寒。

有日照幽谷,无云翳层峦。入境见常云,振衣登马鞍。

瀑泉飞玉龙,羽旗导翔鸾。石柱屹天外,卓笔书云端。

灵峰观石室,杖屐穿(山赞山元)。山禽知我来,好音若相欢。

群峰列春笋,丹青状尤难。行色愧匆匆,更约他时看。(6)

此诗语言质朴平易,写诗人第八次经过雁荡时的游历情境。“五”字当作虚指,并不实指第五次。全诗从天气写起,初冬时节,天高气爽,碧空万里,连幽深的山谷也显的格外明丽。诗人从西而入,远远望见了高耸挺立的常云峰,翻过马鞍岭,进入大龙湫“瀑泉飞玉龙”写的就是大龙湫迸珠飞玉的壮观景象。游历了大龙湫,诗人来到灵岩,灵岩的奇绝令诗人惊叹不已。展旗峰似在随风飘扬,双鸾峰正欲振翅飞去,天柱峰屹立天外,卓笔峰高耸入云。平直的言辞中写出了峰峦的雄奇。最后诗人来到灵岩景区,在山禽的欢鸣声中离开雁荡。

王十朋一生宦海沉浮,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奔走呼告,终因朝廷主和派的排挤,壮志难酬,老死山野。他在历次的雁荡游览中写有好多充满政治热情的诗歌。他那忧国忧民,刚直不屈的情感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

《游灵岩辉老索诗至灵峰寄数语》:

雁荡冠天下,灵岩尤奇绝。烟霞列屏障,日月明旌旗。

岩前有卓笔,可以书雄词。天聪况非遥,茫然听无疑。

愿起灵湫龙,霖雨行可为。愿用真柱石,永支廊庙危。

愿扇造化炉,四海归淳熙。愿招鸾凤友,朝廷相羽仪。

何人梦石室,妄谈夸一时。那能了世缘,未免贪嗔痴。

名山误见污,公议安可欺。愿借龙湫水,一洗了堂碑。

诗以寄老禅,狂言勿吾嗤。(7)

此诗作于绍兴廿七年,王十朋46岁,冬,赴官时。这一年王十朋廷对第一,高宗皇帝御笔亲批他为第一名状元。王十朋一举成名,对朝廷和未来充满信心。更因他在廷对时所对的治国方略得到高宗的赏识,坚定了他恢复中原安定国家的理想。在这首诗里,一连用了四个“愿”字,表明了自己的四个愿望。第一愿,“愿起灵湫龙,霖雨行可为》”借长年飞瀑不绝的小龙湫,而抒发自己希望国家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他为官后更是对人民的疾苦关切有加,对农业生产也格外重视。“新诗首及民疾苦,更闵鄱阳境无雨”(《又次韵闵雨》)(8)第二愿,“愿用真柱石,永支廊庙危。”这里的真柱石指的是天柱峰,又指有真才实学的国家栋梁。廊庙指的是朝廷。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于江南,金兵不时挑衅,意欲鲸吞,形势非常严峻。王十朋少年时在温州就曾亲眼目睹宋室南迁的狼狈景象,记忆尤为深刻,强烈的报国之心油然而生。36岁时,作有《再过雁山三绝》之《天柱峰》:女娲石烂若为修,四海咸怀杞国忧。谁识山中真柱石,擎天功业胜伊周。借已抒发自己虽一介布衣,处于山野,却是国家真正的柱石,有伊、周的才华和功业。高中状元后,他更是雄心勃勃,想力挽狂澜,改变南宋走向衰亡的命运。第三、第四愿“愿扇造化炉,四海归淳熙。愿招鸾凤友,朝廷相羽仪。”鸾凤是指双鸾峰,又指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四海平稳,民风淳朴,朝廷和睦,人尽其才,这才是诗人真正想看到的。除了这四个愿望,诗人还有一个愿望,他的矛头直指巨奸秦桧。“何人梦石室,妄谈夸一时。那能了世缘,未免贪嗔痴。名山误见污,公议安可欺。愿借龙湫水,一洗了堂碑。”据传秦桧游雁荡山罗汉洞时说,自己曾在梦中见过这个地方。僧人们便恭维他,说他是诺巨那转世。秦桧非常高兴,说自己本想在此出家,但因尘缘未了,遂筑了堂,并立碑纪念,装作一付淡泊名利,正人君子的模样。王十朋在这首诗里对他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抨击,把他欺世盗名,玷污名山的丑恶嘴脸写的入木三分。当时秦桧虽已去世,但其党羽甚丰。王十朋能直面抨击不留余地,可见他的义胆忠心。此诗借景抒情,笔力雄健,情感激越,诗人的爱国之心伸手可触。

同为南宋诗人的翁卷,他的雁荡山诗歌,在清谈质朴中更透出冷峻、幽峭、高远的“永嘉四灵”风格。他共有5首雁荡山诗,现摘录3首。

其一:能仁寺

芙蓉峰入云,寺与此峰连。得见是冬日,要来从昔年。

寒潭盛塔影,古木带厨烟。偶值高僧出,禅林坐默然。(9)

其二:宝冠寺

山多猿鸟群,永日绝嚣纷。一涧水流出,几房僧共闻。

拄杖粘落叶,拂石动寒云。谁昔来营此,寻碑看记文。(10)

其三:石门庵

山到极清处,石门为地名。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

果落群猿拾,林深虎独行。一僧何所得,高坐若无情。(11)

寒潭、高僧、古木、寒云、空寺、独虎、禅坐这些空寂、冷彻,又充满禅意的意象,构建出一派冷峻,超然的诗风。在翁卷眼中,雁荡的山,雁荡的寺,雁荡的僧,都是远离尘嚣,远离时间的,进入一个不可言喻的禅的世界。“偶值高僧出,禅林坐默然。”,“一僧和所得,高坐若无情。”雁荡山因高僧而高远。翁卷有关雁荡山的诗虽然只有5首,艺术成就却是很高的。细品这3首诗,在空寂、冷峻的风格中又各具特色。《能仁寺》“寒潭盛塔影,古木带厨烟。”尤为警句。此句对仗工整,用词精炼,一个“盛”字写出了寒潭的幽深,古塔的高远,而古塔并不实写,作者只用“塔影”化实为虚,似有若幻。此诗最令人寻味的不仅在此,更是在寒潭、塔影、古木这三个冷、空、远的意象中带来了厨烟,带来了人间的气息,全诗顿时鲜活起来。《宝冠寺》一诗作者更着重于对时间的思考,“一涧水流出,几房僧共闻。”,水会长流,而僧呢?“谁昔来营此,寻碑看记文。”几块石碑,几度沧桑。而《石门庵》更让人体会到深深的孤独,空寺已坏,小庵清冷,雪无声地落着,虎孤独地踱着,一僧高坐无情,或许只有拾果的猿群才能带来些许生趣。

宋时除了王十朋和翁卷留有大量雁荡山诗外,其他诗人也有零星之作。其中翁敏之一首《游雁荡寄怀二弟》,陈求鲁一首《老僧岩》,释如珙一首《龙鼻水》,刘 2首《灵岩》、《大龙湫》。其中陈求鲁和刘黻成就较高。

陈求鲁《老僧岩》:

面壁空山不计春,独留天眼阅风尘。

须弥四九黄金相,化作头陀百长身。(12)

陈求鲁,字质甫,宋,乐成人。此诗写的老僧岩又叫迎客僧,现在最理想的观景点在104国道线的水涨大桥边。放眼望去,一巨石如披袈老僧,拱着双手迎接四方来客。此诗刻画了一位独具慧眼,甘于寂寞的老僧形象。

刘黻《灵岩》:

千岩围一寺,入境便无尘。古木尤知己,高崖若正人。

山灵祛虎迹,石髓幻龙身。上有通天窍,民愁独未伸。(13)

刘黻字声伯,又字质翁,号蒙川,宋,郭路大桥头人。刘 的诗风和翁卷的比较接近,显得空灵,清瘦,又自成一格。翁卷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而刘 是高洁且极具爱心的人。同样的“千岩围一寺,入境便无尘。”的雁荡,在翁卷的眼里是冷俊而具有禅机的,在刘 眼里却是“知己”和“正人”刘 的可贵之处正是他的人本思想和正直品格。“山灵祛虎迹,石髓幻龙身。上有通天窍,民愁独未伸。”他这种为民请命的使命感很有王十朋的风格。

冲淡与奇崛——元时的雁荡山诗歌创作

元代乐清雁荡山诗创作的诗人就只有朱希晦和李孝光两人。长期盘桓在雁荡山的朱希晦和隐居在雁荡山五峰下的李孝光对雁荡山及雁荡山的生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俩的诗歌风格比较接近又各有千秋,朱希晦冲淡中显露旷远,李孝光质朴中呈现奇崛,朱希晦善于营造意境,李孝光长于运用色彩。

朱希晦,名复翁,号云松,乐清人。博通群籍,明洪武初,以贤才招至京,授朝列大夫,不拜。既归,日游雁荡山中,题咏不辍。尝与邑人赵章新四明吴主一相唱和,人称“雁山三老”。(14)

希晦的〈〈石罗汉〉〉:

见说飞金锡,遥从海上来。藓痕封石室,松影拂琼台。

天阔雁行尽,月明猿啸哀。诵经人不见,香冷石炉灰。(15)

石罗汉为于大龙湫景区罗汉寺山门外右前方石壁中,依壁朝南,样子很像罗汉。相传,这位罗汉从漳州航海到此,碰见樵夫,就飞上高山,化为一石,再也不走了。罗汉寺也因此石而名。此诗首句写的便是这个想象中的传说。可传说已久远,石室生满苔藓,松影间琼台隐现。“藓痕封石室,松影拂琼台。”封字、拂字用的尤妙,一股幽远之气跃然纸上。然后诗人的目光投向夜空,明月当空,天辽阔,雁高飞,声声猿啸带给人莫名的幽怨。诵经的人不见了,石炉里的香灰也冷了。此句平直如口出,但立意高远,带来了因时间上的错位,而引起的不可排解的失意。他的《小龙湫》也与此诗风格相近,却平舔了些许孤寒。

《小龙湫》:

湫小犹通海,蛟龙此处蟠。千年泉自涌,六月地长寒。

霜气凋红叶,霞光湿翠峦。我来看不足,长啸独凭栏。(16)

小龙湫在灵岩寺右侧后面的龙隐嶂底,是灵岩的主要景观之一。悬崖环峙,岩腹有如珊瑚、玛瑙的颜色。瀑飞崖上,触石腾空,如万珠迸落。小龙湫因地处谷底,四周林木葱茏,长年飞瀑不绝。“千年泉自涌,六月地长寒。”是对它最好的写照。但此句并不仅仅实写,“千年”可谓时间长矣,而对于泉照样奔流不息,那么对于人呢?这正是诗人要思考的。下一句就写得比较实了,诗人却能够做到实而不死,虽是实写,依然让人领略到雁荡山秋天的绚丽宁静之美。这是因为诗人善于运用丰富的色彩,白的、红的、金的、翠的,这些简单而明亮的色彩,增添了诗歌的活力。难怪诗人不禁叹曰:我来看不足。山色美如画,人生瞬间过。在回过头来看上句“千年泉自涌”,就能明白诗人为什么“长啸独凭栏”了。

在朱希晦的15首雁荡山诗中,有8首是写雁荡古刹的,它们是:《灵峰寺》、能仁寺》、净名寺》、《灵岩寺》、《飞泉寺》、《瑞鹿寺》、《宝冠寺》、《凌云寺》。在朱希晦这些以雁荡十八古刹为题的诗中,保持了一贯冲淡旷远的风格外,又平添了些许空灵和禅意。无论是“晴峰亏日月,石室闭烟霞。”(《灵峰寺》)的幽寂,“浮岚晴后见,疏磬夜深闻。”(《能仁寺》)的空灵,“山川入眼无古今,猿鸟忘机自往来。”(《灵峰寺》)的忘我,“老禅白头栖岩屋,诗客心清饮石泉。结社已输陶靖节,何时来赏远公莲。”(《飞泉寺》)的恬淡,还是“屋外千山浮翠霭,门前一水截红尘。”(《宝冠寺》)的超脱,都印证了他自甘淡泊,节俭洒脱的性格。他在《山居自况》中就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嗟于任疏懒,落落负明时。玄发倏已改,素心终不移。焚香读周易,觞酒调朱丝。所乐在冲淡,浮名安可嗤。”所以朝廷招他为官,他也辞而不受。正是这种不慕名利,乐山爱水的性格造就了他独特的诗风,并在雁荡山诗歌创作中取的了很高的成就。

长年优游古寺,品茗话禅,结交高僧,佛和禅对朱希晦很有影响。他在《和韵简天则上人》一诗中说:不道分携成远别,几时林下细谈禅。(17)他的几首雁荡山诗也充满了佛性和禅意。如《安禅谷》:

尘世原来着脚难,个中橡栗足充餐

浮生但觉乌蟾急,静坐不知风雨寒。

一壑秋声听石榻,四山暝色拥蒲团。

老来出定寂无伴,笑看舞空双紫鸾。(18)

首句写尘世的艰难,诗人只求有粗茶淡饭。“浮生但觉乌蟾急,静坐不知风雨寒。”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忙忙碌碌的众生和自甘淡泊的诗人,忙忙碌碌的众生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而自甘淡泊的诗人却不在意风雨寒暑。此句中的“乌蟾”当指月亮,“乌蟾急”是指时间过的飞快。“一壑秋声听石榻,四山暝色拥蒲团。”这种空灵的意境,也只有长期盘桓在雁荡山中的诗人才有深切的体会。“洞深六月无红日,地胜千年有紫霞。但见瑞华浮茗碗,不知湿藓上袈裟。”(《罗汉洞》)诗人虽未出家,但对佛与禅的理解决不在出家人之下。朱希晦的诗虽以冲淡为主,也偶有豪迈语,看他的《大龙湫》:“半岩有日飞晴雪,一壑无云吼怒雷。”写得何等壮丽,何等气派!

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号五峰,元淀溪(今雁东乡田岙村)人。五岁时,从祖母学习《孝经》、《论语》,进而学习古诗词,并从天台方先生学习宋儒理学。应招前,一直在雁荡五峰山下云霞洞内读书著作,负名于当世,一时从学甚众。礼部尚书泰不华曾师事之。

李孝光以文章负重名,当时曾流传“前有虞(虞集)范(范 ),后有李、杨(杨维桢)”之说。乐府古体,刻意奋厉,不作庸音;近体五古,疏秀而有唐调;七古颇出江西派,而伟俊之气不可遏。有《五峰集》流传至今。(19)

李孝光的大半生是在雁荡度过的,直到58岁时才应召进京。长期的雁荡隐居生活使他对雁荡山的自然风景,佛道世俗生活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比拟的。他的雁荡山诗歌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他共有雁荡山诗词31首,其中五言8首,七言22首,词一篇。

他的五言诗疏秀而刚健。

《同徐仲礼刘芳在雁山作》:

北雁山前路,扶藜一紫冥。山空猿自鸣,云暖鹤初醒。

诗妙惊天老,琴灵畏瀑声。夜分萧寺榻,南斗下文星。(20)

此诗营造了空灵安宁的境界。用词质朴,格调疏明。“山空猿自语,云暖鹤初醒。”句尤惹人喜爱,猿猴在空旷的山林里低语,仙鹤在温暖的雾气里醒来,好一派大自然的和谐图画!更有妙诗高声吟唱,琴声和着瀑声。人和山水是如此的亲近。又《赠能仁寺建禅师》:

生此山水癖,乱趋麋鹿群。茶香邻屋借,芋热骑童分。

湖淤蒹成葑,山高常有云。禅师识道理,杯酒得诗文。(21)

可知那时的雁荡还曾麋鹿成群,直到明代徐霞客游雁荡是仍有出没,可惜今天不见影踪了。湖也渐渐淤积,芦草边地,现在的雁湖已徒有虚名。这首诗不但让人体会到雁荡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且富有生活情趣。“茶香邻屋借,芋热骑童分。”闻着邻家的茶香,把煮熟的毛芋分给骑牛的牧童。多么有趣啊!闲暇时,和僧人一边喝酒,一边论文谈禅。娓娓道来,闲适自然。词句如洗,返璞归真。《乐清县志》说李孝光的诗富有唐调,观“意行无前期,适趣成坐起。”(《溪行分韵得美字》)“行人不敢过,白云自来去。”(《和叔夏观石梁二首》)句,很有唐人王维之风,自然闲散而寄趣高远。

当然李孝光的五言诗也有雄奇之作,特别是两首写灵岩景观的。灵岩景区东起响岩门,西至马鞍岭,南到飞泉寺,北达百岗尖,面积9平方公里。景区居雁荡山中心,峰峦雄壮、绝壁四环,古洞诡怪、鬼工雕凿、形态万变。诗人多次游历,惊叹不已。写有《宿天柱寺》和《观龙鼻天柱赠钦上人》。“古帝省下土,东维成欹缺。大灵骏奔走,蛟离改其穴。洚水缩地入,万鬼拔山出。相见风雪黑,电火上下掣。一柱峨支撑,真宰仰咋舌》”(《宿天柱峰》),这是诗人对灵岩(也可以大而概之说雁荡)景区形成的大胆设想,笔力刚健,气势磅礴。“绝顶逼太白,才可一剑涵。银河从天来,白凤毛(参毛)(参毛)。鱼龙撼不醒,醉如卧箔蚕。其中黑无底,铜杖不可探。”(《观龙鼻天柱赠钦上人》),写的是小龙湫雄壮凛冽,幽暗神秘的奇妙景观。

李孝光雁荡诗歌的最高成就应在于他的七言古体。他的七言古体师法江西诗派,奇崛伟俊,瘦而不枯,奇而不奥,秀而不媚,设色多变,别具一格。

《题本觉寺空翠亭》:

琅干十亩映江渚,天籁沉沉欲下来。

已见凤毛沾雨露,长疑龙气挟风雷。

树团车盖春阴合,月射金波夜色开。

中野白云如白石,不辞一日到千回。(22)

此诗描绘空翠亭所见的壮观景象。空翠亭前有湖,边上有瀑,远处有溪。一时水汽蒸腾,珠玉飞溅,蔚为壮观。“已见凤毛沾雨露,长疑龙气挟风雷。”想象奇特,气势雄壮。“树团车盖春阴合,月射金波夜色开。”尤为奇崛,古树树冠如车盖,遮天蔽日,幽暗宁静,绝无尘世烦忧。夜景更妙,月射金波,朦胧的夜色顿时一片澄明。这样澄明幽宁的环境正暗合了诗人淡泊的心境,才有“不辞一日到千回”的无限留恋。

又《和游雁山二首》:

其一:

北雁山中路诘曲,夕阳木 见人家。

笋舆穿树惊霜叶,桐杖敲云损土花。

白雁秋高还荡顶,流萤月黑出檐牙。

匆匆但得皮肤耳,出外逢人莫浪夸。

其二:

峡中钟磬十八寺,山腹茅茨三两家。

雨后乱溪青似发,霜前病叶赤于花。

悬崖万仞涂猩血,怪石千株错犬牙。

紧绊芒鞋行一月,出山慎勿向人夸。(23)

雁荡山一向以奇秀、雄伟之美名闻天下,李孝光却能发现另类的美。当人们都把目光投向各个著名的景点、景观时,李孝光开始注意雁荡山的平常事物:山野的茅茨人家,霜中的春笋,芬芳的土花,檐边的流萤,雨后的青溪,还有悬崖怪石,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变得不再平常,让我们领略到了雁荡山幽秘、奇崛、峥嵘之美。“笋舆穿树惊霜叶,桐杖敲云损土花。白雁秋高还荡顶,流萤月黑出檐牙。”前句写春景,后句写秋色。雁荡峰高谷深,天气寒冷,才有“笋舆穿树惊霜叶”的奇妙景象。两句对仗工整,着色尤妙,春笋的墨绿对霜叶的赤红,雁的纯白对夜的漆黑。“桐杖敲云损土花”更是怪异,奇特的联想营造了巨大的空间,桐杖又怎能敲云呢?实则是雁荡的山峰太高太险,耸入云间,诗人才有此遐想,桐杖敲云,云若土花松散迸落。“雨后青溪乱似发,霜前病叶赤于花。悬崖万仞涂猩血,怪石千株错犬牙。”第二首就显得峥嵘了。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大量的红色“赤于花”、“涂猩血”,这些强烈的红色给人的视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令人在震撼中领略到雁荡山的奇、险、怪。在强烈的红色主调上,再配以溪的青,发的黑,霜的白,简直就是一幅明艳的中国泼彩画。另外,这两首诗的用词也值得称道。一个“乱”字写出了雨后雁荡群瀑奔突,溪不择流的壮观场面;用“株”字写怪石也是很少见的,但很恰当,写出了雁荡山石独立高耸、犬牙错落的特点。

奇崛的想象在李孝光的其他七言古诗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为他的诗歌增添了无穷的美感。“雪消新水鸭头绿,沙暖小桃猩血红。”(《又赠双峰觉上人》)红与绿一起用很容易变俗,诗人却能变俗为雅,刻画了一幅初春时节,温馨舒适的画面。“日晕霞光金栗影,峰含雨色白莲残。”(《真济寺》)晴的灿烂,雨的空蒙,跃然纸上。“双峰矗天佛头碧,双峰触地沧海黑。道人入山化作雨,蓝玉亭边深一尺。”(《赞觉此山和尚主持双峰》),用佛头比喻双峰,用大雨比喻道人,闻所未闻,不可思议。“药老云根几万年,山开石髓有千春。”(《次国性庵韵送之雁山》)如此深刻的见地,没有非凡的笔力和对雁荡山入骨的理解又怎能付之笔端。

倘徉在雁荡山中,欣赏着优美如画的风景,沐浴着纯净如水的阳光,看飞瀑凌空,听鸟鸣声声,没有人不惊叹于雁荡山的自然之美。雁荡山诗歌更是给雁荡山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那些刻在石壁上的古诗,虽历经千年,依然在传递着各位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无论是王十朋忧国爱民的赤子之心,翁卷冷峻淡泊的超然风度,还是朱希晦不慕名利的隐士志趣,李孝光别具一格的奇崛诗风,都是乐清本土文学的重要源泉,响了一代有一代的乐清文人。

主要参考书目:

1 滕万林 《雁荡山揽胜》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出版 2页

2 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5页

3 《乐清县志》 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1110页

4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23页

5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29页

6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24页

7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24页

8 《王十朋全集》314页。

9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35页

10 同上

11 同上

12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22页

13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34页

14 《乐清县志》 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1114页

15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67页

16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68页

17黄士华 《乐清历代诗词选录》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出版 57页

18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68页

19 《乐清县志》 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1121页

20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56页

21 同上

22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58页

23金明雪 《雁荡山诗词》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61页

本文已被编辑[钟雨洛]于2006-9-6 16:44:09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风在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钟雨洛点评:

具有年代特点,把诗人诗歌很好地结合,研究深刻.

文章评论共[5]个
无雪的冬季-评论

一般不错的论文哦!
  【风在先 回复】:以前弄的,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欢迎指教. [2006-9-7 7:47:22]at:2006年09月06日 下午6:38

小可爱萧萧-评论

很少看到这种有点专业味道的东西了,呵呵
  【风在先 回复】:多提提意见,这是我的第一篇论文. [2006-9-7 7:48:50]at:2006年09月06日 晚上8:36

古草-评论

好有功底的论文啊,可惜,俺没机会用,不然一定会偷走的,嘿嘿:)
  【风在先 回复】:我就怕自己给忘了,发上来保留在这里安全。 [2006-9-7 14:12:50]at:2006年09月07日 上午11:08

寒菲-评论

名副其实的乐清人,佩服!祝你节日快了。
  【风在先 回复】:也祝你节日快乐! [2006-9-10 13:12:00]at:2006年09月08日 上午10:00

白溪-评论

风在先:你好!
我是乐清雁荡山的,我这边有人正在提出光大"雁荡诗派",怎样跟你联系?我的QQ是328393066
  【风在先 回复】:我已经加你了. [2006-10-10 16:09:10]at:2006年10月09日 下午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