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节,回故乡去看望婶子。我的故乡南方的一个山区,下了汽车,还要走十几里山路。虽然是冬天,山区的景色还是非常迷人的,峰峦叠嶂,山色苍翠,小溪清幽,常常使人不得不停下脚步,欣赏一阵。
故乡有一座老屋,老屋是祖先留下的,它非常大,非常漂亮,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离家二十多年了,在外飘荡,时时想起故乡的老屋。听家乡来城里的老人的人说,那些“败家子”把祖宗留下的产业败得不成样子了,撤了修,修了撤,再也看不到往日那宽敞的大屋,平坦的晒场了。听了这些,心里隐隐作痛了一阵子。
要见到老屋了,我心里涌起一阵难以言状的感情,有“少小老大回”的欣喜,又有怕见到破败、萧条的老屋时的悲伤。
渐进老屋,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高低参差的建筑,现代的、古代的鱼目混珠。看见把原来那么好的建筑毁坏了,实在可惜,使人产生一种苍伤的感情。不过见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小楼,又感到一丝欣慰,破旧立新,是历史的规律嘛。
到了老屋,婶子早已在门前迎接我了。婶子六十多岁的人了,身体挺硬朗。她拉着我的手,进了屋。婶子住的还是原来的老屋,只是打扫地挺干净、很整洁。在老屋里,我又找到了童年的感觉,这里走走,那里看看,非常高兴。
坐下来,婶子便跟我拉起家常:“现在好了,家里不愁吃,不愁穿,还用上自来水了。”不愁吃穿,那是自然的,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山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来水”我很奇怪了,这偏僻的山区还能用上自来水?于是,我急忙跑到厨房一看,真不错,拧开龙头,一股清清的自来水便流出来,我尝了尝,那么甘甜,那么清凉。婶子说“自来水”来自“一碗水”。“一碗水”是后山的一口清泉,这口泉水清澈甘甜,从不干涸。
吃过午饭,便和婶子去看“一碗水”。山里,漫山遍野都是树,青翠的柏树,高大的松树,密得不透风。虽然时过中午,林中仍然飘着一层淡淡的雾,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撒下斑斑驳驳的光。在林间漫步,耳边传来鸟鸣,百转千声,却看不见它们的身影。山间的几块巨石下,一口十丈见方的小池,池水清澈见底,池中小鱼游来游去。泉水从池边的石缝里渗出,顺着山崖上的一棵大黄楝树的两条根蔌蔌流下,汇入小池。根据老人们说,泉水是从一条小龙口里流出的,一年四季长流不断,永不干涸。天气晴朗的日子,还可以看见一条小龙在池里游来游去。关于小池的来历,传说很久以前,山里有一条大青蛇,修道千年成了龙。一天,它想到东海里去,在山里翻滚,滚出一个小潭。如果青蛇要到东海,这里就要被它趟成一片汪洋,很多生命就要葬身海底。就在它要离开那一天,电闪雷鸣,风雨大着,突然“轰隆”一声巨雷,把青蛇劈成七段。玉皇命它永在山里,润泽这片山林,造福一方百姓。于是,这里是风调雨顺,山岭上郁郁葱葱。现在还可以看见山崖上的七块巨石,石下一口小池。小池很奇特,常年总是满满的,不漫不溢,谁要把里面的水舀出,一会儿又回到原貌,一碗不多一碗不少,所以人们叫这口小池为“一碗水”。儿时我和一群小伙伴在绿荫覆盖的树林里拾柴、放羊,累了,常常坐在池边听姐姐讲“熊家婆”;渴了,用小手捧池中的水喝,很是惬意。
这里,整条山岭都是绿的,润的。绿的树叶,绿的小草,绿得发亮。润的露水,润的空气,润得舒心。大热天,只要往林子里一钻,一股湿漉漉、凉爽爽的气息立刻钻遍全身,渗透到心里。
后来,一些人发疯了,山林被砍伐一光……
于是,一天,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老树被雷电拦腰斩断,有人说看见小青龙上天了……
又到后来,山岭被开垦来种庄稼。不久“一碗水”干枯了,庄稼干死了……
“小龙池有水了,是小青龙又回来了,”婶子用手指着池中那条晃动的黑影说,“你看,那不是小青龙吗?”顺着婶子的手指看去,池中一条黑影在水中晃来晃去,像一条小龙在游。真的有小龙吗?我抬起头,只见老黄楝树的树桩上长出不少新枝,生机勃勃,所谓的小龙是老树枝的倒影。
“小青龙回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我附和着婶子的话。人们往往都会对美好的东西寄以希望。婶子的希望是美好的,我何必去揭穿“小青龙”的真像呢。我指着如黛的山岭对婶子说:“这满山遍野的绿树是龙的鳞甲,这条山岭是一条大青龙呢。”
“有了青龙,就会风调雨顺,大家又会有好日子过了。”婶子乐了。
“是的,它会造福于我们的。”我望着山岭上茁壮成长的绿树,情不自禁的说。
又到年关,应该回老家去看看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老家的老屋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吧?屋后那片树林应该更加葱茏了吧?
-全文完-
▷ 进入一之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