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与“狗性”
宋云奇
常闻有人研究人性,而研究“狗性”、探讨“狼性”者鲜矣!余今突发奇趣,试将这“狼性”与“狗性”研究一番。
其实说穿了,狼和狗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新华字典里对狗的解释是:一种听觉嗅觉都很灵敏的家畜,善于为人看守门户,也外延为替有权有势者奔走做坏事的人。里面对狼的注释则是:一种形状像狗,性情狡黠凶狠的野兽,能伤害人畜。两者均无多少褒义。汉语中还有许多针对狼和狗的贬语词句,诸如狼心狗肺、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猪狗不如等等。中国人就常把秦桧、吴三桂之类吃里扒外丧权辱国的历史罪人怒斥为“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尤其对“狗”深恶痛绝,曾在多篇文章中对形形色色的“巴儿狗”、“癞皮狗”口诛笔伐大加鞭挞,即使这些狗们已经落入水中,也依然要穷追不舍继续痛打。
相比之下,人们虽然也常常对狼的凶残暴戾的性格怵恨不已,但似乎却没有对“狗”那样睥睨痛恨之极,尤其是在有一定思想的文化人眼里就更是如此了。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歌颂狼赞美狼的佳作,如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徐大辉的《雪狼》、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等即是例证。余曾细读过他们的作品,觉得寓意很深,不仅是在怀念形而下的狼,而且还是在赞颂形而上的“狼”,同时里面都含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就是感叹现代社会的“狼”和“狼”的精神是愈来愈少了。
说到“狼”少,其成因必定是“狗”多,因为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宿敌,“狼”少必定是“狗”多矣!你不妨细想一下,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是不是已经“狗”满为患了?你早晚留心大街小巷,什么哈巴狗、狮子狗、阿拉伯狗、德国狼狗、英国牧羊狗、法国大丹狗……真乃“狗行于世”;你稍微细察就会发现,花甲老妪喜欢狗,孤寂怨妇宠爱狗,便便款爷不离狗,小姐二奶抱着狗……可谓是“人人爱狗”了。至于说到有些特殊的地方,就更是“狗患成灾”、“满目皆狗”了。与此相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其品性和搏击生存能力远在“狗”之上的“狼”,却不无遗憾地愈来愈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要想更具体地阐释形成“狼”少“狗”多的深层原因,就必须先谈谈“狼性”和“狗性”了。而要谈“狼性”与“狗性”,又必须先说“狗”和“狼”的主宰者“人”的本性了。因为“人”是这个世界的霸主。“人”的喜怒好恶,直接决定着“狼”和“狗”的荣辱盛衰。可叹的是“人性”里面恰恰有一条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喜好献媚逢迎溜须拍马。而生性聪颖善于巴结的“狗类”,正好迎合了“人类”的这一弱点。于是,本来与“狼”同属一族平起平坐的“狗类”就从其中脱颖而出,逐渐赢得“人类”的信赖,从而成为备受宠爱吃喝不愁的“人宾”。而生性愚顽桀骜不驯的“狼们”,则不肯放弃傲然孤立的个性,不肯像聪明的“狗”那样卖身求荣向“人”靠拢,其结果必然是自受其累,落得个生存维艰濒临灭绝的惨痛下场。
当然,这种“狗”多“狼”少的局面,也不是人类所真正希望的。“人”毕竟是比“狗”聪慧狡猾得多的万物灵长,其在宠信信用“狗们”的同时,实际上对“狗”是存有戒心的,生怕有朝一日“狗们”真的成了气候,会乘人之危狗性大发忘恩负义地对曾经百倍宠爱它们的“主人”反咬一口,甚至将“狂犬病”之类的不治之症传染给人类而将其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又常常期望“狗”的同类和宿敌“狼类”不至于灭绝,以求用“明火执仗”的“狼性”,对比和抑制“虚假做作”的“狗性”,造成二者互为制约的均衡态势,并时时给自己以警醒然后高高在上逍遥自在“坐山观虎斗”乐享其成。
据说现在人类为了上述目标,已经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得力措施。所以,对狼有所偏爱的人们大可放心,自然界中的狼是决然不会轻易灭绝的。至于我们生活中的“狼”,就更会是如此了。
-全文完-
▷ 进入lanfeng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