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实现民族精神的“物化转移”秋过留痕

发表于-2006年09月18日 晚上8:05评论-2条

引子:少发一些牢骚,实现民族精神的“物化转移”(我暂时这样命名)是一个民族希望的源泉与发展的动力——写在“9·18国耻日”。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事端,向沈阳城和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了进攻,并开始对中国东北全面入侵。不到3个月时间,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侵略者对我东北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从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14年的时间,死于关东军屠刀之下的抗日武装军民和爱国人士有500余万人,被屠杀、被奴役而死的无辜百姓则不计其数。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大量惨案,据不完全统计有500余起,一次屠杀多者数千人,少者10余人。另外,日本殖民统治者在东北统治期间镇压中国民族资本,强制推行所谓“日满经济一体”,实行经济统治。结果自193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从东北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粮食、钢铁等。

——这仅是来自东北的真实数据和报道。而相对于“9·18”引发的波及全中国的战争罪行,那赫然如山般矗立的累累悲痛之举证,这样的数据只能算做是一个斑驳的缩影而已。因为国人皆知的事实,在这里我也不想多说。

这段流血的历史,对于多民族形成构架的中华民族而言,所带来的惨痛与悲哀是中华文明发展旅程上最为不堪回首的一段!而将“9·18”定位为“国耻日”,并将这个日子一直铭刻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每一位国人记忆的“回音璧”上,则是一种民族责任和民族精神的永恒与警示。

近一个世纪的75年的历史,五代人延续岁月的漫长时日,足以淡忘普通意义上的一个日子。但我们庆幸的是,国人们并没有忘记“9·18”这个充满阵痛般撕裂的日子,这是我们民族精神尚存的骄傲和自豪。明天就是这个日子的再一次无法拒绝的“登陆”,而我们内心充荡的不仅仅应该是民族之间因这段历史所带来的仇恨,我想,还应该有一种民族精神的反省与思考。

记得有专家评说清朝历史时说过:“弱国无外交”,这话很容易理解。试想一下,一个天真的孩童或者羸弱的老朽遇上一个无赖的绿林大盗,你跟他还有什么理由说得清楚!惟有的,就是你被任意宰割的境况。将日历翻到21世纪的今天,即便你成天谩骂日本,拒绝日货,忿忿然若“愤青”状,但冷静的想来这种举措对于一个民族的地位和自尊是无济于事的。拯救一个弱小民族的希望,是能够在实际意义上将意识转化为效益的“民族精神”。

那么,什么是民族精神呢?严格的讲,“民族精神”是学术领域一个非常专业的名词概念。我认为,通俗的“民族精神”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民族精神具有共同性。就是说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所共同具备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它是用以维系、协调、凝聚民族成员间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和推动本民族朝着共同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是一种以爱国为核心的精神体。

二是民族精神具有发展性。就是说它是一个发展的精神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抗争磨合的文化体系。可以这么理解,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的文化内容,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主要矛盾应该具有不同的民族精神。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文明发展程度的进步,使得包括民族精神在内的文化内容必须同步跟进,实现适应和提升的客观要求。

三是民族精神具有继承性。无数历史事实表明,惟有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五千年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众多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各民族冲破地域阻隔,一直进行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民族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特征。

四是民族精神具有独特性。就是说它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渗透在其思想文化、思维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长期实践的积淀,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运动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对于多民族的国家而言,这种独特性包含在共同性之中,独特性只是共同性的一个部分。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渗透在其血脉、贯穿于其悠久历史、熔铸在其灿烂文化及历史传统之中的性格特征、意志品质、社会心理及其所蕴含的生命力、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这种民族精神,对外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体系,对内又具有其可以互补的多样性。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就可以拯救多元化的中华民族;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一个盲目生存的民族,而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则是没有希望的国家。

我是非常赞赏韩国人“民族精神”的培育手段的——他们将其称之为“国民精神教育”。本质上,“就是要确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族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和民族复兴的责任,确立民族主体性,以实现韩国的民族理想。”

韩国人的“国民精神”在90年代后半期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中,让世人再次领略了其巨大的精神力量:当韩国元兑美元汇率狂跌时,韩国人喊出了“一人一元救国家”的口号,市民们把自己的金银饰品卖给国家,只收个欠条,以助国家一臂之力;同时,民间团体和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增加生产,厉行节约,购买国货,减少出国旅游,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毫无疑问,作为曾经一度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的“国民精神”,是大韩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一个民族自二战以来迅速鼎立的、其民族精神的支柱发挥起巨大作用的结果。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天灾频繁,人祸不断。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每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人们总是能够捐弃前嫌,空前团结,同仇敌忾。中华儿女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

近代以来,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华民族有着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她为救亡图存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全民族的百年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中华民族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许多试图征服中国的侵略者在遭到中华儿女,特别是普通百姓的拼死抵抗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这样由衷的感叹。根本原因在于,无论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都没有失掉民族自信心,而是愈挫愈奋,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就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不可否认,由民族精神演绎的自强不息揭示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来源。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的现象,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象辞》)的思想——天体永不停息、周而复始、不知疲倦地运行。没有谁要求它这样做,也没有谁给它力量,其动力完全来自自身的生命力。同样,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也来自于自身,来自她的成员对国富民强的不懈努力,来自对民族自立、自尊、自强的强烈渴望,来自对致善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

最后,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民族精神,不是坐在自家的庭院里指桑骂槐,嫉妒于别人的富足与招摇过市,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一点事情,认认真真的实施一次行动。就像韩国人那样,日常生活中他们人人坚决抵制洋货,只买国货;遇到金融危机,人民争相献金。不是有这样的报道吗?大韩民族令全世界人刮目相看的事情有三:

“第一,即使在今天,韩国的马路上也几乎看不到外国车,你买了进口车,第二天就可能被愤怒的爱国者刮掉油漆;

“第二,政府指导型的经济模式,让银行牺牲掉资本收益率更高的给中小企业的信贷机会,把资金投放到能为民族争得荣誉的行业上,另据反映,为了挤占日本市场,他们甚至赔本把汽车卖到美国去;

“第三,在亚洲金融风暴袭来时,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成千上万的韩国老百姓,自发地从家中拿出珍藏的金银珠宝,排着长长的队伍,把它无偿地捐献给国家。这里面,有的是几代人珍藏的“传家宝”,有的可能是这家人赖以生存的“全部家当”。他们—个个都像为解国难而慷慨赴死的义士,表情庄重严肃,没有一丝悔恋之情。”

也许,大韩民族的“国民精神”似乎缺乏一种与世界接轨和发展一体化同步的宽容性,但历史事实证明,他们的举措使得自己的民族多了一份执着、自信、自立、自强、无畏和坚毅,他们的举措使得自己的民族赢得了尊重和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

所以说,一个聪慧和理智的民族,不是在抱怨与牢骚中成长起来的,民族的壮大是需要咬紧牙关的拼搏与奋斗,是需要用自己发展的成果撬开世人尊重的眼神,并在别人的嫉妒和谩骂声中实现着本民族伟大的目标。在“9·18国耻日”来临之际,我们不仅需要在近百个城市拉响形式主义的警报,而应该在每一天、每一年里,在我们举手投足、生活决策中培养我们的民族精神,并使这种精神物化为一种行动,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从狭隘的民族仇恨与敏感的自尊中解脱出来,扎扎实实地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一点实事,提升我们的民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秋过留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民族精神比物质更为重要,可不能脱离物质存在。
希望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不要丢失了精神。

文章评论共[2]个
秋过留痕-评论

 帘外落花 ]发表:
民族精神比物质更为重要,可不能脱离物质存在。 
希望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不要丢失了精神。
——完全认同,感谢点评:)at:2006年09月18日 晚上9:35

香樟-评论

中国人太浮躁,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
  【秋过留痕 回复】:谢妹妹的点评。这种文字,读起来比较枯燥啊,呵呵! [2006-9-26 19:38:24]
  【香樟 回复】:就是啊,大哥连最后的句号都省了,或许是还没写完吧.嘻嘻 [2006-9-26 20:28:23]at:2006年09月26日 中午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