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朱熹走过的大地上
——《蓝田古文化》书评
在我眼里,李扬强先生是以挽救乡土文化为己任的理想主义者,他推出的这本珍贵的图文书籍,构成了我一个较为完整的乡村梦。阡陌原野中的遗址,莽莽苍山下的民居,古老民居中的生活,都在述说着我非常熟悉又很陌生的故乡风情。它向我展示了一个纷繁复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杉洋让我热血沸腾又感慨万千。所以,作为李扬强先生的老乡,我很感谢他的著书立说。《蓝田古文化》一书的问世,意味着他给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杉洋留下了一份同样厚重并且相当可贵的精神财富,甚至可以说,他是给杉洋的后代子孙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都可引发人们对故乡的思索。这本《蓝田古文化》介绍杉洋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向大众传播蓝田古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作为一个严谨而聪慧的学者,李扬强先生也是采用时下较流行的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走亲访友,查材料,探故地”,亲自征集,访问,参与,摄影,以很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这一本《蓝田古文化》。除了对古田的热爱,也许他特别想要抢救这些即将逝去的蓝田古文化吧。他选择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最脆弱最容易消失的那部分,进而表达自己的一种乡土情结,一种对家乡的热爱。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更是对他充满了敬意,因为,如今在从事这份神圣工作的人实在是不多的。所以,他的工作就显得弥足珍贵。
曾作为朱熹讲学地的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古称蓝田,它只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儒学之风弥漫的小村子,但它又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内涵丰厚的古文化积淀,随着文化积淀一代一代厚重起来,数百年来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眼光,对它进行考察、研究的著作已出版两部,这就是清华大学人类学博士、副教授张小军的《蓝田》和《福建杉洋村落碑铭》。而李扬强先生这部《蓝田古文化》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宽广的视野,它揭示了一村一地的古文化,又揭示其在现今的存留——历经风雨却保留迄今的文物、古迹、建筑以及代代相传的传说、口碑……在朱熹走过的大地上,李扬强先生停停走走,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自有股亲切、挚爱之情,这往往流露于字里行间。
李扬强是新版《古田县志》的主编,所以他吸收志书的某些写法而编撰成的《蓝田古文化》又多了几分极强的资料性,全书语言顺畅、精炼,且富于个性化色彩。我先后看了两遍,这本书让人又回到了记忆深处那个蝉声悠扬的乡土故园,那里有清新野逸的田园风景,有声声稚嫩的童谣和一幕幕数不清的温暖记忆。
著名作家柯灵在散文名篇《乡土情结》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确实,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乡土情结飞越时空,不会褪色;即使在科技进步使“天涯若比邻”、东西方文化加快融合的背景下,乡土情结也不会因此而消失。我觉得,我就有浓郁的乡土情结。而这情结因这部《蓝田古文化》而显得更加浓郁。我曾写过《杉洋的天空》这篇五千多字的文化散文,在报上和网络上发表,受到读者和文友们的喜欢和鼓励,在读完《蓝田古文化》后,我又写了《蝉林祠追梦》等几篇反映和怀念家乡的散文。在我眼里,杉洋正如同李扬强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宽广的视野所展现的那样,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文化底蕴,令人着迷。
然而,我们曾有过“破四旧”的荒唐时光。“破四旧”实际上是把脏水连孩子一起倒出去,留下了一份难以弥补的过错。现如今,老祖宗的东西越来越少,实在叫人痛心和遗憾。就杉洋而言,也失去了很多很多文化学价值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历史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是千秋万代一脉相承的灵魂。如果失去了历史文化,那对人类来说,实在是一个大大的损失和遗憾。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保护历史名城。意大利的威尼斯完全保存了原来的风貌,法国巴黎旧街区基本保存了原有布局,美国人则按照独立战争前的样子,恢复和保护了威廉斯堡十八世纪风光的古城镇。还有一位德国历史学家对中国城市建设建议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确实是这样。我们的蓝田书院被一把火烧了,即使什么时候我们有能力重建它,但它毕竟不是当年的蓝田书院了,那一种久远深厚的文化味道是很难再寻觅到了。
在中国广袤土地上,像蓝田书院这样的乡土建筑的乡土建筑无疑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遗产。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乡土建筑却日渐消失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说:“一个物种的灭绝是重大的损失。全世界都已经警觉起来,尽全力保护濒危物种。成立了组织、设立了基金、开展了宣传,也立下法律严厉惩办胆敢伤害这些物种的人。但是,一种文化的灭绝是更大的损失,似乎世界还缺乏足够的警觉。我们的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的文化,由整个民族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塑造、锤炼、丰富、积累而成,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处于濒危状态。乡土文化最大的一宗,并且作为乡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的乡土建筑,正在迅速地走向灭绝。如果不赶紧下大决心抢救,我们将永远失去它们,那损失难道会比死光了大熊猫或者金丝猴吗?”
我相信,李扬强先生也一定有这样的忧虑。这从他的书中尤其是《笔者杂谈》一文中得以窥见。我知道有许多人类学专家到处“去发掘一些默默无闻但很有价值的聚落”,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通过扎扎实实的调研,人们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很荣幸,杉洋这样的一个地方是我的出生地。但我有时又很惆怅,因为它毕竟也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着我不愿意看到的一些变化。而李扬强先生著述《蓝田古文化》的劳动,不仅能为杉洋的文明增添砖瓦,也一定能使更多的人自觉地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离开了本土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孕育出自己的“现代意识”,难免最终成为心理上的“游牧民族”。基于此,我期望杉洋的孩子们在对这本书的快乐阅读中体认祖先代代相传的生活背景、历史轨迹与文化内涵,使孩子对杉洋即蓝田古文化的一脉相承有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期望蓝田古文化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浸上一层民族文化的底色,使之成为一种基础和素质,令他们今后能更稳健地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很难想象,一代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一无所知的孩子能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可以看到的是,无数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一无所知的孩子已经在世界文化的大交融,大渗透中迷失了自己。
毫无疑问,当中国急促地跨入现代化的轨道后,诞生于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心已无可辩驳地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几千年农业文化的血缘日渐断裂。但现代化在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疏离,带来了孤独、寂寞、现代人的异化感等众多的“精神生态问题”。此时,不少人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散淡、缓慢而又温情脉脉的乡土故园,投向了情感化和人格化的乡土文化。或许,遥远的乡土故园,驳杂的乡土文化,纵然有着诸多的缺陷与不合理性,但它们仍像宿命一样注定是中国人生命的源头。那么,如何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构筑一种可以维持现代人精神平衡的心性之学,构筑一个可以让孩子的精神自由翱翔其间的艺术世界?这也许正是《蓝田古文化》带给人们的更深的思索。
柯灵在《乡土情结》中写下的一段话:“游子是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地追随着他们。”是的,科学的发展使天涯比邻,文化的交会使心灵相通,地球可以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永不会因此而消失!
李扬强先生著述的这部《蓝田古文化》集中体现为一种乡土文化,可以说,它是一座传承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津梁。我觉得,它如蝉林祠旁夏日的声声蝉鸣,惊醒庸碌的、物质的迷梦,引发人们对这个急剧变动时代的种种深层次的文化思索。
遗弃历史的最终将被历史遗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盼望能有更多的乡贤如扬强先生那样,以自己的行动来体现爱乡之情,有选择地保护蓝田古文化遗迹其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使它们免于彻底干净地毁灭。
在最后,再次对扬强老师的辛勤笔耕表示感谢,也预祝他取得更大的收获!
本文已被编辑[晴茜绮梦]于2006-10-25 11:01:05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余新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