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缺若

发表于-2006年09月10日 早上9:47评论-2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小说。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米兰•昆德拉(1929~ )捷克作家。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学过作曲,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50年代初,作为诗人登上捷克文坛。196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出版,大获成功,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他的书被禁,也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1975年携妻移居法国。《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都是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关注。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本书极具思辩色彩。书的开篇就提出一个类似哲学的问题(引用了哲学家尼采和巴门尼德的一些论调):生活中有重和轻这样两极(生活中的所有负担和责任就是重,与之相对的就是轻),我们选择重还是轻?重便沉痛、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作者给出了答案,小说也就是用故事本身来阐释这一论点: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书的标题对此作了概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书中写了四个主要的人物:托马斯、特蕾莎、莎比娜、弗兰茨。

托马斯有众多的情人,跟妻子离了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上了特蕾莎,两人相爱。但托马斯在爱特蕾莎的同时,仍跟情人们往来,于是他陷入了双重的苦恼:在情人们眼中,他爱特蕾莎这是可笑的且有罪的,因为这违背了他们遵循的“性友谊”原则;而在特蕾莎看来,他出去找情人是背叛爱情的放荡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特蕾莎在难以忍受的嫉妒的折磨下痛苦不堪,为了减少对她的伤害,托马斯娶了她。(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情感倾向很明显,虽说他明白地写到了托马斯是爱特蕾莎的,但他又一再暗示其实托马斯只是在同情特蕾莎。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悔过之书。托马斯并不是真的爱特蕾莎。“她不过是装在一个篮子里顺水漂到他床榻边的一个可怜的无助的孩子。”他不忍心抛弃她。)但结了婚后托马斯还是到处出去找情人。他俩的境况并未好转。

托马斯所宣称的那种爱倒底算不算爱?也许这是作家提给读者的问题,也就是揭露的社会问题吧。

托马斯是著名的医生,属于上流社会,而特蕾莎则来自于底层(她原先是酒吧女招待),所以特蕾莎有向上爬的强烈愿望。这也是他们能够结合的现实基础之一。在托马斯的帮助下,她一度曾为了摄影师,在编辑部工作。因此说她是一个弱者,她对托马斯的不忠没有任何的反抗力量。开始时她企图用工作(或者说事业,苏联入侵的时候她积极地到街头拍摄照片)来麻痹自己的感情,后来又想换一个环境(出国)可能好些,但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于是她离家出走。

托马斯出于什么呢?爱?同情?或说是开篇提到的沉重的责任?追她而来,又回到国内。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托马斯不能在城里工作,两人双双来到乡下定居。在这里他们过了一段温馨的生活。后来在车祸中一起死去。

但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特蕾莎对托马斯还是存在着深深地怀疑。他们养了一条狗,叫卡列宁。特蕾莎常常想,她是爱托马斯呢?还是更爱卡列宁?卡列宁可以完全属于她,而托马斯则不能。

托马斯在最后是没有出去找女人(在农村,条件也不允许),好像是把心交给特蕾莎了。这大概就可以被认为是悔过的地方吧。而且,可以说,他们俩的选择(没有彼此疯狂地背叛或者干脆离婚,而是有隔阂地生活在起)正像世俗的大多数人一样,是沉重而乏味的,但同时也是负责任的,真实的。印证了作品所要阐述的主题。

与他们相反的一个人物是莎比娜,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莎比娜的话,那就是:背叛。

她背叛她的父亲,选择了父亲不赞称的作画风格,嫁了父亲不喜欢的男人。后又因为“在他身上再已看不到乖张的浪子,而是烦人的醉鬼”而离开了丈夫。离婚后她先后成为托马斯和弗兰茨的情人。但她也并不真爱他们,而是先后背叛。在祖国遭到别国入侵之时,她没有丝毫爱国之举,而是利用人们对弱国的同情,跑到国外大肆卖她的画,因而发了财。

她就是这样,背叛自己的父亲、丈夫、情人、祖国,一路背叛下去,永无归路。她不愿意在自己的肩上负担一点点沉重,她不愿意负任何责任,她选择了轻。最后轻飘飘地飘往美国孤独的死去。没有人知道。这种轻是不是反而更不能承受呢?

还有一个人物是弗兰茨,他本来是一个穿梭于图书馆和研究室的循规蹈矩的男人。虽然刻板无聊,但对女人具有同情心且极负责任。他的太太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女人,当初用死来向她求爱,他不得不接受了。既然已是他的太太了,他便容忍了她的一切。

他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主动追求他的女子不乏其人,但三十年来他都不为所动,直到莎比娜的出现。

他并不只是想和莎比娜做做情人玩玩婚外情就完了,而是他真爱她,他想离开妻子和她结婚。并且他把这一想法明确告诉了妻子。但他并不了解莎比娜,当他鼓起勇气向妻子坦白决心奔向莎比娜时,莎比娜却离他而去了。然而弗兰茨却再也回不到妻子身边了。他出走了。沉重的负担一旦卸下,就再也不想把它扛起。他跟他的一位女学生同居了。

然而他仍然爱着莎比娜,他为了追寻漂走的莎比娜不惜冒了生命危险去了正在发生战争的柬埔寨,结果死于非命。他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在世俗的婚姻框架内,那个女学生根本不可能靠近他,他被他俗不可耐的妻子理所当然地埋掉了。他的妻子还在笑话他老了老了却失了节,还因此送了命……她以为他肯定痛悔于九泉之下。

跳出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我们再来看看。世界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在对待爱情上人们也开始望向远方。理想主义的爱情是什么?没有人会给出答案。而传统的爱情显然已受到了挑战。

本书不过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故事。托马斯认为爱和性是可以分开的,所以他宣称爱特蕾莎但并不防碍他跟别人做爱。而跟别人做爱也绝不会有损于对特蕾莎的爱。莎比娜跟他的想法差不多,所以他们俩之间可以轻轻松松地做爱。而弗兰茨要跟莎比娜结婚,莎比娜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种情爱观究竟是堕落还是升华?这是作家提给读者的问题。而作家是没有义务非回答这样的问题的。

但托马斯最终没有抛弃(用这个词是有根据的,书中一再强调托马斯是强者,而特蕾莎是弱者)特蕾莎,而是选择了沉重,承担起责任。无疑这会给他带来痛楚,但他承受得起,因为生命中还有比这更为沉重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本文已被编辑[洗却铅华]于2006-9-10 16:14:40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缺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洗却铅华点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文章评论共[2]个
庞徨-评论

~砍掉后面,就可以拿去作为作者的序言。
~看过一些没看完,以后一定好好看看这本书。at:2006年09月10日 下午4:59

鱼儿自游-评论

"本书不过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故事"——我认为你会意会错了,呵呵at:2006年09月12日 中午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