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关于“民族文化”的思考秋过留痕

发表于-2006年09月18日 晚上8:22评论-2条

今年的春节,好不容易从一些滥事中逃出,回了趟老家看望了母亲。两年没有回家,孑然健在的母亲于我是永远的思念和永无休止的牵挂,而不是儿女心中耽虑的所谓不敬不孝!

两年的变化真大。变化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我们民间文化的渐行渐远,感叹于大经济时代这文明的东风竟吹得这个西北的城镇也在传统的节日里,变了一点味道——多了一些“时髦”,少了一些记忆中那古朴亲和的民俗。

记忆中的春节,是一幅幅用木模子手工制作的年画,在临近春节的时候首先夸张地出现在故乡的大街小巷。在大声的吆喝声中,《五子夺莲》、《福禄寿三星图》、《鲤鱼跃龙门》、《门神》、《喜鹊闹梅》……那一张张朴素的尽心之作,尽管被廉价地出售、收买,但买卖双方却收获着那一份春节的情结。

而今年看到的,则是印刷精美、千篇一律的机器制品。从观感上讲是美多了,但在这种美感里却享受不到传统手工制作的那一份乡情。而这份民俗的情结却在春节走近的时候,似乎在悄悄地离我们远去。就像老人们嘴里说的,现在日子好了,但过年的热闹却没有了!

但是,我所感叹的并不仅仅是春节的热闹减少了,而是一种民间文化的日趋衰落!而这种民间文化的衰落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在大经济背景下出现的这种现象是整个中国民族文化的进步还是退步呢?在这里我想说几句,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从范围和内涵上界定中国民间文化的衰落不能等同于中国民族文化的衰落。

任何一个民族,它的民族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人文风俗、道德伦理、哲学理念、精神信仰、语言文学、宗教艺术、在特定生活环境里形成的世界观……等等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形成的文化的总和。民族文化是渗透在某一个民族生活始终的精神产物和感知自然、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类社会科学文化的总称。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某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有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而民间文化,则是一个民族人文风俗里所涵盖的一部分内容。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5300年左右以来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并使之深厚广博。而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瑰宝——民间文化,则是“农业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趋于成熟和日臻完美的精神世界之于物质世界的产物。

如果说,民族文化从整体上看,有其一定的民族局限性、时代性和地域性,那么,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化,它只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和在一个局部的表征。所以,它的民族局限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在表象上反映得就更为突出。由于民间文化紧密地贴近于生活,因此也很容易被人觉察到一些细微的变化。而这种细微的变化,往往使得生活在较为保守和囿于传统生活观念地区的人们受到的冲击最大。更为甚者,一旦在这种观念受到冲击的时候,在认识的领域就会引起一阵惶恐。

但是,从民间文化囊括的范围、内涵和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形成过程上看,民间文化的衰落不能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整体衰落,因为局部的衰落和消亡是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枝叶变化,而不是主干变化。既然这种变化是在发展中进行和完成的,那么前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优秀文化被后期相对更为优秀的文化所代替,或者逐步被完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必然过程和必然结果。这种现象,就是文明不断推进并持续攀升的历史印记!

其次,由民间文化变迁引发的“农垦文化”和“工业文明”的适应性与发展性。

任何一种文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都有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或称之为质的提升过程。随着“农业文明”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要随着文明载体的转移而随之变化,或称之为适应。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从整体上看(不排除局部的特殊性),是一个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时期。因此,以“农业社会”的“农垦文化”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民间文化势必要受到第一波冲击,影响的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民族文化诸多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既然文化产生的背景是和人类生活发展的水平、发展的历史阶段、发展的经济载体有关,那么,经济的转型也在客观上要求文化的内容与之相适应。而我国在过去农业经济下形成的“农垦文化”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升级”和“相容”,也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和“适应”。这主要体现在文化的理念和生活观念的变化之上。而这种变化,和前面说到的民间文化日行渐远的现象在客观上有着很自然的统一。这种变化是人类不能以主观愿望可以悖转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是新生事物替代旧事物的一种合理的否定,也是任何一种文化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演化。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玛雅文化、印第安文化,中国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只是特定时期的优秀文化体系,试想一下,如果将那一个时期的文化用之于现在,对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恐怕只能是消极的阻碍而不是文明的进步。

在这里,我再举个例子。目前仍然存在的吉普赛文化——一个只有部落,没有国家,现在依然艰难地游荡在美洲大陆、非洲大陆的部落民族,他们所拥有的文化体系是在很被动地指导着他们顺应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他们所拥有的文化体系实际上就是文明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本”与“化石”、并在封闭的环境里保留到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活生生的古老文化的展览。当然,在这里我不能否认他们目前的文化体系对于人类认识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文化提升的积淀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因为毕竟我们要了解自己文明的发展历史,因为这种文化的存在是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发展阶段有了一个清楚的答案!但是,这种文化和目前世界的文明程度相对比,和目前已经完全展开对于太空的探索和取得对月球、火星探索基本成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而言,有谁敢说吉普赛文化也能满足现代文明中所需要的,乃至现代文明所呈现的快速发展态势的经济、科学领域等很多方面的要求?!

毫无疑问,吉普赛文化能够存在于现在,是人类发展史上缺乏交流(当然这种缺乏不是吉普赛人可以左右的),缺乏文化领域比照提升的严重失衡所致。这种落后文化的存在,对生活在文明时代的我们而言,应该感到一种悲哀,因为我们同处于一个地球!而这种悲哀,就是我们不愿意帮助他们打破这种落后的传统文化体系,使他们接受现代文明的种种理念。而是热衷于对他们文明程度的研究,热衷于对自己文明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

由上说,文化的兴衰现象,以及文化的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的转型、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主观世界的自我改造,是人类社会扩大交流互相萃取的结晶,是工业文明在客观上要求“农垦文化”与之相适应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一种标识。否定一些羁绊于文明发展脚步的陈腐文化,有选择性的主动接纳先进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一个民族富于创新的表现。而不是在文化领域的“有了媳妇忘了娘”。再说这种否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突变。因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民间文化,在否定中的发展有其一定的道理和遵循的规律。

其三,否定的发展民间文化不是全盘的否定民族文化更不是顺应文化的“全球化”或“一体化”。

很显然,我们不能因为适应工业文明的发展去完全地消灭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否定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否定的内容是范围于落后的那一部分,而其中优秀的部分则需要大力的弘扬——譬如我们的民族精神和语言艺术(还有很多内容);同时,否定的目的是基于在文化的领域里腾出更大的思维空间,接受并“加工”有利于文明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工业文明的发展,不能因为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流而盲目放弃或大幅度裁减我们几千年厚积的优秀民族文化,我们也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一种濒临颓废的文化体系;更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呼声中,错误的扩大到文化领域的“全球化”。基于上面的前提,我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弘扬,在理念上应该视为不是保守,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主体发展和民族尊严的问题。

同步地讲,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落后部分进行适时的予以舍弃,其实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这种适时地舍弃,则是对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一种匡正;是我前面提到的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扶持和使之更具挑战性、适应性和发展生命力的一种积极的手段。这种舍弃,不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肯定——因为再优秀的文化体系有着其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缺陷。如果我们不否认社会是向前发展的道理,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否认文化的“迁徙性”。而这种“迁徙性”在纵向上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包括发展中的舍弃);在横向上是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筛选性汲取和对本国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一种丰富与补充。

因此,在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对于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落后部分的合理舍弃,它的意义在于舍弃的是一种落后的观念,舍弃的是制约社会发展的生活理念,同时也是标志接受新生事物的承受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一件好事而不是遗老们感叹和呼吁的旧有习惯文化特点的悄然流失,与伴之而来的串串清泪。

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保留与舍弃中,我们绝对不能采取“一揽子工程”——要么采取极端的保守而放弃交流与吸收;要么将我们的民族精神,语言艺术,伦理道德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丢失殆尽,使一些大国和经济强国的“殖民文化”实现精神领域的“文化侵略”!

所以,在远去的民俗中,我们应该保持平静的心态,睁大理智的眼光,采取创新的态度,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只有这样,才会知道什么是应该舍弃的,什么是应该保留的。而不是在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领域里的那种夜郎自大,唯我独尊;更不是那种杞人忧天,和与之而来的失措的惶恐——因为有一种规律:即邓小平总结于经济发展和强国富民的“发展就是硬道理”!而这种发展,就需要有“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勇气!同时,这种发展的规律性,不但适用于自然科学所涉及的发展领域,同样也适用于社会科学所涉及的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展的领域!

总之,在民间文化的发展中,我们不需要部分专家所说的“满汉全席”,但绝对也不能少了荤素搭配,和几盘面点;在民族文化的保留中,我们既需要土生土长的山珍海味与青菜萝卜的合理烹制,但也不能陶醉于将一些陈肠烂肚搅和其中的文化“大杂烩”!

国人们——对于一些远去的民俗,我们没有理由惊慌!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秋过留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不能没有特色文化,不能没有传统文化,因此保护我们的传统、特色、民族文化迫在眉睫,重中之重,不能泼水把孩子也扔掉了。

文章评论共[2]个
秋过留痕-评论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不能没有特色文化,不能没有传统文化,因此保护我们的传统、特色、民族文化迫在眉睫,重中之重,不能泼水把孩子也扔掉了。”点评的很到位,感谢了:)at:2006年09月18日 晚上9:34

香樟-评论

我们不能因为适应工业文明的发展去完全地消灭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
强烈支持!
  【秋过留痕 回复】:香樟能够读完这种文字,使我敬佩!大哥原先喜欢写杂文,现在没有时间了。写杂文,能够学到很多东西。真的。 [2006-9-26 19:39:59]
  【香樟 回复】:是的.烟雨里的张贤春大哥的杂文也很棒的.我也最喜欢杂文了,可惜我知识浅薄写不来. [2006-9-26 20:14:09]at:2006年09月26日 中午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