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与当“官”
宋云奇
孔夫子的一句“学而优则仕”的名言,几乎成了中国几千年来择官选仕的准则。封建社会一直沿袭的科举制度,就是这个准则的翻版。
若细论“学而优则仕”的含义,此话确也无甚错处。所谓“学而优”者,大概可以理解为在学业上或者某一专业上有突出成就的人(现代社会统称为“家”)吧;所谓“仕”者,即为当官者也,也就是为国家和民众尽心操劳的人。让在学业即专业上有成就的人,来担任为国为民尽心操劳的官员,这也算是一条积极合理顺乎民意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擢官措施吧!除却任人唯亲和裙带关系等腐败因素,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循着“学而优则仕”的原则选拔官员的。我们熟知的李白、韩愈、苏轼、王安石等,都是因其文名显赫而被朝廷授以官衔或被破格提拔位高官的。
时至今日,我们选拔提升官员的制度,基本上还是沿用“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只不过是在把“科举”变成了“学历”的同时,更注重“学而优”,即在其从事的专业领域里更有成绩罢了。这应该说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一大进步。然则,即便如此,余对这种古而有之古为今用的选官制度仍有不同的看法与想法。
在我们的生活里,你肯定经常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因什么方面成绩突出而被提拔了,谁谁因哪项工作成果卓著而被提拔成领导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余总觉得很有些不以为然。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领域里取得了成就,充分说明他有从事这项工作的聪明才智,上级领导慧眼识珠,因此而将其领导的岗位上,自然是想把这个领域里的工作做得更好,想让这个领域里的人,个个都能硕果累累。然而,由于种种先天和后天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限制,这个领域里的人并非人人都能硕果累累,而能够硕果累累的人也并非都能干好领导工作。这里面有一个有无专业才能和有无领导才能的问题。陈景润是一位数学家,他能够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但是他有当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才干吗?马俊仁是一个好教练,他能把中国女子中长跑项目带向辉煌,但是,如果因此而让他管全国的体育,他能将中国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带向辉煌吗?一个部门的领导,不一定非得是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他只要略懂并热爱这个行业,乐意为这个行业里的“家”们当好“公仆”,真诚热情地为他们服务,促使他们多处快出成果就行了嘛。当然,如果既有做“家”的才智,又有当领导的才干,能让这样“又红又专”的人来当专家型的领导,那就更好不过了啊!
但是,即便如上所说,也还有个当什么价值更大意义更大的问题。在中国现实社会里,往往某人在所从事的领域有了成就或者在社会上有了名气,就会很快被提拔上领导岗位。有的人当上领导之后,还能够做到专业不丢成果频出,既当“家”又当“官”,专业、领导两不误。也有的人当上领导之后,就慢慢丢掉了的专业,渐渐心安理得地当起了纯粹的领导。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体育、文艺以及其他领域里比比皆是。这样的人中,有后悔的,也有不后悔的。据说现代中国话剧之父、戏剧大师曹禺先生逝世前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此生一大憾事,就是时间被创作意外的事情占用太多了。曹禺先生很早就曾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优秀剧作在海内外剧坛闻名遐迩。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安排到了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等单位的领导岗位上,创作时间就愈来愈少了,虽然在此期间他也写出了一些剧作,但其数量和水准都与他原来的几部成名之作相去甚远了。怪不得曹禺先生后悔呢!他是在为失去太多的创作时间,没有写出更多的佳作惋惜啊!和曹禺先生同时期的矛盾、周扬、郭沫若等文坛名人,都有同曹禺先生相似的境遇,只是不知道他们后来后悔了没有。反正曹禺先生是感到后悔了的。也许矛盾、周扬、郭沫若们不后悔吧,反而觉得当上领导挺舒服的,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自然也就谈不上后悔了。当然,以上仅是余的猜测,不一定准确,权当没说就是了。
接下来就得说到做“家”与当“官”哪个更好的问题。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待遇问题和认识问题。认识问题又可分为提拔者的认识和被提拔者的认识两方面。提拔者的认识是决定一个人做“家”还是当“官”的前提条件。提拔者认为你可以当“官”,而且当“官”比做“家”更有价值和意义,他就会把你提拔起来。当然,被提拔者的认识也很重要,领导上要提拔你当“官”,你却认为当“官”不如做“家”因而执意不干,领导又奈你若何?不过,中国的“家”们都是渴望当“官”的,无论历史上的文人还是今天的“家”们皆是如此。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人治”和“权天下”局面以及“官”与“家”在待遇方面的巨大差距所造成的。封建社会中的“官”是皇帝老子的代言人,是社会的主宰,是权力的标志,当“官”可以荣华富贵,可以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可以决定和扭转社会乾坤。而“家”们则可怜之至了,他们只是社会的点缀和政治的附庸,只能依靠朝廷和权贵所赐的“一杯羹”维持生计,稍不留神还会落个被杀被刑被贬被放的悲惨命运。由此,当“官”便成了士大夫文人所毕生追求的奋斗目标。而要当“官”又必须一级一级地考试科举,有的文人考了一辈子直至到死,也未能考上当“官”必须的最低阶梯――进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生贫困潦倒生计艰难,一心一意非要应考,五十四岁才考上秀才,后来好不容易考中了举人,却高兴过头疯掉了。这真是“官迷”文人的可悲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暂且不说“官”们独有而“家”们却没有的巨大的隐形收入,两者之间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待遇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鉴于此因,许多“家”们成名之后,仍然有当“官”的欲望和要求,成名成家往往成了他们升官进爵的“敲门砖”。这些“家”们的所思所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只想做“家”而不想当“官”的奇人。如先被唐玄宗宾请入朝,后又厌烦宫廷权斗,执意弃官重归山林自由放歌的李白;因不满朝政黑暗而弃职归田悠然隐居的陶潜和不愿为清廷服务,多次拒绝官方征召,甘愿清净隐居著书立说的黄宗羲等。虽然这些人的退朝隐居,前提是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没有生活等后顾之忧,但是你如果继续在官位上干下去,各种待遇条件不是更好吗?这几位文人的举动,也许当时很不被人理解。可是再仔细想想,他们几位如今的名气,恐怕要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众多高官显爵们不知多少倍吧!反之,如果上述几位一直委曲求全,心安理得地在原有的官位上干下去,他们还会有后来的成就和名气吗?
在做“家”与当“官”的选择上,上述几位无异是最好的参照系。当“官”可以得到巨大的社会现实利益,做“家”却可以流芳百世永垂青史。(当然二者兼而得之是最好不过了。只是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实在是太少也太难了。)是做“家”还是当“官”,是要“现实”还是要“永远”,我们都应静下心来,反复权衡利弊,做出最佳的选择。
-全文完-
▷ 进入lanfeng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