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被扭曲的灵魂——再读《红与黑》江正川

发表于-2006年10月04日 中午12:10评论-1条

昨天央视6套重播了法国拍摄的电影:《红与黑》。这是司汤达驰骋世界文坛200余年的非常令人瞩目的一部名著,一部为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我读过两个版本的译著,看过两个根据《红与黑》改编的电影版本。虽然改编者取向相左,着墨有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于连:作为一位身体孱弱、英俊、受过教育的,野心勃勃但出身低微的青年代表之一走向失败——“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贯穿着他的整个人生轨迹。虽然在同命运搏斗中挣扎到最终,但历史为他安排的处境,却同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生活有着几分相似:被养育在英雄的时代,却不得不在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里生活;他本来可以拥有所有的美德和幸福,但命运却偏偏不让他如愿以尝。

在他身处的那个特定的大环境里:也就是一八三○年的法国——法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年: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在反法同盟的围剿下一蹶不振;激动人心的革命风暴已经成为过去;封建贵族再次卷土重来,波旁王朝复辟。那时候的法国,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人若想出人头地,有个好的前程,面前只有选择代表着当军官的“红”,或者代表着当教士的“黑”——一个是从军,身着镶嵌着金边,装饰着绶带、勋章的绚丽军服,出没于宫廷舞会、沙龙;一个是当神父,头戴高帽,身穿挂着银色闪亮的十字架的一身黑袍,乘坐华丽的四轮马车隆隆驰过街头。——这两个最有权势而又最能拥有金钱的职业。这也是摆在那个时代一个出身卑微却又想改变自己境遇的青年面前的两条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

同时: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自己的抱负时,也只有两种人生态度:要不就象那些碌碌无为、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虽平庸却舒适,但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公子哥儿,但他们最终必然会被社会的进步所淘汰;要不就做一个满怀生活的热情并不断调整人生目标,同命运作抗争,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不甘虚度青春年华的热血青年。但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他们那卑微的出身,以及社会对他的歧视和排斥,在他们面前竖立了一道道难于逾越的屏障,使他们举步维艰。

而正因出生平民而备受歧视,从而更增强了他们的反叛意识,强化了他们的反抗性格。然而:要象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功立业的道路已经被权贵阶层彻底堵死了!他们虽然曾经为之沮丧、自卑,失望、疯狂过。并在这社会的现实面前一度迷失了方向。但:面对现实的他们,若不甘安于现状也就只能放手一搏。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就选择了后者。

因此:他只有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用那被扭曲的灵魂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用与敌人同样卑劣的手段,披荆斩棘地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不可否认:他有着值得骄傲的才华——能将拉丁文的《圣经》背得滚瓜烂熟;他有着去征服世界的勇气——虽然最终失败但他决不后悔;并且:他也有能力去为自己赢得幸福——实际上他已经非常地接近他的目标了,只是一封毁谤信结束了他已经获得的一切。

当他终于挤进他所鄙视的上流社会的同时,那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社会名流的肮脏灵魂同样也彻底腐蚀了自己的灵魂。那因其野心勃勃而处心积虑;傲视世人而又抵挡不住世俗虚荣的诱惑;助长了他继续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他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也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譬如书中描写他第一次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却视其为一种“占有”的满足;更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而当他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他那颗“平民阶级叛逆心”已经荡然无存,只想着利用所谓的爱情挤进他所朝思梦想的上流社会,而甘愿充当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

尽管如此,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是对当时的社会抱着仇恨和蔑视的心态。他一方面不择手段地追求他所期望的一切,一方面又在激烈地反抗,反抗社会对他的排斥和不公。

但要知道:他反抗的是整个社会!他曾经阿谀逢迎过的社会;他曾经迷恋向往过的社会;也是他曾经要征服的社会,一个他既不属于也不被属于的社会。然而:正当他一步步走近他所向往的目标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最终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无疑:这对他个人是个悲剧,但终其所以,这对社会而言岂不同样也是个悲剧?而于连:作为一个自我的胜利者,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的失败者。不禁让我想起了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柯德那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我之所以“同情”并“欣赏”于连——一个寄人篱下,与孤独为伴生活着的工人的儿子;不仅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同每一个没有遭受命运的打击,侵蚀,侮辱的年轻人一样有抱负、有激情,或是因为他同他们一样聪明,好学,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更是因为:是他那一身“傲骨”:“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和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主义的勇气。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期盼,雄心,自卑,凌辱,孤独和一系列复杂,极端,不可名状的情感纠缠在一起组成的痛苦。但他在忍受和抗争过这一切后,在彻底失败面前,却能挣脱死亡的恐惧并坦然地接受死亡。事实上:他感到了一种满足,满足于自己已经为改变命运所做的一切抗争并达到了成功的边缘。

死前:他在法庭上痛斥这个社会!展现了他的虚伪而又无法掩饰的诚实本性。而作者正是用这种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了这种矛盾性格和矛盾处境,以及他于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的矛盾经历。他的命运宿命似有一种让人感到无力的压力,似乎预示着某些东西而让我们掩卷后陷入沉思。因此:《红与黑》并不是一本单纯的爱情小说,而是一个雄心勃勃,富于反叛精神的平民子弟个人奋斗的悲壮故事。

在《红与黑》里,司汤达倾心于人的“灵魂辨证法”。这与巴尔扎克在《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的写作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人物刻画上又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不惜笔墨地为我们刻画了如此众多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如阴险的大主教、见钱眼开的老索列尔,老谋深算的德·拉莫尔候爵,虚伪贪婪的万尔诺,庸俗猥琐的德·瑞纳,重友重义的博凯和美丽聪慧的德·瑞纳夫人,热情如火的玛蒂尔德等等。但全书最激动人心的还是于连这个渴望飞黄腾达的年轻人在不可抗拒的洪流中的浮沉挣扎,梦想最终破灭的故事。并因此而震撼着所有骚动着的灵魂。

综观他极其短暂,却跌宕起伏、坎坷动荡的年轻生命历程,其中蕴藏着太多的矛盾。对此:人们可以作出很多不同的评判——你可以认为他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或干脆是一个野心家的自我毁灭;或者是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虽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又都在情理之中。可我始终认为:要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则更为确切。因为:社会在他年轻的生命里程里,烙下了他们这一代难以抵挡的印记。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但是不能不看到社会在他们心灵中所投下的阴影。

于连的“奋斗”历程,不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爱情的悲剧,也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道势力和黑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同时:他那短暂的人生,也是千百万青年人的缩影,是社会制度的写照,或许就是我们其中一人的命运。这正是这部小说成功的原因,却也可能由此让你在其中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影子,从而共同分享着由希望和痛苦交织的人生处境……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正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天下的风声点评:

被扭曲的灵魂凸现出社会和现实的真实程度,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多面性。欣赏。

文章评论共[1]个
朝夕絮语-评论

欣赏!at:2006年10月04日 下午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