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偶见报端一则文摘:说的是中国作家协会对国人的“警言”:近年来全国作家协会会员年龄老化,40岁以下者愈来愈少,30岁以下者更是凤毛麟角,将面临年龄断层的极大危险。疾呼各地文化部门,要加强青年作家和作家后备队伍的培养,以改变这种青黄不接的现象。
读罢报摘,颇感沉重。再掩卷思之更觉心内惶惶:作家断层现象乃“豹之一斑”也,还有更多的类似现象令人不敢深思遐想。君不见车水马龙大街上,酒楼酒店立两旁,歌厅舞厅灯如昼,男歌女舞痴如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和极具讽刺意味的则是,昔日身价百倍的“知识殿堂”图书馆,却是空阔寂寥受冷遇;而过去同受人们青睐的新华书店,就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以至于许多书店“活不下去”,不得不减少柜台,新辟门面,租赁给烟酒副食、流行服装之类的商贩,以“养家糊口”,“艰难度日”。
据有关部门透露的数字显示:仅1993年,全国就失踪了近千家书店。同时也有许多出版社,缘于图书销路和生存之考虑,不得不将极有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束之高阁”;还有许多重要的学术理论刊物和高格调的纯文学杂志,因经费骤减甚至“断奶”,纸张涨价读者减少,而不得不改变办刊方向,刊登迎合市民口味的“通俗文学”;更有不善“见风转舵”的刊物编辑,“缺乏”市场经营才能,被生存所逼实属无奈,只得将刊物租给别人,让“懂得行情”的人“大发其财”,自家收点“管理费”小钱以“维持生计”,倒也落得个“清净自在”……以上种种反常现象,怎不令人扼腕兴叹反思联翩。
再说农村的情况,亦不令人乐观。农村是经济改革最先受益的板块,许多农民靠劳动发家致富,盖起了漂亮的小楼,购置了豪华的家俱和电器,过起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物质生活。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许多“暴发户”的家里,你却找不到同样象征富裕的书刊与书柜。真不知道这样的现象是喜是悲?如今从城里到乡下,比富裕的人多了,但比知识的人少了;坐酒桌的人多了,坐书桌的人少了。常见不少手持“大哥大”,腰挎“嘀嘀嘀”,口叼“帝国炮”,眼戴“西洋造”,身着“鳄鱼装”,出入“五星级”的大款、二款们,不成想他们竟是提笔出“别字”,张口皆“国骂”,此等举止言行很令有识之士嗤之以鼻;更有些面皮白嫩红润,身材俊秀挺拔,打扮新潮入时,头发难分男女,三五成群出入歌厅舞厅录相厅的“美哉少年”三句话不谐就口出恶语,面露狰狞,拳脚相向,你死我活,以至于刀棍相见,血染街头,直令围观的群众皱眉以对,摇头不已。
由此联想到中央电视台曾经推出的一个的节目,节目里有两组令人触目惊心的镜头:一组是几个父母只顾赚钱,强让其孩子抛弃学业,跟着大人去外地打工,在城市游荡的十几岁的少年;一组是一群不安心在家劳动,一心出外出外找工作赚钱,因而轻信人贩子欺骗而遭拐卖,最后被公安民警解救时痛不欲生的少女。这些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是不是也在荒废着国家的未来?那些被拐卖摧残的少女,她们的行为和遭遇,都说明了什么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意味深长的镜头,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深警思吗?
一个国家的作家结构与比例,是这个国家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又是这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内容。高度的物质文明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相辅成。没有以丰厚的文化涵养为主要内容的高度精神文明来滋养,已经得到的高度物质文明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付之东流。因此,呼吁自上而下社会各界,俱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大力构建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文化贫穷”现象的发生,构建好高度的精神文明,真正做到“两大文明一起抓”。只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才有真正的希望。
本文已被编辑[chen红叶]于2006-9-25 11:52:5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lanfeng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