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历史不在留恋浩野

发表于-2006年11月23日 下午4:10评论-2条

国务院今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我省新增了2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新增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渭源灞陵桥和兰州的标志性建筑物———黄河铁桥并列其中。在渭源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到底有着怎样的一座桥,竟然会与黄河铁桥齐名,出现在“国保”名单中?本报记者近日走进渭源,揭开了灞陵桥选入“国保”之谜:它不仅工艺精湛,造型美观,而且是全国唯一一座纯木质叠梁拱桥,更有不少名人为它题匾颂辞,考古和艺术欣赏价值非同一般。

全国罕见的纯木质拱桥

渭源,顾名思义就是渭水源头。灞陵桥就位于渭源县城南门外的渭河上,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当地年长一些的人更习惯称其为“卧桥”。

湛蓝的天空下,灞陵桥桥身拱起,凌空舒展,远远望去宛如长虹,不愧有“渭水长虹”之美称。据当地人介绍,灞陵桥因渭水绕灞陵(汉文帝陵墓)通长安而得名,最初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史传,明代名将徐达征战元守将李思奇兵至渭源,因渭河阻挡无法继续向西,命当地居民和兵士修的一座便桥。传说徐达做梦受汉武帝爱妃指点,用木笼装石为墩,桥墩上架木为梁,上铺木板,覆盖泥土,为应急所需。徐达亲题桥名“渭河第一桥”。后因每遇水涨,桥墩易毁。民国八年(1919年),县令马向贤命当地工匠何遇江、何遇海根据兰州文化宫雷滩河上的握桥,建造了这座纯木结构的卧式悬臂拱桥,可惜雷滩河握桥已被毁,灞陵桥就成为全国唯一一座纯木质叠梁拱桥。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茅以升在他的《桥梁史》中对灞陵桥的评价仅次于河北赵州同济桥,奠定了它在桥梁史上的地位。

我们眼前看到的是 1986年重修后的灞陵桥,桥全长40米,跨度 29·5米,高15·4米,宽 4·8米,全桥分13间,64柱。内有台阶通道3条,中间宽敞,两边狭窄并配有栏杆扶手,可以帮助攀登。在旧社会,两旁小道是供百姓通过的,中间宽道只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通过,叫“官道”。桥顶有灰瓦长廊,两头为飞彩挑阁式廊房,与长廊浑然一体。桥面和桥的底部每排10根方木并列为11组,每组用一根横木作为支点,从两岸桥墩逐次递升,飞挑凌空,形成半圆形的桥体。

众多名人题匾颂辞

灞陵桥久负盛名,不仅因为它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更是因为有不少名人为它题匾颂辞。

民国23年(1934年)8月灞陵桥重修工程竣工后,当地政府呈请中央与本省要人题辞纪念。蒋介石题“绾毂秦陇”(绾,打结的意思;毂,车辆中心部位,连接车轮与车轴;秦陇,陕西与甘肃大地),有人说这句话是对渭水文化的最高概括。于右任题“大道之行”,大道之行出处见于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它不仅表明于右任先生希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深情,也是渭河两岸人民的愿望。孙科(孙中山长子,当时任行政院院长)题“渭水长虹”。还有汪精卫写的碑“关中八川,灞注于渭,渭则源自鸟鼠,昔日首阳,今之渭源……”除国民党要员的题辞外,现悬存于灞陵桥上的匾额还有很多名人的墨宝,如左宗棠的“南谷源长”,启功和裴建准所题的“灞陵桥”等等。

政府百姓精心维护

因为保护文物的需要,灞陵桥昔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的实用功能已经不再,但考古和艺术欣赏价值却得到极大地提升。它恰如一位耄耋老人,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渭水源头的兴衰。今年6月,灞陵桥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和县级三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最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国保”单位如果要对其进行迁移、维修、重建或用作其他用途,必须报请国务院批准。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6-11-23 21:18:49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浩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雪的冬季点评:

很多历史遗留的东西很多都被破坏掉,保留古迹才能留下历史的见证。
希望政府不再随便扩建新城。

文章评论共[2]个
浩野-评论

浩野,我喜欢你的文章和你。。。。。。。。。。。。。。。at:2006年12月24日 晚上7:18

浩野-评论

好不好啊,我的文章咋样?at:2007年11月14日 晚上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