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闲话“清客”江正川

发表于-2006年11月01日 下午3:53评论-1条

昨天偶尔翻到一篇前清时期的笔记小说,里面有不少对当时混迹官场的特殊人物——清客的描述,可谓生动鲜活、入木三分。

尤其是提到一位闲职,大概是指候补一类的举人吧,为当时的清客编了一个十字令。读来有趣,信手拈来,可谓奇文共赏。

请看,他是这样写的:“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裳、五子围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张马钓、九品头衔、十分和气”。读到这里,已是十分叫好了。而后,却有一人(大概读后觉得不过瘾)在原词上加以发挥,改成“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吐、四季衣裳不当、五子围棋不让、六出昆曲不推、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钓不查、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更是令人叫绝。

原本认为:所谓“清客”,应该是那种鞍前马后、调侃奉承,摇头晃脑、逢场作戏的寄生虫,绝非人物。理所当然也是被“人物”所看不起的,更是让文人所不齿。

可事实上:自春秋战国、前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明清、民国,诸侯将相、财主军阀、官衙府第中都少不了一帮闲人。或称食客,或称作清客。少则数人,多则几百人。也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中自然也不乏怀才不遇、自以为龙卧深潭、静侯伯乐,来日方长伺机张扬之人。但多数也只是信口雌黄,混混日子而已。

想必那时的主人也是心知肚明的。只是时局不稳,变数颇多。既然有银子,养上一帮闲人作为人才储备倒不失为良策。何况能来门下,或者说是敢来投奔的毕竟肚子里有些个墨水。

要知道在当时,能通读几部书,写上几篇文章的人自然算得上是人才了。更何况风云突变、改朝换代、危机四伏,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与之放任自流,任其帮别人摇旗呐喊、妖言惑众,那还不如收在身边,养之、供之、用之,防患于未然,亦可以广招贤才之名图个附庸风雅之实。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再说,历代文人“穷酸”的多,殷实的少,借半边陋室苟延者有之,图一时之安逸暂借人檐的也不少;但是,一般还能循规蹈矩,不会惹事。文人嘛,多少还知道些“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关键时刻还能帮下主子的忙的。这就是清客的来历。

不过:即使到如今,这衙门里的“清客”也并不鲜见。只是这“清客”却不象其前辈们光靠能写几篇文章,耍耍嘴皮子就可糊弄得了的。还得见机打打小报告;溜须拍马、做做大文章,抬抬“轿子”造下声势。

只是话得说回来:如今的“清客”正与时俱进,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是跟其先辈们相比,可就大不同啦!简直毫无职业道德可言。倘若养着他们倒也无大碍,只是得提防着点!那天你万一落魄,这第一个咬你的,怕是八九不离十非他莫属。

至于把他们同历代的清客比,是无法比的,甚至无法类比。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正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chen红叶点评:

这闲话可话得入木三分呢;
无论是什么地位的人,
只要道德底线没被泯灭就算可以了。 

文章评论共[1]个
褦襶子-评论

我一直在思考,中庸之道是否还适应今天的国情!可是没有结果,还须思考!愿与朋友共同砌磋!
  【江正川 回复】:    我想:倘若用“宽容”二字来理解“中庸”比较适合;古人云:有容乃大。其结果自然是博采众长。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发展速度空前的状况下,应该是不会错的。 [2006-11-2 8:27:20]at:2006年11月02日 清晨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