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从《红楼梦》到浮士德樱花渡月

发表于-2006年12月16日 晚上10:11评论-1条

读者一看这题目,或许心里在嘀咕:这樱花搞什么鬼?《红楼梦》和浮士德,一个西方,一个东方,一个歌德,一个曹雪芹,黄瓜和云彩,风牛马不相及,怎么了。

以前我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部的西方文论弄得我头晕眼花,西方的表述方式和我们中国的不相同,一段文字读完,不知道到底讲什么回事,只好重新回头再读。后来终于学懂了一点神话原型、潜意识、后现代主义,什么海德格尔、阿道诺、本雅明、胡塞尔等,你还别说,就象现代社会的特征总就本几百年前的马克思说的那样,这些吹着胡须的洋毛子,对社会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的研究,可谓入木三分。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观点你把它理解通了,你会觉得这写皆有哲学家气质的论者脑袋是怎么生的,也就西瓜那么大,可是居然会洞察的如此的深刻。

容格的神话原型说,对于分析一些文艺作品的结构和深层内涵,的确是很有帮助的。那么,什么是原型呢?就是类似于典型的一种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会发生的事情,比如打战,就会有英雄;战斗英雄不管在哪里,具体形式多么不一样,英雄的一些特征却是类似的;比如爱情,在禁欲的社会里爱情和世俗总是冲突并且多半形成悲剧等,这些类似于永恒主题的东西就是原型了。《红楼梦》和哥德的《浮士德》无疑有一个相同的人类共有的原型,那么这个原型是什么呢?就耐心地听我往下讲吧。

【一】失落童年的乐园

在西方的《圣经》里,记载神世纪的事,上帝造人类始祖亚当,让他住在天国的乐园里。后来亚当感觉寂寞,上帝就在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女子夏娃,作为他的伙伴。两人在乐园里两下无猜,过着孩子天者无邪的生活。后来,魔鬼用“蛇”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了“苹果”,结果激怒了上帝,就把他们贬到凡尘上来,开始了颠沛流离、生儿育女的漫长生活。在俗世道路上,上帝和亚当缔约,人类还有可能返回到乐园,只是返回天堂的路非常的狭窄,而且荆棘丛生,需要经历众多的考验,而地狱之门却非常的宽阔,并且来者不拒。从此,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还乡式”的返回过程中充满了灵与肉的搏斗和呐喊,魔鬼迎接你入地狱,而要到达天堂之门却千难万难。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神话寓言,亚当和夏娃,代表着人类还不知道性欲的童年,因为无欲,所以快乐。而每个男人都有“蛇”,每个女人也都有“苹果”,偷吃禁果,表示性的苏醒,人的成年。成年人的生活和被贬到凡尘简直就是同一回事。而童年那样的快乐却再也找不回来,走完一生,到临死的时候,能够找回童真般心态的人不多。人在临死的时候,是满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包袱呢?还是轻松了无遗憾呢?这和财富无关。马克思临死的时候就很轻松和安详,面带微笑。一些正直的人在临死时,也有面露微笑的感觉,那,可以说是回到了童年吧。

【二】《红楼梦》和《浮士德》返乡式结构

浮士德探索的成年人怎么回到故乡。故乡不是现实中接触到的故乡,是指给我们安宁和快乐的家乡家园。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彷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尝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烦恼之余,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是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尝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

浮士德在那时,其实是胸怀大志的,他说:「我要投入时间的急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进展中····快乐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间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我就输了。····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遍尝全人类的悲哀与幸福。」这种心情,像不像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德烈?就这样,浮士德被魔鬼变换了身躯,人生重新来过一般,变的年轻有劲。他开展他生命的体验之旅。魔鬼一直想让浮士德心中出现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或让他变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却不是这样的人,对他而言,体验,是追求知识一生后,对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与热情,在他内心深处,绝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也不可能步向享乐主义。

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歌德像托尔斯泰一样,对知识大脑袋很不以为然。歌德透过浮士德说:「知识追求到后来,竟然只剩下零碎。」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后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每一种尝试,都是生命货真价实的充满激情体验,但在浮士德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中,的确发现没有什么过程是让他满意到觉得生命完满不再有欠缺的。

在体验爱情的时候,浮士德与女主角葛丽卿中间出现了感受的疏离。

很多人在分析浮士德与葛丽卿时,都认为他们的悲剧是来自于社会观念的封闭,导致奸情与私生子演变成随后生发的杀母杀兄杀子重罪。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点原因。

因为我们还看到,当葛丽卿因罪恶而痛苦到极点时,浮士德都不在身边。浮士德自承,他跟葛丽卿有“不同的性质”,浮士德犯罪前后可以避居山林、或深夜跟魔鬼去狂欢,但葛丽卿是何等孤独的一人面对痛苦。

葛丽卿深爱浮士德,浮士德的心中却不是只有爱情。

葛丽卿入狱后,浮士德痛苦的说:“她对爱情疑迷!”浮士德也爱葛丽卿,却永远不可能这么疑迷,因为他们性质不同,这才是爱情永恒的悲刽即使他们没有社会规范的约束,发生性爱不算犯罪,他们将一样的,经会因这种性质的不同,而经历爱情的幻灭。男女性质不同,导致最后彼此伤害,不正是在社会规范解严后的现代,更常发生的爱情幻灭版本吗?葛丽卿为了赎罪,放弃任何逃亡的计画。最终是从天上传来声音:“她得救了(她的灵魂被上帝接纳了)。”

浮士德再度透过自然,让自己安详而渐渐淡忘,终于走出痛苦的过去后,他开始另一个追求,那就是永恒的美─艺术。

从思索到完稿,歌德几乎用了六十年才完成浮士德的。很明显可以看出,在处理追求永恒之美与社会实践时,歌德的笔法与思想,都比葛丽卿时代老练深厚许多。

歌德是用浮士德透过魔法唤出希腊神话中的天下第一美女海伦,并与之结婚的比喻手法来铺陈的。这样的婚姻按理来说,比葛丽卿要更合适。因为葛丽卿太过纯朴简单,跟浮士德复杂的心灵“性质不合”,海伦是永恒之美,浮士德又有高度的理想性格,其实是很配衬的,但后来还是幻灭了。

歌德用了非常高明的暗喻来处理这种幻灭,那就是浮士德开始说出类似“心灵不看过去和将来,只有现今!”海伦接著答:“这就是我们最幸福的时辰。”然后他们生下一个儿子:“跳到坚固的地面,却被地面反弹到空中,触到屋顶。”海伦忧虑的说:“你可以跳,但是不要飞。」然后跟浮士德说:「他集合了我们两人。”最后这孩子说:“我不愿长久的留在地上。我要去寻找最难得到的东西。”孩子浪漫的选择了战争,并死在战场上。(隐射浪漫时代的诗人拜伦)海伦悲伤的说:“美和幸福是不能长久并存的!”然后跟浮士德分开了。

歌德透过这一幕表达美的瞬间感受激情、是撤彻底底不能平凡的,因此美不可能长久,只能跟幸福擦肩而过。

经历了美与艺术的激情和幻灭后,浮士德步向社会实践之路,他说:“我要作大事业。”魔鬼以为浮士德开始堕落,想要声名,但浮士德其实不在乎声名,他想要济世救民。浮士德想要填一块海边之地,创造出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而在计画实行过程中,浮士德发现碰到了问题:每个人对理想国的期待不同!就有这么一对老夫妇,他们完全不想改变现状,拒绝迁出要大兴土木的地方。浮士德底下的官僚,想用绩效讨好浮士德,便用不正当的途径,把两夫妇杀了。

如果建立理想国的过程中,已经出现凶杀残暴,理想国还是理想国吗?然而浮士德还是用心建构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他又回到了最初的心境:“在任何瞬间,我都不得满足。”但他学会了谦卑:“以为自己可以超越到云层之上的人是蠢汉。这世界我已经洞察了,我不再有超越尘世成为神的欲念。”“这世界对追求理想的人并不沈默。”“我要坚定生活在尘世间。”他年老而眼瞎,但仍坚强的追随他心目中的理想。

当一个新地终于出现,却是浮士德离世死去的日子。魔鬼没有收取浮士德的灵魂,因为上帝先取走了。

葛丽卿是因著她的强烈的悔罪而得上帝的恩宠。

浮士德是因他这一生的努力追求,至终识得人永不可能自比为神的谦卑,却仍自强不息,而得到上帝的恩宠。

歌德的作品一样处理了爱情、处理了对理想的追求、处理了最接近永恒之感的艺术之美、也处理了对社会国家的期待;他也一样看重生命历程远胜过思想主义知识。

但歌德并没有把道德宗教的自我悔罪自我要求当成最终的答案。

在浮士德中,歌德的确非常强调人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堕落、努力向上,并为更多人谋得幸福,可是歌德还是强调,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练。

歌德认为,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愿,是完美无缺不具有任何伤害性的。但他相信上帝的怜悯与爱,悔罪与这一生奋斗的过程,上帝会纪念,并接纳进永恒、给我们恩宠。

上帝接纳人此生的每个阶段,也乐意看见认真面对生命的人,在这一生的各种经历中更接近善。每一场奋斗都伴随著自我的软弱,而每一个经历都更看清自己也更认识上帝。

最终,人的获救,不是因著努力获得至善,而是至善的上帝以怜悯慈爱伸手接纳这些认真一生的人。

因此,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这是获救的真义。

所以浮士德说:“这世界我已经洞察了,我不再有超越尘世成为神的欲念。”“这世界对追求理想的人并不沈默。”“我要坚定生活在尘世间。”歌德比托尔斯泰更往前走一步,在人生一切经验,不管是爱情、美、社会实践甚至是道德宗教的追求中,都承认自有其价值与意义,也承认一定会经历自我的幻灭,最终,每一个幻灭无非都是让人看见“人不是上帝,人需要谦逊”。

但他却肯定在经历幻灭之后,不是虚无颓废,而透过恩宠与至善的上帝相遇。

在《红楼梦》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贾宝玉也经历了红尘世界的洗礼。不过,他经历过程也是中国式的生命体验。中国人没有上帝,只有天和自然。贾宝玉本就是一快在大自然怀抱中浴日月之精华,受草木之甘露的宝玉。后来“到那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当中,经历“劫难”,最终还是回到大荒山中,情调更悲凉,没有赎救一类思想,但书里“香魂返故乡”一类的描写很多,说明我们童年时代的故乡家园的淳朴多么不可再得,故乡,往往就是回不去的地方啊。贾宝玉经历了红尘大悲,似乎并没获得解脱,增加的只是一些眼泪。

【三】感觉怎么样

亲爱的读者,多多的就不往下写了,你看了,觉得这两部世界名著不是有一种返乡式的原型结构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樱花渡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chen红叶点评:

文者就中西方两部具有代表影响性的名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文章的结构紧密,层次鲜明。

文章评论共[1]个
闲阳浅草-评论

对红楼梦的分析太薄了些!立意很好!建议作者可写成一篇学术论文!
  【樱花渡月 回复】:闲阳浅草好,握手 [2006-12-17 14:15:55]
  【闲阳浅草 回复】:我新来的,从没写过文章,不知这位姐姐能不能教教我怎样写? [2006-12-17 14:20:37]
  【樱花渡月 回复】:谦虚了吧,我也是乱写的.元旦快乐 [2006-12-26 9:56:44]at:2006年12月16日 晚上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