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骊山忆临窗观

发表于-2006年09月12日 下午5:37评论-0条

说到骊山,大概许多不是陕西的朋友们还不太熟悉。但是说到历史上,在骊山发生的几件大事。那可比“地球人都知道。”更真实。

就我知道这里最早的大事件,是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出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使得褒姒一笑西周灭的那烽火。就是这在这里的烽火台点燃的。

北麓山脚下,是秦始皇陵。再向东,便是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秦兵马俑。

这里有扁鹊墓,名相蔺相如墓。坑儒遗址。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为了逃命,借故上厕所。就是绕路从骊山脚下逃掉的。

引发安史之乱,名列中国历史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她和唐明皇的凄婉爱情故事也是发生在这里。她出浴的香汤贵妃池也在这里。

还有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就是在1936年的12月12日夜里。从这里的“五间房”寝室,逃到骊山半山腰,卧虎石旁的小山洞里。被张杨二将军从中捉到。所以那个洞叫捉蒋洞,在洞旁边的卧虎石上,修了个亭子,叫“正气亭”,解放后改叫“捉蒋亭”。后来,开放了,又改叫“兵谏亭”。

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女娲也是在这里居住,并在这里炼石补天的。后来,人们把她尊称为骊山老母。骊山第二高峰建有老母殿。

……

举不胜举,再举就真成了讨人厌的罗嗦鬼了……

我已记不清自己去过骊山多少次了。可是我第一次去骊山的情形,虽然是在四十多年前。却永远忘不了。因为那一次,也只有那一次,我站在了骊山的最高点--烽火台之顶。没有几个人有这种机遇的。这可是西周时期建筑。从没翻修过。现在的烽火台是1985年重建的。尽管它有13米高。非常雄伟,但那只是为了吸引游客而建造的。与原来真实的烽火台相差甚远。已不是西周那个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了。

那是在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春游。是仿效部队的编制,模拟一场攻山头的战斗形式。各个年纪的同号班,组成一个军团。提前在骊山上的许多地方插有旗帜。哪个军团拿到的旗帜最多。哪个军团就是胜利者。就是红军

我们早早的就在手工劳动课上,自己给自己做好了肩章和帽徽。把它缝到自己那天要穿的衣服和帽子上。

春游那天,我们早晨四点就集合。步行一个多小时到达灞桥火车站。然后坐半个多小时的火车到达临潼车站。再走半个小时到达骊山脚下的华清池。就是杨贵妃洗澡的地方。我们休息了一会后。七点正。冲锋号响了。我们争先恐后的向山上冲去。我们年纪小,都是走的正路,先要进山门,穿过层叠鳞比的道观。然后向捉蒋亭冲。高年级的同学就不走大路,直接翻墙进道观,直线纵贯,再直接翻墙出道观。那时的骊山满山都是小松树,密密匝匝,绿油油的。你可以一棵接着一棵的拽着往上攀登。

我们几个好强的同学,不顾规章。私下决定,一定要爬到骊山的最高点--烽火台。本应在第三(高)峰的老君殿吃饭,我们决定到第二(高)峰再吃。因为,那时正是粮食最紧张的1961年,尤其是青黄不接的春天,我们家家都是到野外挖野菜充饥,学校也组织我们挖野菜。带的干粮全是用野菜做的菜面饼。条件好的多放点面。差的,少放点面。甚至不放。

在第二峰顶老母殿吃饭的时候,我们每人都把自己的野菜饼子剩一半,不准吃完。作为爬第一锋的干粮。把玻璃酒瓶灌满水。在其他同学动身返回后,我们七个伙伴就悄悄的往山后下去,直奔骊山第一高锋。

一路上,伙伴们赶紧把剩下的野菜饼拿出来边吃边走。野菜饼本来就剌嗓子难以下咽,全靠用凉水往下冲。走的嘴渴,更想喝水。饼子吃完了,肚子里也灌满了水。走起路来,肚子里咣当咣当的响。几个同学害怕把肚子咣当坏。不敢走太快。我们的行进速度就慢了下来。

我们七个伙伴终于爬上了骊山第一(高)峰。我们当时把它叫后山。后山光秃秃的。学校在这次春游时,严令禁止到后山去。

烽火台就在峰顶最高处。那时的烽火台已只是个大土疙瘩了,有三米多高,可是由于底部已被严重剥蚀,或许是故意淘空。深深的凹了进去。完全可以藏身躲雨。但仍可以看出,它本来是上小下大的等腰梯形。西北角的台顶留有几乎悬空的砖边。摇摇欲坠。东西最宽处还能见到台阶样的痕迹。于是烽火台成了中间大上下小的形装,不像纺锤,也不像蘑菇。

我们选择了东南角,因为那里最低,底部的凹陷也少,大约有两米就可以上到有台阶痕迹的地方。我们那时的个子小,七人中也只有我一个人自告奋勇要求爬上去。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搭了两层人梯,我的手才勉强够到上面一些植物根样的东西。我刚抓牢。同伴们就累的一下都躺到了地上。而我却挂在半空中,上不去下不来。我好几次都想放弃,想叫他们把我接下来。可是听到他们喊叫鼓励的声音。我咬紧牙,使出所有力气,连下巴、脖子、脸颊都用上了。费了好大的周折,才把右腿膝盖跨了上去。裤裆也给挣开了线。

我终于爬上了烽火台。台顶东西长,约有三米多,南北窄,约有两米多。西北高,东南低。西北边有半人高的高沿,向东南缓缓低下去。到了东南角就没有了。像个簸箕。又像个塌了边的猪圈。低凹处长满了各样的杂草,大部份都是贴着地皮匍匐生长的。

上去以后,我骄傲的,但也是提心吊胆的,慢慢站到最高点的西北角上。高举双手,高喊:“呜啦!苏维埃万岁!红军胜利啦……”我本还想在那里多站一会,向同伴们显示自己的勇敢。但是同伴们的惊呼让我赶紧从边沿上下来。果然,原先我站的地方,已经裂缝,仅仅被草根连着,边沿还不停的往下掉土块。我站到中心的安全处,定了定心神。看着山下,山下本来高大的建筑,此时竞比玩具积木还小。抬头看看天,天还是那么高。我第一次感到我是如此的渺小。心头一股慌乱的感觉。这种感觉如此的难受。过去,从未有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的体会到,那就是“两间余一卒,荷戟自彷徨。”的怅恍和迷惘。

我代表同伴,非常郑重的在台顶的陶砖上刻下了我们七个人的名字。

紧接着,便又是一种新的体会,那就是“骑虎难下”。我无法下来了。这可真是应了那句常言:“上山容易下山难”。最后,在时间紧迫的压力下。必须往回赶了。我又不想在同学面前丢脸。就从最低的东南角,怀着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豪情,闭着眼跳了下来。还好,只是把脚和屁股敦的有些疼。裤裆绷开的缝更大了。

下山时,我们定下了非常严密的纪律。每个人都向党宣誓。要象刘胡兰那样,视死如归。决不把今天上烽火台的事说出去。

到了集合地点,还不到集合的时间。伙伴们都跑去玩了,我为开缝的裤裆发愁。坐在一个茶摊的小凳上不敢动。摆茶摊的大妈,好奇的问我:“得(dei)是不舒服?”我摇摇头。“得是饿了?咋不去跟娃们一起耍?”她这一说,提醒了我饥肠辘辘的肚子。肚子也就叫开了。我不好意思说就是饿了,也不好意思说裤裆开线的事。那位大妈看看我,从小桌下拿出个篮子,翻开一层层包布,拿出一个热腾腾的红薯,一掰两半,递给我一块大的。笑着说:“吃吧,垫垫饥,娃娃么,正扯条(长个子)呢,哎……受可怜。”那时,可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最残酷的1961年春。真难为这位大妈,都四月份了。还有红薯。我们那里,刚过了春节,就吃不到红薯了。我根本就没犹豫,也忘了丢人的开缝裤裆。站起身,说了声谢谢。拿过来就往口里按。三口两口就吃完了。“慢着些,哎,看把娃饿的……”大妈看看自己手里还没吃的半块,又递了过来。我迟疑了一下,但很快就接了过来。也是狼吞虎咽的吃完了。这时,我忽然想起了开缝的裤裆,下意识的用手去把它捏起来。大妈开玩笑的说:“咋,刚吃完可就要上茅子。”我不好意思的说:“哪呀!不是的。是裤子开线了。”“拿我看。”我不好意思。她站起身,走过来,弯下腰看了看不屑一顾的说:“就是个这,嗯--男娃子吗,怕啥咧。莫事!”我大概脸红的厉害。大妈停了一会说:“你等一下。”就回身进了后边的小房子。一会,她带着个年轻的阿姨出来,手里拿着个装针线的笸箩。“娃娃,大妈眼花,看不清,让这个姨给你缝一下,哦。”我犹豫了。迟迟不动。不是不让她缝,我没法脱裤子。里边穿的是条布满大窟窿小眼睛的红秋裤。那原是妈妈的秋裤,后来改缝给姐姐,姐姐穿小了。又给了我。大妈看出我的意思了。笑着说:“来,来,不用脱裤子,大妈坐下来,你爬到大妈的腿上,把沟子(屁股)撅起来就行。”我听话的过去,爬在大妈的腿上。“莉,慢点缝,不要急,慢慢,不要把咱娃沟子扎了。”大妈又拍拍我的头说:“可不敢放屁,哦!放了可就把沟门子给缝上。”本来我的肚子往大妈的腿上一压,就有点咕噜,她这一说,我的肚子好像咕噜的更厉害,总觉得就要有屁了。吓得我使劲的憋着。幸好,那个阿姨很快就给缝好了。我站起来后,肚子竞不咕噜了,也根本就没有屁。大妈笑着说:“咋相?莫把咱娃的沟子扎了吧?”我转过身给那位阿姨和大妈鞠了个躬。说了声谢谢。“噫,你看人家娃,到底是念了书的,还会行礼……会作揖磕头不?……”不知啥时围过来几个老太太和大妈。七嘴八舌,哈哈的取笑着。

裤子缝好了,我就想赶紧离开去玩。可又不好意思马上走。大妈也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碎碎个娃,还麻弥(特指礼节罗嗦)的不行。还不快找你的伙计耍去。”我赶紧又边说谢谢边鞠了个躬。转身跑了。

后来,写这次春游的感想时。我的作文得了个优,写的什么早已忘了。但和我一起上烽火台的两位同学,他们的作文因有特殊的句子在班里被朗诵,到现在我仍记得清清楚楚。其中一句是“我们都已经爬到了山腰,东方才露出了鱼肚白色的太阳。”另一句则是“下午两点正。我们向山下爬去。”

此后,多次去骊山,但都再没上过烽火台。到的最多的地方是捉蒋亭,因为你无论是去老君殿,还是老母殿,就是到晚照亭,看长安八大景的骊山晚照。也要路径此处。

七十年代中期,这里发掘出了秦兵马俑。我也去了几次。那时还没有建立展厅。我们随时都可以跳到发掘坑里。拿起带有色彩的将军俑,立俑或跪俑的头进行比对。而那时,骊山山下的华清池,已仅仅只是个歇脚地了。此后,我多年没去过骊山。

八十年代中期,有亲戚从老家来,我带他们去骊山,此时的骊山,已是面目皆非了,捉蒋亭改成了兵谏亭。华清池里,竖起了高大的贵妃出浴luo体雕塑。是汉白玉的,非常扎眼,和周围的环境非常的不协调。山上山下,树丛中,到处都是游客丢弃的垃圾。景点的四周,到处都是卖假货的摊位和商店。到处都是拿着商品拦截围堵旅客的商贩。强买强卖。有的操着带有浓重本地口音的英语,尾追着外国游客。高喊着“哈唠!哈唠!万磅,图磅,……”有的商店门两边贴着醒目的对联。上联是:“翻身不忘共[chan*]党”。下联是:“致富全靠秦始皇”。有的横批是:“继往开来”有的是:“源远流长”……

亲戚想买玉器,我带着亲戚转遍了大小摊位和商场。玉器几乎没有a货,极少的b货也好像是镇店之宝,价格高的惊人。绝大部分是c货。亲戚特别想买。我只好叫亲戚们自己先转转看看,我自己去想办法。临分手时,再三叮咛,千万不要买任何东西。

到这种旅游景点买东西,决不能带着操有外地口音的人买东西。而后,我找到一位摊主,告诉摊主。我的货不够了,要转点货。摊主问我,差多少。我说,二十件手镯二十件挂件。摊主说,可能没那么多。最后,四十块钱,买了十六个手镯和十八个挂件。跟柜台上摆得三四百元一件的质地一模一样。都是烧料的。交易完后。我再出来时,亲戚们竟抵挡不住摊贩们的围攻和打五折的诱惑,三人各花二百元买了一个手镯和挂件。和我买的质地一模一样。我都没敢告诉他们我买的真实价格,只叫他们赶快去退掉。可是,根本就退不掉了。周围的小贩们像狼一样围攻撕扯着。他们都是当地的村民。把市场管理员叫来。我一听管理员的口音,就知道完了,他们也是本村的。退货是决不可能的了。果然,管理员竟严厉的训斥我们,说我们没有信誉。最后,竟没人承认是他们卖的。眼看天色已晚,我们只好放弃。亲戚们还抱着他们买的是真品的幻想。

回到西安后。找内行的熟人鉴定。结果当然是c货,烧料的。连b货都不是。可是,怕他们伤心。只能告诉他们,东西不是很好,能值个百十块钱。

临送他们回老家时,我拿出自己买的物品,分送给他们。也没敢告诉他们真实的价格。只说是个纪念品。只要自己喜欢就行。并用“黄金有价玉无价”来安慰他们。

我已对骊山反感极了。再也不想去了。直到九十年代。工作需要,我不得不频繁的陪客户们去骊山。

此时的骊山稍好了些,环境不像八十年代的时候,那么脏,那么乱了。又增添(恢复)了许多仿唐建筑也都开发成了商铺。可是假货仍然充斥着整个市场。欺行霸市的情况经常发生。我警告我公司所有的客户。除了两三块钱一套六件的兵马俑陶器模型,还有老太太们卖的,手工制作的五毒坎肩外。其余的,决不能买。如果要买,只能当玻璃,塑料,烧料工艺品买。

每次陪客户参观完兵马俑。到骊山华清宫游玩时,我就叫他们自行活动。自己常常是沿着第一次登骊山的路,或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坐下。静静地回忆。

在回忆中,有美丽的骊山,纯朴的人情。幸福的童年。

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重建起来了。2003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长生殿也在老君殿原址建起来了。老君殿被拆迁到了老母殿附近……

我想,新的烽火台上,大概不可能再有失信于天下的烽火点燃。但不知新的长生殿里,是否还会再发生那凄婉动人的帝王爱情故事。……谁知道呢?

哎……这世界变得太快了,尽朝着意想不到的地方变化。

我想起了过去曾经在书本上看到的话:

“历史总在重演……

历史,恰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临窗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简凌 | 荐/简凌推荐:
☆ 编辑点评 ☆
简凌点评:

内涵丰富,
文字不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