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酒的浪尖舞蹈,月光模糊脸上的棱角,思念骤起无边。
——题记
风挂树梢间,月舞银河边。一种凝望的瞳孔扩张,一些剔透的心泪滑落,母亲慈祥的脸越过万重山,跨过千行水,缀满丰盈的黑夜图墙,让我对亲人的思念,冲破青春的窗口,一泄千里。
时光辗转,故土依旧。我很久没在家过中秋节了,一直在怀念躺在奶奶怀里举手朝月的宁静与甜蜜,还有和弟弟抢月饼的童真及幸福。今夜,我走在城市灯红酒绿的街道,车辆、行人在每一个拐弯处甩出一尾弧线,它们奔向亲人,奔向中秋的心里,直抵月亮的桂花园。而我,在另一方天空下,不停的徘徊,固执的释放对亲人的思念,承受孤独的压榨。我不会迷失在这座城市。我虽然在感受它心脏的跳动,但一直为自己圈定一捧土,让我的亲人在身边微笑、叮咛,一起飞翔在快乐的天空,一起展望月亮背后的火热与灿烂。
记得前年的中秋,明月的弧度像一双窥望幸福的眼睛,显得有些害怕而充满渴望,这一天,我是一个人在异乡过的,当时的情况是,我考上了一所本科学校,但因学费不够的缘故,就退学了,也没让家人知道,一个人在繁华与暧昧的城市里,把理想卸下,逃进酒的世界,麻醉自己,挥霍漫无目的的青春。中秋的那一天,月圆的相思才让我想起给家里打个电话。电话是妈妈接的,没说话就哭了,良久才哽咽着说,“怎么这么久才打电话回来,学校说你退学了,家里人都很着急,你爸爸说,要是愿意就回来补习,要是在外面做什么坏事,就不认你这个儿子,现在一个人过得怎么样,回家吧。”我用心听着、用我整个生命的虔诚听着,说不出一句话,只有无声的流泪,哭得肆无忌惮,放下所有自尊,只是做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儿子。那一刻,一种来自自然深处的爱穿透迷离的夜色,穿透世界的每座高山,轻揉我伤痕累累的身躯,它的光华笼罩我所有的天空。最后,我说,“妈,放心吧,我不会做坏事的,我要自己赚钱回去读书,能做你们的儿子,我只想用自己的双手照顾好你们的下半生。”一直以来,那年的中秋都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对抗困难的力量。父母把给予我们的爱当成一种习惯,不管生活有怎样的变换,他们习惯付出,习惯为我们忙出一片无落的天空。也许,你是坚强的,也许,你是张扬个性的,但请你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爱的双向性,把爱当成一种习惯吧。
前些日子接触第三代诗歌,感觉当下的年轻人处于极度不安稳的状态,他们无奈的个性张扬,盲目的性情延伸,最终悬在悬崖边上,提心吊胆。为什么?因为他们忘记生命追求的本真,忘记中国文化的传承脉络,然后,流离失所。落叶归根,这是第三代诗歌的一个性状,也是我们中国人怀念亲人,怀念故土,怀念祖国的情怀所系。其实生活中很多原理是相同的,我们行走在同样的天空下,对亲人的爱同样的热烈且丰厚,出门在外要记得给家里一个电话,说一声问候。年华可以消逝,爱却可以永恒。说到这里,我到是想简单的把“不忘本”的理念融到当下的大学文化,一点一点剖析位置的价值定位。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一味追求潮流,打个耳环就是有个性,其实不然,个性是要从内到外去展现的,如果只在意外面的张扬,就违反了文化内涵的传输规律,从而迷失在千姿百态的空洞面相之前,找不到生命的原点回归感。在我看来,我们大可以从中秋的念根展开来,把生活的视野扩大到人生的哲学定位,紧紧抓住生命追求的本真,一步步生长壮大,向个方面伸展你对生活的独特触枝。我相信,人生的大树会无比丰茂。
前朝既过南,思页何愁翻。历史在任何时刻都会改变,我们的思念的日志应该不段的翻开,记录所有的关怀和爱,把它们当成习惯,然后感激自己的父母,感激积极文化的本身,感激生命,用你的年轻与热情拥抱每个生命节点,扎扎实实走出一方亮丽的天地。月更圆了,这一年的中秋要朝向它的下一个归宿了,风而也要奔向远方追求无边的希望了,我们也该在思念里起程了。
本文已被编辑[晴茜绮梦]于2006-10-14 12:56:58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苏致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