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曾喜下棋。
陆军棋、跳棋、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什么都会下,却又是什么都不会,实在是因为没机会求教名士系统地学。不象如今:人人可以开班教棋。再说我也忙不过来:学画画、弹琴,唱歌、写作,学游泳、溜冰、柔道,什么都得投入、什么都得花时间;所以硬是耽误了我这前程。一笑!
因此人到中年时就很想补这一课。
当时有好友善棋,逐请教。答曰:下棋一要肯吃的苦、多动脑筋,二要背棋谱、多交流。这我知道,古人云:“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至则不得也。”当然要投入。只是自己棋太臭,与之棋艺相差太远,又错过了学艺的最佳年龄。因此每每看到好友啼笑皆非的表情,实在是不忍心浪费他的时间,只得作罢。现在还免不了有些后悔。
如今:有时也教教孩子们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当然只是指如何开局、布局,仅此而已。权当给他们寻师求教打个基础。大概真的是闲了,倒是对这两种象棋的异同多了些个研究。
中国象棋在古代叫“象戏”。大约起源于战国时代,该是秦末楚汉相争时的产物吧。韩信发明象棋,是根据春秋战国时两军对垒的战阵创造的战斗游戏。唐朝时,象棋已很普及;到了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并且在全国流行。
而国际象棋的起源,比较可靠的说法是由古代印度发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种叫做“恰图兰卡”的棋。据文字记载它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定型并流行开来的。最早传入我国则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了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将它列为体育项目,它才开始被逐渐推广起来。
这两种象棋的规则差异以及所蕴涵的中西文化差异,已有许多高手及有识之士论及。我当然不敢再作枉论。然而:我却对这小卒子颇有兴趣:
兵:pawn。英语中意思是“被利用的人”。就是在关键时“丢卒保车”的卒,俗称小卒子。无疑,这在两个棋种中都是人多势众、首当其冲;冲锋陷阵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王朝的。而且是只能冲锋而绝不允许后退,这点在中西方对士兵的要求上都一样。
不同的是中国象棋有兵和卒,一个“版本”两种称呼,国人自古饶舌,由此可见一二。但无论小兵小卒,危险却最大。虽然在过河之后变得稍微自由一点,至少可以横着吃子了,但也得等敌人稍不留神或者迫不得已送上虎口之际。因此胡适老前辈有诗云:“ 做了过河卒子,只有拼命向前”;想必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由此看来:“卒”的命运在中国象棋中是最可惜也是最可悲的;因为它即使披肝沥胆杀到底,有幸不被pass掉却仍然还是个“卒”,是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被利用的人”。
但国际象棋中的小兵就不同了。国际象棋虽只有“兵”,没有卒。但这兵却只要有本事,最后总能“由奴隶到将军”熬出个名堂来的。正应着拿破仑的那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在棋盘格子上就能兑现:
因为尽管身为小兵,却有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其前途自然充满希望。首先:因为面对强敌,危险最大,所以其权利也跟着享受优惠,它可以在起步时选择跨两步;如果一往无前地冲,一路上还可以斜路杀敌;倘若冲到了底线,还可立马升格为除了“王”以外的任意头衔。一般而言:弈者都选择让它一跃为“后”的;就此可以左冲右突、斜杀横砍,长途奔袭而无所顾忌。充分展现了西方人鼓励进取、满足升迁的欲望和机会之观念。
有意思的是:这小兵一旦杀到底升迁为“后”,偏偏得做“变性手术”成为人妻;这“王”也就成了一夫多妻啦!看来这个规定也是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变最终才确定的。因为欧洲人虽然认为拥有情人很正常,却不能堂而皇之地实行一夫多妻制,就此泾渭分明地把人性和制度加以区别对待的。但游戏毕竟是游戏,怎么说也要考虑到它的逻辑性和趣味性嘛。再说:这不也体现了“男女平等”的一贯宗旨?
但中国象棋中的“兵”或“卒”,若与老外相比,其命运就大大地不同了。这村野匹夫一旦冒死冲到了底线就更惨。强弩之末只有任人宰割,客死他乡一条路。连小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提拔?除非你舍的一身剐杀进王府,“敢把皇帝拉下马”;但这不多见,何况还不能以功臣自居,到头来还是个小卒子,永无出头之日。想想也气不过!所以:这两种小卒子的最后归宿的区别,恰恰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愚民信条。
说白了就是:岂能容你做“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白日梦?这可不同于西方“论功行赏”的传统和懂得只有激发个人的能量,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的务实态度。
孙子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为中国古代战争的虚拟再现,中国象棋旗帜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兵立国,高度重视战争的指导思想。
然而:中国象棋却又名副其实地应了中国的民间俗语“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的遗训。是小卒,你就是命中注定!你再努力也白搭。因为中国人笃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崇尚将门虎子、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
所以:功劳再大,也是“皇上英明”或“皇恩浩荡”所致。怎么说也得归功于领导的支持、组织的培养。身为小卒子,只有拼命。不象那些身居要职的“仕”或“相”,一个猫在深宫里斜着身子,亦步亦趋地围着“将”转悠,连正步也不敢迈,活脱脱是个太监样;一个在界河这边飞来飞去,看看好不自在,却又无所作为;既无力御敌于国门之外,又无杀敌千里直捣匪穴去建功立业的机会。只因为它们是宠臣。
何况那“将”和“士”足不出户,蜗居九宫,不用离开紫禁城,更用不着冲锋陷阵、刀头舔血。因而历来中国的大官只要挺了个肚子就能当,有没有脑子无所谓。
如此而言:中国象棋最大的特点就是级别愈是高,出力愈是小。也由此可以断定中国象棋的发明者,必定是权贵无疑。或者干脆就是个皇帝老儿。因为只有他们才想的出让别人打江山,自己坐天下的馊主意。
反观国际象棋:虽地位悬殊,但每个人都有冲锋陷阵的义务,讲究的是团队精神。你看:身为“王”者,动作虽迟缓,但也要和敌人短兵相接甚至深入敌后。可是其待遇与中国象棋的“将”相比可就差远了!它虽行动自由,南北征战,但没有“仕”那般的贴身保镖;还得亲自与敌周旋,危急关头甚至要拼刺刀、肉搏见血。这就很有些以身作则的味道,因而何愁小兵不与之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再则:作为其夫人的“后”也须骁勇善战、身先士卒,跃马横枪,拼杀疆场。全无后宫那种千般妩媚,靠老公吃老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陋习;至于那身为重臣的“相”,更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只管放手杀将去,用不着整天围着“王”转悠;同个小兵比较只有级别的不同,没有义务的大小。可见小兵至少在人格上是和帝王将相平等的。
我想:这等小兵能在如此开明君主的麾下作战,心情想必非常愉快。其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若要把差异的对象扩展开去,我们的“马”为什么还要蹩脚?“相”为什么不能过河?不是常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吗?何必对自己人使绊子,控制的这么死?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多么大的差别。由此看来: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区别,还是很有些发人深省之处的。
中国象棋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对人才、对个性的压制。相比之下,国际象棋则没有这么多的条条框框,气量可就大多啦。它反映的是西方人鼓励豪放不羁,自由奔放的个人发展。而中国人却断定凡是“个人”都属微不足道的。因此我想:这国际象棋定是恰恰与中国象棋相反,必定是平民发明的,至少也是出身平民的统治者发明的!无论如何也与发明中国象棋的韩信这等出生豪门的人无关。
所以:我认为这两种象棋所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异,在于对人的约束或解放。就此又进一步领悟到当今我们的改革还真是任重而道远;这不仅要在经济、政治上加大改革力度,恐怕更应在传统文化上改革,以减少对“人”的多方面束缚。切不可纸上谈兵,让“以人为本”成为空谈。
不知当否?还望各位赐教。
-全文完-
▷ 进入江正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