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常写一些小作,疲倦时排遣忧愁,兴奋时感悟快乐,对生活中逐日上演的林林种种的事情,以一种理智的角度来看待,并悉心在生活的田埂上写下真实的心得。
爱看《论语》《三字经》,有人说这好像在现今社会成了小儿科,在一定的条件和范畴里不很奏效。在我看来那是因为一种偏见的眼光在作祟,还有的就是一个多种因素复合起来而扭曲的身心所致的谬论。在我认为,那些能够千古传诵的道德伦理的人生教科书,依然在现今社会以它的底蕴表现着一种影响人类未来的张力,于是,学习并应用它们,是个明智之举。
有很多这样的时候,会看一些具有着鲜明的论点和论据的文章,也时常被些许文章的风范而引起共鸣并垂青。可是,不免要发现一些问题。目前,有一部分人好像似对自己所掌握的语言没有足够的信心,没有自我新鲜的观点。为了让自己所写,所讲之事充满说服力,不分良莠的胡乱照本宣科、引经据典的拼凑着,有时甚至是通篇的之乎者也起来。违背了鲁迅先生引领和倡导白话文的革命和推进初衷,在现今,让我们似乎让我们寻到了一些文学倒退的迹象。其实,我一直对古来的一些文章非常的青睐,但,我也不支持现在的写手没有自己的特点。我认为,能够展露自己淳朴的语言,并能在不断的严谨的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在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上,取得一种让世人认可的价值,这样才是自己真正拥有的一种写作之美。
我也很喜欢引用一些经典之句,以此能够证明所阐述问题更有理可依,并在气势上能够让自己短暂的虚荣起来,体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涵。可是,反过来细想,适度总是会好些,但如果太过了,再绚美的词句的罗列只能给人一种浮华的表象的繁荣。对文字的这种堆砌万万不能称道为知识怎样的渊博了。文章最重要之处是用一种不能代替的自己的语言来描写,该白话时就应该质朴的让人读懂,并运用我们的思考来打动读者。只有基于此的朴素作品才能有脍炙人口的可能,这才是写作的目的和一个写者真正的追求。
建议运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媒体上,还是在网络世界。一日,在报纸上见得一篇小文,读到后来,统计一下引用之处不下20几处。短短不过千字的文章中,让我的确学到了很多。但,细细品位之后,其中能表现出的自我的观点,却难找到丝毫的痕迹。在苍白贫血间,感觉着现在写者语言与精神思维欠缺的遗憾。如果都如此而作,我们这些现代的写者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吗?
经常在一些媒体、网络、报刊上浏览,优秀之作也不乏很多。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喜人的现象,是该讴歌的,以敦促这种正常的文笔流畅之作的生命力越来越旺盛。说来,这个其实就是一种成功,如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一步步累积而来的校园作品那般,真实而淳朴。关键的是运用自己的思想引领自己的语言,然后才会让作品灿烂。
朋友有句话说的很好:“人们在缺乏物质的时候,追求物质,可是在缺乏精神时却迷失了方向。”其实,能写是精神财富的一种展现,如果是我们把握的好,那么在不断的检索过程中,也不会没有自己的方向。是要随波逐流呢?还是让自己太顺应形式呢?所以,就不很突出着自己的观点。在各种生活命题的范畴中,有时故事很简单,逻辑也很明朗,只是,有时是封闭了自己的慧眼。于是,便要对古今中外的洪篇巨作进行投入的研究,以求在更深处求得例证,其实这样是可推崇的,我也正在其间汲取着营养。可是,有时还要知道小心的运用,还是懂得能把所看、所读真正的变成自己的。这个也不必害羞,只是要在自我的认真和对其分解,到最后的自我加工过程中,要煞费苦心一些。
写文章,要用自己的语言,说淳朴的话,读解人生的过程,也是捍卫文学能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前进中如果回首也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加辉煌。
2006-11-19野艾15:33完稿
-全文完-
▷ 进入野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