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不要让你的名字成为他人的金字招牌----写给曹文轩老师柯依凡

发表于-2006年11月14日 中午12:22评论-0条

我一直是《萌芽》的忠实读者,期期必买,每篇必读。我是一个穷学生,但为了看一期《萌芽》杂志,哪怕舍弃一次美味的享受也要买一本《萌芽》来看。几年来,一直不改初衷。只因对它的喜爱。

我没有在《萌芽》上发表过文章。也曾投过稿,但都石沉大海。也曾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过新概念大赛。结果连复赛都没有进。我一直的愿望就是可以在《萌芽》上发表自己的文字。但至今也没有实现。我想也许我的文笔还不够好,还不能走上《萌芽》吧。但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姑且可以这么说吧),有些话我很想说出来,积在心里由来已久,不吐不快。下面就冒犯了。

几乎每期《萌芽》杂志后面都会有新书介绍的内容,这是好事情,我很欣赏。可每每都会看见这样的内容说这篇小说写的如何如何了得,作了一大段的介绍性文字,然后署名是北大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我起先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去买书的,当然又舍弃了一顿美味。呵呵。买回来以后,仔细认真阅读,很快读完,有些一看开头便知结尾,感觉也不过尔尔。可一想人家是北大教授作的序,再看一遍,感觉依旧。我这时不能不怀疑推荐者的动机了。(写到这里,请曹老师恕我冒犯。但无知者无畏。)也许曹老师很忙吧,没有时间看那些人写的书,但人家请他作序又不能推辞,姑且就这样写吧。

后来,我再次买这些书,发现一如往常。这次次的感觉不对味,总能说明一些问题吧。曹老师已经给很多人作过序了,那些年轻的作者出了名,曹老师也跟着名声显赫了吧。我只能这么想。

就象当年《萌芽》杂志牵头举办的“新概念作为大赛”一样,初衷是想借此以发掘新的文学新人,培养新一代的文学家。这时,上海的韩寒横空出世了。接着是刘嘉亮,张佳玮,张悦然,后来是郭敬明,我不否定他们的才华。他们写的有些东西的确还是可以一读的。那么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这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最起码还是有一些实力的吧。对于这些文学新人的批量生产,未免良莠不齐。

韩寒的《三重门》有让人耳目有新的感觉,可后来的作品就完全落入俗套。郭敬明的《幻城》是有他火暴的卖点,可后来的作品一样是别人的翻版,没有新意。再如张悦然之流,我始终不明白她写的那些琐事有什么看头。其他的就不再赘述了,我现在这样说肯定已经招惹了很多人不满,还是少说一点,给自己一条退路吧。(人生险恶,原谅我的明哲保身。)

新概念作文大赛至今已举办到第八届,确实不容易,风风雨雨走到今天,可算是一次成长吧。可现在我已经没有参加的冲动与热情了。(肯定有人会说我,你想参加恐怕也得不了奖。这个我承认。)体育比赛中还有“重在参与”吧,我想我有参加的权利吧,这与得不得奖无关。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不觉得现在的《萌芽》充满了太多的功利性质吗?谁都想以获奖之名登上文学的舞台。(当然,这样说也许以偏概全了。)可我不说大家心里也都明白,请想一想每个参赛者的动机是什么。这不是难题,许多问题不言而喻。所以,我觉得《萌芽》正在演绎一场蜕变,至于变成什么,这还有待等待……

这篇文字的题目写的是给曹老师的,现在不跑题了,再说曹老师吧。作为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的教授,我很尊敬您,甚至还很崇拜您。北大是多么令人想往的神圣之地啊。可是,每当看见您的名字出现在那些人的书的扉页或者背面的时候,我真的有些不悦,以至说了这些许冒犯的话,真的是不吐不快。文学的殿堂是神圣的。每一个想登上这座殿堂的人应该真的具有自己的实力才行。这就好象在爬梯子,真有能力的人是可以自己爬上去的,靠别人拉着上去,跌下来时会摔的很惨。

作为一个时代的影子,一个韩寒或者郭敬明已经足够。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一部像《三重门》、《幻城》之类的也已经足够。曹老师为他们作一篇序也已足够。批量生产的结果只能导致泛滥成灾。

再说一句,不要让你的名字成为别人的金字招牌。让文学的天空变的纯净。为了地球的绿化着想,省省纸张吧。

再次申明,我没有喝酒,但说了冒犯的话,各位见谅。王朔说过了,无知者无畏。

本文已被编辑[chen红叶]于2006-11-14 15:22:52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柯依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chen红叶
☆ 编辑点评 ☆
chen红叶点评:

无论是杂志,所期待的都是有更多更优秀的读者来读;
可一旦读者发现其内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可读之时,那么其杂志也没什么前途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