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闲话休闲倩红

发表于-2006年09月15日 上午11:24评论-0条

今天是星期六,静下来听听音乐,流行的、古典的,也听听美国的乡村音乐,其乐无穷。在悠扬的歌声中荡涤一周以来的辛劳,一边听着音乐,空闲的手不可打扫打扫卫生,做做家务。

说到音乐,记得数年前,巷台歌星云集,追星族更是通宵达旦的守候,人可谓多啊!前不久,俄罗斯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谱就的一首舞曲《天鹅湖》时时在艺术宫回响,然而无追星的热血,也无街市的喧嚣,更无小巷的议论。《天鹅湖》美妙的音乐之声却回荡在殿宇之上,奏响于数百人的耳边。两相比较,不由得感慨万端……

音乐悠悠然的在耳畔回想,我忽又想起在宋玉与楚王的对话“宋玉对楚王问”中有文:

“客有歌于郢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者弥寡。”

宋玉对音乐曲高和寡之论,我想,这可算一种高论。“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成语皆出于此。

茶文化中我想走了周作人

周作人《喝茶》中道出的那种对茶的领悟和体验。文中写“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真可说得上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周作人以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现代的都市,瓦屋纸窗已不多见,素雅的陶具是高档之物,也难尽备。然而,如能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真的能抵十年尘梦之说。如是,则却实能品味出都市休闲的那种独特的情调和重人轻物、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当有曲高和寡的美境。

茶、品茶。我倒想起了《红楼梦》第41回中品茶一段。妙玉请宝玉、宝钗和黛玉品茶时,沏的是老君眉,泡茶的水是埋于地下五个冬春因遇知己才开始启用。才华出众、风雅高洁的黛玉未能品出茶的风味,被妙玉小瞧,讥为大俗人。妙玉给宝玉的茶具是大茶杯,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据此,“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骡了。”杯之冷暖多少,也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分野。

不久前读得一文“徜徉书海亦休闲”,颇有些同感。清初陈眉公在《小窗幽记》中就这样认为: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我最喜欢的休闲方式之一,便是游逛书店,看看书,可谓享福之人。其温馨静谧的环境,淡淡的书香,陪伴着我的还有优美的音乐,给我一种难以言传的享受。我的心身都浸入书的海洋里了,我不能自拔,流连忘返,心中荡漾起无穷的乐趣。随身还带上一两张纸和一支笔,在音乐中刷刷着响的记上几笔,不亦乐乎! 

谈读书,我想起袁利荣的《读书三境界》,文中称三境界曰:“吞”、“啃”、“品”。“吞”博闻强记,狼吞虎咽。贪多而不求精,是读书的粗放阶段;“啃”是一种消受,一种溶解。把读书中获得的知识消融于血肉之中;“品”焚香沐浴,如饮美酒。体悟到茶道中品的境界,去追寻生命的意韵。

“阳春白雪”是高雅的,但又是孤独的,“高处不胜寒”;而“下里巴人”粗犷,简洁,为接近广大人民群众而为百姓所爱。由此而深切领悟到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与普及统一的问题。”这一命题。

都市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统一的生活方式。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倩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韵随风点评:

休闲也要看心境。
心境好,一切都好。作者对音乐,有着一份独到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