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周作人的作品时,可以从和平冲淡这个特色入手。周作人散文的平淡,我认为首先应当是感情的平淡、淡化。
《故乡的野菜》是他早期的一篇名文,全文充满了对故乡怀念的深情。但文的开头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一种亲切温暖。
关于荠菜云:“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成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有可以参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到,‘荠菜马兰头,姊妹嫁在后门头’”。把劳动用“游戏”戏之,成为妇女小儿们趣味的事。文笔天然、简素,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平冲淡中填满了作者对生活的浓浓的情怀。
关于黄花麦果云:“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韧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去,一块自要吃。’”
多么和平的心态,多么亲切如一长者,多么细微的观察与体味,黄花麦果糕的制作,小孩们的儿歌,都表现了作者文章的腴润之美。
关于紫云英,云:“花叶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病,很是珍重,但不易得。”其情其景那么地真切,那么地实在,极尽生活的朴实之美。
我们读荠菜、读黄花麦果、读紫云英等野草野花,从那里我们能充分体味到作者“爱好天然、崇尚简素”的审美精神;也从作品中所描绘的小孩和妇女的情趣中,触摸到作者温润的爱和作者所追求的那种闲适的生活情调。
周作人是富有的,他的知识不仅在于丰富的书本知识,更在于他丰富的生活常识。如果野菜的享用也是一食物的话,那么周作人也有他自己的理论,作者认为“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是重要,不但是日常饭粥,即点心以至闲食,亦均有意义,只可惜少人注意,本乡文人以为琐屑不足道,外路人又多轻食而着眼于男女,往往闹出《闲话扬州》似的事件,其实男女之事大同小异,不值得那么用心,倒还不如各种吃食尽有趣味,大可谈谈也。”
其实,作者的审美理想就是从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这些野食入手的,文中表达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吃了,而是一种吃的文化,是“吃文化”背后的故乡的风俗和内在的文化意义。
当然,在文章所描写的野趣中也透视出的种种浅淡的雅趣。
以一毫之微,现沧海之阔,这也是作者的散文的艺术魅力所在。也凸现了作者散文的审美特征。周作人的审美观,这不但是指他的艺术观,而且是指他对“人文的全体”的审美判断。“我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
-全文完-
▷ 进入倩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