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大智若愚话糊涂江正川

发表于-2006年10月09日 中午2:37评论-2条

傍晚,朋友来寒舍小坐。言谈间一时兴起,要我替他写个“难得糊涂”的条幅,好挂在他办公室墙上以供“自勉”。我虽不才,但不好意思推却,就写了与他。但事后想想,却有许多话言而未尽。就此在键盘上将它敲完。

好多年了:早在清代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的,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的七品县令“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又被誉为“画、诗、书三绝”的郑板桥留下的四个字——“难得糊涂”顿然风靡起来。街面路边常见“糊涂酒家”点缀于市;更有许多人在自家的客厅、卧室、书房里都挂一幅他的墨宝。但其间除了对这杨州一怪那飘逸、古朴书法的鉴赏玩味外,更多的还是对“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一味推崇。而且大多将它理解为待人处事不可过于认真,还是“糊涂”一点好。并将它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豁达和自嘲。

看来: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由此引发精神上的沮丧而从中以求解脱。

当然:古人云“诗不达诂”。意思是说人们对诗词之意境都会凭借个人的体会与理解,自成一家并为此自圆其说。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的。

然而:人人都明白“糊涂”作为一个贬义词,是指做人不明事理。而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之所以成为有些人的座右铭,却是因为里面有真假糊涂之分及难言之隐。

要说真糊涂,那自然是最可悲的,比如有人因为感情纠葛,悲愤交集而去杀人跳楼走极端,那是真糊涂;有人因精神空虚或为了逃避现实而酗酒吸毒,寻求精神上的刺激,以此麻醉自己,也属于真糊涂。

假糊涂则不然。它是一种策略。就拿著名的清官淳安知县海瑞来说吧:明朝嘉靖年间,奸臣严嵩得宠。而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亲信党羽,其公子平日里仗势欺人,为非作歹。一日到淳安观光旅游期间,嫌驿使照顾不周,竟然痛打驿使。海瑞得知,义愤填膺,当场把胡公子捉拿归案。过堂时,胡公子亮出自己的身份,以图免责。海瑞当堂呵斥:“你竟然还敢冒充胡总督的公子?”,再加严刑,并没收了他的全部非法所得。事后:海瑞随即上呈卷宗给胡宗宪,说有一无赖冒充“胡公子”作恶,现已严办。并将人和行李送交胡宗宪处置。其实:海瑞早就清楚来的正是“胡公子”,只是假装不知道而已。而胡宗宪自然也就落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由此看来:海瑞的这种糊涂才是真正的假糊涂,是睿智的糊涂,是大智若愚的难得糊涂!

其实:“难得糊涂”只是郑板桥对昏暗官场的一句牢骚话,对世风日下的喧嚣尘世的一番感叹,亦可为不得以而为之。

据说:有一年郑板桥去山东临县的莱州云峰山看一块春秋战国时代留下的“关庆公碑”,当晚借宿一山间茅屋。而其主人是一位自命为糊涂老人的儒雅老者。然言谈却不俗。板桥环顾室内,见陈设中有一桌面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当属罕见之物,不禁赞不绝口。老人随即请郑板桥题字,以便镌刻在砚背之上;郑板桥欣然慨允。他想既然老人自称糊涂老人,那就必定有番来历,便挥毫直书“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一方“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印章。因砚台巨大,尚有不少余地,板桥便请老人作一跋语。老人也是兴之所至,信笔题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荒野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之句,写毕也加盖了一方印:“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一见大惊,心想此位老人必定不是等闲之辈,从印上看,应是一位因看破红尘而退隐的官员。于是郑板桥有感于糊涂老人的题款,见尚有空隙,便以对仗之格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进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老者见了,不禁心领神会大笑不已。可见这“难得糊涂”四字,深刻道出了郑板桥对当时的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官场腐败糜烂的深切感慨,实为无力回天的自谑之言,也可谓绝顶聪明之人身临喧嚣人生而吐露的无可奈何;面对世态炎凉所发出的愤激之词。

可现实生活中的郑板桥却是当真难得“糊涂”的。

据记载: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哀号遍野。而钦差大人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向他求字画。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恼羞成怒当他面就把画给撕了。以至郑板桥平时见百姓生计难持,整日间坐立不安,神情忧郁。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为此,他最终丢了官。

所以说他老人家绝不象当今有些人那样,遇事无论大小,先必权衡个人利害得失,以至“话到嘴边留半句”或“环顾左右而言它”,见风使舵、左右逢源地装糊涂的。他老人家生平从来不以仰人鼻息求生存;不以窥视别人眼色来行事。不怕得罪权贵,宁肯丢官卖画维持生计,也不贪恋官位以苟安自保。纵观他的一生,绝非是那些随波逐流之辈可比的。

但是:当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写信给他,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时。郑板桥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却在得失之间难得“糊涂”了一回。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结果是两家各退后三尺,留下了个“六尺巷”传为美谈。

由此可见“难得糊涂”四字涵概了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人生境界。并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其真谛。大凡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微末节不顾,绝不会锱铢必较,耿耿于怀的,而是着眼于全局,大事不糊涂,小事装糊涂。其选择是很有分寸的。这等的人才确实可为中流砥柱之才。

所以某些朋友将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理解为“糊涂难得”,主张遇事不必认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糊涂为上策。这显然与前者大相径庭,真个曲解了郑老先生超凡脱俗、胸襟坦荡、举重若轻的本意。

在如今复杂的社会形态面前,面对繁杂险恶的世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心态各异。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方方面面的周旋应酬,一些人在人格上作些妥协,因而将“难得糊涂”当作一剂催眠妙药。既缓解了心理压力,又能化干戈为玉帛,以求八面玲珑。为此:有的人谨小慎微,清醒于忙碌世事里;有的人豁达大度,糊涂于滚滚红尘中;有的人宠辱不惊,头顶一片艳阳,脚踏一方净土;有的人随遇为安,难得糊涂,自得其乐。正所谓生活的态度不同,精神状态也就迥异。其中的某些人运用“难得糊涂”之术虽为精妙无比。岂不知人生历程只有匆匆的几十年,却还要常常装“糊涂”,也未免太累。

倘若在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宁静致远,不纠缠于琐碎;看破人性,以平常之心对待人生;任凭风云变幻,包容宽宏、洒脱不羁,处事接物讲究四两拨千斤。那这“难得糊涂”四字确实也就可谓字字千金而成了一种智慧·如同老子所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从而敞怀一笑看红尘,难得糊涂可悠哉。却也不失为是一件乐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正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韵随风点评: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难得糊涂,也需要一种智慧。

文章评论共[2]个
隔夜的茶-评论

难得糊涂,真是糊涂难得!at:2006年10月09日 下午4:13

宝笔-评论

糊涂之中也有学问,世界真大需要我学习的东西真多!!at:2006年10月09日 晚上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