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咀嚼于琐细之中、品味于细节之下倩红

发表于-2006年09月19日 早上9:52评论-1条

《乌篷船》一文,周作人写于1926年,全文体现了作者和平冲淡的风格,他对故乡的厚爱用“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念的地方,并不是那里。”极尽淡化自己浓烈的情感。作者写“乌篷船”,正如把不惹人注意的草木虫鱼之类融入笔端,在吃茶喝酒中体味着那种闲情逸致,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苦雨、苍蝇、虱子、野草等等。如同作者写“乌篷船”一样:“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

《乌篷船》是一篇书信体的散文,而收信人子荣是作者自己的笔名,据说“子荣”此笔名系从周作人在日本时的恋人“乾荣子”的名字点化而来。本文收信人与写信人是同一人,可以看作是作者寂寞的灵魂的内心独白。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

《乌篷船》是作者早期散文中为人所称赞的名篇。和其它散文一样,和平冲淡中又有一种琐细。如不细细咀嚼品味,是难以感受出个中的滋味的。

我认为,与其说是琐细,不如说是细节的完美。

文章对“乌篷船”做了刻画细致:“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作者对“乌篷船”这种精细地描绘,絮絮地细谈,即如一叨唠的婆子,又像一位老道的船夫。如果我们多读几遍,耐心咀嚼文字语言,总能在这琐细当中品味出它的美妙的滋味。清新淡雅如淡淡的香茶,又有一种有着余香和回味。作者偏爱于“三明瓦”这种船,极写它的好处,“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称道,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琐细中可微微沁出一种人情的冷暖,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周作人的作品是和平冲淡的,《乌篷船》中也得到的极好的体现。

因为船速缓慢,乘客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作家把在船上的见到的沿岸风光,尽情地通过几段美文,表达了作者艺术中追求的和平冲淡的格调,“理想的行乐法”的生活态度。“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从而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

作品风格方面则文字苍劲有力,素朴自然,于娓娓细谈中,作者在绍兴水乡的风俗中传递作者悠然闲适的情怀。也透出一种促膝聊天的逸趣。周作人的作品是平淡的,而平淡容易流于枯槁,“乌蓬船”需平淡却丰腴圆润,这需要作者丰富的情感作支撑。观察是那么仔细,描写也是那样的细腻,情感的表现也是如此的充分。我们细细的品来,深深地体味到,作者是个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倩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只有在深厚的功底之下才能有貌似平淡,实则情感澎湃的文笔。

文章评论共[1]个
湖北公子-评论

周作人的书我有,放在湖北了,不能细读了。不过,他是大师,我觉得他的方才不差于鲁迅。at:2006年09月19日 下午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