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剥开华丽外衣的背后尽显颓废---兼评《奔跑的铁三角》柯依凡

发表于-2006年11月30日 凌晨0:31评论-1条

写小说的人都知道,在构思的时候,很讲究以情节来取胜。因为一篇文字好不好看,首先吸引别人的不是你要说的道理或者表达的感受,而是你笔下所描写的生活或者是生活的场面。那么,这就需要以情节引人入胜,否则读者在厌倦了你的文字,丧失了阅读兴趣,你写的再好,也只能徒遭冷落。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读武侠小说的原因。

调调的文字,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到位的。ta在《奔跑的铁三角》一文中,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抓准了读者的心理,让你拼命地想知道故事的结尾,并给你留有想象的余地。当你看完了整篇故事,或许会觉得有种水落石出的感觉,或者暗合了你的某种猜测。文如其名,确实很调读者的胃口。你不得不喜欢这样的文字盛宴,最起码我是这样一口气读下来的,畅快淋漓。

近年来,也看了不少的80年代人写的作品,当然这些和我同代的写作者当中,有很大一批优秀的写手,或者可以暂时地称为作家。80后是一批很大的写作群体。他们有着对文学火一样的热情,有着丰富的生命感觉和强烈的表达欲望。特别是在今天,文学也和其他视觉艺术一样,可以做到商业化的效果。这就更加造就了一种语言文字崇拜。韩寒应该是这群人当中的领头羊。或者可以这样说,如果以80后文学群体作为一个帮派的话,那么韩寒的资力绝对是帮主的地位。《三重门》和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那些作文一起,为80后群体文学变成文坛上的一种新现象可以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紧接着的张悦然,郭敬明等,一个又一个80写手的涌出,就足以说明这股新的文字浪潮有多么的强劲,几乎是汹涌而来。

再回到调调的这篇文章上来。小说塑造了我,和尚,顺子这所谓的铁三角和女孩唐鹿之间的一些生活故事,当然最这样的故事还是所谓的爱情。如果单从文字表面来看,这也只能算是一个简单的或者有些庸俗的爱情故事而已。每个人身边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在发生着这样的故事。只是与一般的故事相比,多了一点异国情调而已。但这不是我讨论的问题所在,我所关注的是ta的思维和文字的表达方式。

自从新概念开始,大家放开了表达,撇弃了以往的束缚,还文学以自由的天空了。所以很多人在表达方式上是独树一帜的,都很见个性。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话语。甚至于透过文字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人的轮廓,或者可以寻找到作者的影子。再加上网络文学的兴起,让这片自由飞扬起来。

但是,任何时代都有它的英雄人物,都有处在浪尖上的好的水手。在文学这片浪潮中,也有这样的好水手。先以网络文学为例,处在风口浪尖的当有两个人,一位是以《第一次亲密接触》风靡海内外的痞子蔡;而另一位当是上海的安妮宝贝。至于后来的后起之秀们,毕竟是后辈,这里姑且不提。这两位不紧以笔下的故事征服了所有受众,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视野和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痞子蔡的文字总是深情款款,字里行间不露痕迹地表现出那种难以触摸的情感,有些隐蔽,不好张扬。而安妮的文字显得有些冷峻,让你在她烹饪的文字盛宴中,按照她的口味来感知,按照她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人。就像王菲的歌,站在台上冷冷的表达自我,不管台下观众的意愿。但这样的文字却别具一格,你不得不刮目相看。因为她在冷峻中表达,不哗众,不取宠,我行我素也是一种真实而率真的美。

那么除了网络,还有的就是现在的纸上文学。当然,以纸做媒介的文章从总体上说水平要高于那些一网络为媒介的文字。它们在深度上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广度上却相形见绌,要死板的多。纸质文学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群编辑操作的产物。因为他们掌握着写手们手中作品的生死权。而在网络上,就少了这些限制。在这两种媒介同时蓬勃发展的今天,无疑一点,这都给文学带来了蓬勃的气象。这当然是好事情。

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以文字来表达个人情感,传播认知,揭露假恶丑,弘扬真善美,这也是文学的使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个大家自然明白。但我想就以现在的很多80后的作者的写作提出几点质疑。

还是以调调的这篇文章为例。当然,刚才已经说过它的好话了,现在开始批评。调调的文字可以看的出来,雕琢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的。当然,这也是现今很多人的通病。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点。

一,在人物设置上,有糟蹋的嫌疑。现在很多人习惯的做法就是,以一个或者两个人物为主角,就是主角万能,并且可能一切完美。而配角往往会被糟蹋的不成样子。以此来凸现主角的地位。表现的手段,要么给配角的名称根本不像人,缺乏起码的尊重。不是绰号,就是非人类。比如《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等一系列的网络小说。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在情节的铺排上,总有浪漫的或者不浪漫的邂逅。这和广大的影视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中毒之深。可能现在的年轻人看的最多的就是电视剧了,尤其是一些糟糕的剧本,总会带来错误的导向。眼泪骗了很多,荼毒生灵而已。我常喜欢骂的一句话就是:媒体真他妈的混蛋!

三,在场面和生活场景描写上,极尽调侃之能事。总是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写字。并且颓废的生活场景居多,有些往往占很大的篇幅。这可能受网络作家的影响至深,不如那个写〈草样年华〉的孙睿。当然,生活中有很多不幸,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写,一拿起笔就诉说自己如何倒霉如何不幸,那活着还有什么快乐可言,还不如死了算了。即使勉强活下去,再看到这样颓废的文字,会不会有自杀倾向?(呵呵,我有点危言耸听。)

四,年轻人的文字,结局却满是荒凉,看不到年轻人的朝气。很多作者都喜欢表达生活的阴暗面,一写就是大悲,或者自己倒霉透顶。难道你就没有开心过?当然,古人说了,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我认为活着是为了找快乐,不是找罪受,不是吗?

五,主题太单一,千篇一律。诚然,爱情是文学世界里永恒的主题。一个主题一千人来表达,也许有些意思。不是也说了吗?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但上成千上万的人都一窝蜂似的来不厌其烦的反复地来表达这同一个主题,还会有什么新意吗?更何况大家生活的模式几乎一样,这样的故事换个名字,换几个场景和人物,还会变成另外一个故事,只是换汤不换药,不还是那个蹩脚的医生开的“老方子”?

美国的一个学者罗素曾经说:“我一直以为,支撑我生活的动力,便是三种单纯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心肺的怜悯。”撇开爱情这个主题以后,我们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可以关注,为什么总是囿于这一个圈子紧紧不放呢?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应该在于他全部的思想。”80后的一群,尤其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使命。而“现代知识分子”的定义,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智慧的传播者以及对真理和神圣的亵渎与怀疑者。

西方有句谚语:“在瞎子的王国里,独眼龙便是国王。”那么,为什么作为新世纪的我们,作为将来的接班人,不把眼光放远点呢?我始终认为,一个热爱艺术的人,特别是热爱语言文字艺术的人,他更应该去接近苦难。因为只有苦难才会教会你很多,教会你如何生存,如何写作。

本文已被编辑[寂寞的男人]于2006-11-30 6:33:49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柯依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寂寞的男人点评:

写作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管是现代的还是当代的都如此。即便是颓废的文学作品,也是时代的真实写照。

文章评论共[1]个
闻笛-评论

摆渡at:2006年11月30日 上午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