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忏悔的困惑江正川

发表于-2006年11月04日 上午11:51评论-2条

好久没逛书店了。前阵子也总是盯着电脑软件程序等书刊。这次浏览下文学类,发现如今写自传的人特多。细数一下竟然有二十一种。

演员、模特、主持,企业家,好象出了点名的都有忙着出自传的兴趣。随手翻了翻,似乎觉得作者罗列自己成就的居多,剖析自己的甚少。也可说没有。当然:许多作者也写了些诸如童年逸事,或者生活、事业上磕磕绊绊的事情以释放情怀,或者凭着那点知名度就想以此诠释万象。但问题是缺乏深度,也难以小见大。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解剖自己灵魂之类的了。

翻着翻着,不禁让我想起了几本书:虽然它们相隔年代久远,却曾经深深地让我感到过震撼。那就是“忏悔录”。“忏悔”这个词,用我们的习惯语言来表达的话就是“反思”。而世界文学史上,曾经以忏悔录体裁写的的作品有好多本。在经典名著的译本中,我所知道的只有卢梭和奥古斯丁,还有列夫·托尔斯泰各自写的同名著作《忏悔录》。但我只读过卢梭的。还记得卢梭曾说:“过去写自传的人总是要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名为自述,实为自赞,把自己写成他所希望的那样,而不是他实际上的那样。”

不过,那也还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时我才二十多岁。而后读的就是如今巴金写的《随想录》。

巴金一生创作活动有两个高[chao],一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闻名于世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二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的以说真话而倍受人们尊重的《随想录》。说是“随想”,实际上是剖析自己精神世界的历程;倘若说这是他自己的“灵魂自传”,也绝不为过的。因为巴老写的都是肺腑之言、大实话。这大概算得上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忏悔录”了。因为国人是不习惯于反思或忏悔的,况且也缺少这样的环境。由此可见“真话”的稀缺和珍贵。

虽然他们经历的是截然不同的时代。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把真实的自我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袒露在世人面前;揭自己的“伤疤”和困惑。本着对自己的功过是非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让人为之惊叹的诚实、坦率的态度,由衷的表白来解剖属于自己的灵魂;痛陈为人生目的奋斗探索的困扰以及为寻求人生意义之答案而经受的道德与精神上的痛苦折磨。

我们在自己的一生中,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追求自己的理想,犯些错误总是难免的:何况敢于不断犯错的人,往往是最容易成功的人。因为他总是无所畏惧,敢于从各个角度、通过各种途径,尝试不同的方法去努力,所以他获得成功的概率也就往往高于别人。但问题在于是什么性质的错误。有些错误,只是自己的一个错误的选择、一个错误的方法,并没给别人造成严重伤害。因此是不必内疚的。如果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反省也只是为了以后不重蹈覆辙而已。而有些错误却是因为伤害了他人或危害了社会,却又偏偏失去了弥补的机会。从而让自己的良心永远都不得安宁,并为此后悔不已!这是因为人生原本就似一片纯净的雪原,我们身后留下的足迹中的任何一个污点都会让它留下无法掩盖的痕迹。由此看来,孔子的弟子子路所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大概也就是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吧!

而关于忏悔,我们在外国电影、小说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主人公跪在教堂里那带着斜格子小窗的忏悔亭外,向里面坐着的神甫——上帝的使者,忏悔自己曾经犯过的,使自己良心深感不安的过错。何况“使者”自己也是经常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灵魂的。因此:人们相信上帝乃是洞悉人心、明察秋毫的神。在上帝面前袒露心迹,等同于将自己的灵魂放在上帝的祭坛上,是没什么可需要隐瞒的。目的就是一个:向上帝倾诉衷曲,洗涤自身的灵魂。以籍此求得在精神上解脱自责带来的痛苦,从而获得心中的那一片宁静。而最终当然是一无例外地得到了上帝的原谅。因为上帝认为:面对一个向自己倾吐内心活动的人是应该给与尊重和同情的。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自学生时代始,就对这种形式很是赞赏。只是在经历了日后跌宕起伏的长期政治运动中久了。找不到能坦呈自己灵魂的对象,不免为此觉得沮丧……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对人性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我读了巴金的《随想录》后,才深深感到敢于赤luo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他,才是真正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我们尊重和钦佩。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也应该学一点他的精神呢? 

巴金可以,托尔斯泰可以。因为他们是大文豪;卢梭可以,因为她是启蒙型的思想家。而我们呢?

但面对巴金,扪心自问:我做不到。别说是面对世人了,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家人,也会有所保留。当然:如果我是个基督的信徒,那我一定会向神甫袒露自己的心迹,或者忏悔自己所做过的一切曾让自己良心不安的过错。因为上帝是公平的,公平地对待他的每一个成员。所以它比我更为坦然!但面对世人,或者说是面对凡人,我做不到。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是“圣人”!倘若要我面对“领导”,那就更会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牛虻》里那主人公的遭遇:他出于爱戴、出于信任,向神甫,(也是他并不知道的生父)述说真情,转眼却被出卖。因为此时的神甫已不再是上帝的使者,而是政治的工具。何况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对一位我曾信赖的“使者”坦呈自己思想的矛盾、内心的困惑,以及在所谓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中犹疑徘徊的过程,如此等等。结果却给了其口实,而我却为此莫名的罪状受到批判。一想到这,我就不寒而栗,那我就更是做不到了!

说到这,不禁又想起了一句市井俗语:“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听了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历来皇上对街头黄口小儿的童谣都很当回事的。那是因为它反映了老百姓对孤家寡人的作为,对朝廷的立场和态度。这个例子尽管放在这里似乎不太恰当。但由此看来,上面那句话自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真实——说真话不值得。

人是需要一个袒露自己灵魂的机会,而不能光靠“闭门思过”以获取内心的宁静的。但我们必需有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对象,用以倾吐内心的疑惑和彷徨、倾诉衷肠,放下精神上的负担和难以承载的痛苦与困惑。然而:当你真心想找个倾诉衷肠的对象时,可也并不那么容易。我们可以选择的对象往往不是在倾听你的声音,而是倒过来向你灌输;而你,又不能由此而让自己的灵魂受到洗涤,反而要经受一番洗脑的痛苦。

尤其是在这连讲假话都不脸红的年头。你想:凡人说下假话倒也罢了。因为那无非是为了那点“面子”而已。毕竟还不至于伤害什么人。可“使者”也说假话。还“闻过则喜”,闻他人之过而窃喜;尚且过后还“文过饰非”死不认帐。自然:向他袒露心迹的结果非但不能得到心灵的宁静,相反还会招来更多的烦恼。那又何苦?可是,那又让我们向谁去“忏悔”呢?

忏悔是需要的。但更需要一个能对之忏悔的对象。倘若连“使者”本身都不愿意忏悔,那我怎么能放心地向他忏悔呢?

所以:当我想到那些忙于写自传的名人们,觉得自己当初对他们确实有点苛刻了。不由打心眼里原谅并同情起他们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正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声叹息点评:

名人自传实则是一场政治作秀,除了标榜和吹嘘,我们无法看到他们心灵真实的一面,更不用说是灵魂的忏悔了,也许这就是时代的一个特色!

文章评论共[2]个
江正川-评论

    看来当真只能“一声叹息”了。一笑!——理解。at:2006年11月04日 晚上9:40

孟江女-评论

在虚假中的生活者,首先应该忏悔的是生活的态度!因为,许多人,仿佛已忘记是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应该怎么活着……“敢于不断犯错的人,往往是最容易成功的人”,非常赞同此观点,借鉴了哈。at:2006年11月04日 晚上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