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从《半个月亮爬上来》看和谐江正川

发表于-2006年09月14日 中午12:32评论-0条

《半个月亮爬上来》是中国无伴奏合唱的代表作。想必你一定欣赏过。

“半个月亮爬上来,依啦啦-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依啦啦-梳妆台;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依啦啦-快打开……”

歌曲体现的是月夜下的美丽景色,其和声非常柔和;每一个声部都整齐有序;层次分明,相互衬托非常和谐。尤其是接尾部分,把每个人的声音柔和成一幅完美无瑕的画面,真可谓听觉的绝妙享受。

无伴奏合唱是歌曲演唱中难度较大的一种。

由于没有乐器伴奏引导,声音要定在一个准确的音调上比较困难;又因为没有乐器伴奏,只能靠不同声部的和声相互做背景音,以达到音色丰满的效果。不同声部之间容易相互干扰,演唱时,几十个演员中只要有一个人的声音略微走调,就可以被听得很清楚。因此既要把准音调,又要控制音量,还要使节奏协调一致,就需要很扎实的声乐功底。对每个演员要求都很高。 因而:无伴奏合唱的水平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的技巧。其难度也就体现在它的“和声”,即分部上。若分成四个声部,那对指挥的要求就已相当专业了。不言而喻:光靠作曲是不够的,直接影响到“和声”成败的关键就是指挥的水准。

记得有一年,我们第一中学参加省、市艺术节获一等奖的就是这首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而担任指挥的伍丹老师,则不愧为是整个合唱队的灵魂。她的专业素质、她的敬业精神,我始终不能忘怀。

器乐演奏中也讲究“和”。

我们知道:和声是由2个以上不同的音,同时发声构成的音响组合。它的单位就是和弦,即由3个或3个以上不同的音结合构成;其对音乐内容、情绪和音乐形象、性格的刻画使其成为一种“多层次”的音乐,其中每一层又都有独立的旋律。因此,和声是由一系列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和弦组成的。

运用和声的色彩是作曲家的重要手段,通过指挥的理解和诠释,加以再创造,调动和调整各个声源,使和声与旋律水乳交融。因为以这种方式合成的音乐声音悦耳。可以说旋律像一幅用铅笔勾勒出轮廓的画,而和声,就像是为它着色,给线条增添了色彩、光影和立体感,因而具有“和谐”性。

而“和谐”的定义呢?

《现代汉语词典》给和谐下的定义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你不觉得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就很象一个合唱团吗?在合唱团里有高音区,有低音区,各人演唱不同的声部;而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阶层或成员组成的,并维护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和权利。两者都必须配合默契,适当、匀称,能“合”并能“和”才能称的上和谐。因此“能和之合”也就成了和谐社会的真谛。如果各个阶层或个体一意孤行试图用最强“音”突出自己以压倒对方,其结果可想而知。又因此就必须把这个“音”限制在“适中”的程度。

事实上从古至今,人们常常是将“和谐、适中”放在一起使用的。如果你用“百度”同时搜索“和谐、适中”这两个词,他们同时出现的网页就有15万之多。我想:这就很可以说明问题了。

中国古代,儒家主张“中和”,所谓“中者,天下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天德莫大于和,而道正于中”。实际上是追求节制与适中,侧重对立面的调和与统一,追求安定与和谐。

而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市场竞争,而竞争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那当然意味着某一方必然是利益的最小化。因此,伪劣造假、坑蒙拐骗、以权谋私、贪污索贿等等腐败行为,究其根源,正是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即使是市场竞争,若以“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来随意给其下个定义,岂不有鼓励竞争者必须“你死我活”之嫌?

而具体地、直接反映到人际关系上,就是让人与人之间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要求一部分人为社会的发展牺牲自己。那岂不加剧了各阶层及利益集团本身或相互之间的矛盾?

也正因为如此,“你死我活”与“残酷”,就绝不是“和谐”的。自然那“最大化”也就不是“适中”的。既然如此,现代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中的“利益最大化”与“和谐、适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

记得在哪本书里,曾读到法国著名政治社会思想家托克维尔曾提出:为了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和过度享乐主义”,需要“温和的享乐主义”。

所谓温和的享乐主义,是说社会中人人都该有物质欲望,但这种欲望不该与公共秩序对立,而该有利于社会秩序与经济繁荣的形成。而所谓的“享乐主义”,如果被纵容或任其过度膨胀,则是当物质需求的发展高过社会的发展时,人心就会过度激动而无法自制。最后导致“由于他们一心一意要发财,所以再也不去理会把他们的个人幸福与全体繁荣联系起来的紧密纽带。”

古人云:“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唐代孟郊)。

“山岳定”当然能和谐;为了蝇头小利而“你死我活”的“丝毫争”则一定是与和谐无缘。这使我不由想到:欲建设“和谐社会”,是否也应该提倡“温和的利润”和“温和的利益”?在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中应该有个“适中点”,来作为满足各方欲望的限度,进而促使个人的自我和谐。

倘若在人际交往中及各式社会活动中,每位社会关系的参与者都欲壑难填地抱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或“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亡命心态,不就成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陷入“你吼喉咙我吊嗓子”的混战场面?那还谈的上什么和谐?

倘若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式人等的一切欲望,如果都能控制在恰当的限度里,而不是处处都硬要争取“最大化”,这个社会就必然和谐有序以至安定团结,并能成功演奏社会的和谐之曲而走上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要知道:只有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才能使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

要避免这种混乱局面的出现,就必须基于同一行为规则的引导和约束。那光靠有人作曲显然不行,还得靠指挥。需要由指挥来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的关系,调整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而这个建设“和谐社会”的指挥,自然得由民主、自由之政治而当之无愧。

和谐是博爱之花,需要自由的雨露来浇灌。而个人的自由必须从尊重他人的自由中获得。因此:“和谐社会”就必须具备博爱——平等——自由,这些构成和谐社会的要素。而要达到这个预定的目标,就不能不依靠指挥——一个自律、模范、敬业,公正、称职,且具有高素质的,因而具有绝对权威的指挥。

否则:就好象一个没有权威指挥的合唱团,一开口就乱成一锅粥,哪里还等得到谢幕?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正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暖玉 | 荐/暖玉推荐:
☆ 编辑点评 ☆
暖玉点评:

整个社会就是一曲多人演唱的多声部合唱,只有每个人“不跑调”,才是和谐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