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苏轼词风“旷达”一二说凤凰叶子

发表于-2006年12月24日 凌晨4:12评论-0条

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心胸开阔,想得开”。旷达,昭示着性格的豪迈阔达,处事的落落大方,为人的不拘小节,顺境中不浮不骄,逆境中泰然自若。一个人要达到此种境界,真的需要经过一番锤炼,而不是天生就可以做到的。历数中国文学史上的繁家名流,有几个称得上做到“旷达”的呢?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世俗的羁绊总困扰着世人,自私更潜伏在每个人的心中,所以要做到旷达,并非易事。闯北走南,历经沧桑的一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真可算得上是位旷达之士。

这样一位性格豪迈的儒家文士,竟然在一生的颠簸中成就了一世的伟名。一次次的获罪遭贬,也没能消磨掉这位老人家的意志,反而使他更看开了一切,闲适地享受起周围的一草一木了。

这是苏轼的人生,正因为有了他这样的人生遭遇,以及由此磨练而就的豪迈阔达,才能使得他的诗词文章也带上了雄劲苍放之风,岁月的沧桑也使得他的文笔内涵更有气度,雄浑而意境开阔,豪放而不盛气凌人。而最能代表苏轼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价值体现和性格本色的,要数为数较多的带有旷达、超然风格的词作。

旷达不是豪放,豪放是一泻千里,所谓雄姿英发、山涛巨浪、高山伟石,全在气势上一发不可收拾,旷达则是在雄放时收发自如,经大风浪而不惊,处万壑而不乱。旷达包含了太多,豪放、大气、含蓄、委婉、豁达皆隐含其中,但又不相等同。豪放大气,苏词也有大量的词表现,但苏轼的豪放大气与辛弃疾有着质的不同。试看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气势恢弘,感情激越,其中表现的是男子汉激扬气概,壮志情酬难掩愁绪,是典型的抒发壮志之词,而苏轼的《江城字•密州出猎》虽然也表现词人驰骋沙场的豪放豁达,但也只是一种理想,词人忧郁的情绪却在词中表露无遗,最终在自我慰籍中释然,这便是旷达。含蓄委婉也在苏词中时有所见,但却不比李清照等婉约派的人苟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地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尽是借用外物含蓄表达自己的细腻的情感,可为“女儿之词”,是轻盈的委词,苏词中也有委婉表达情感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化用天上人间之物表达对其弟的思念。不同的是,同样是委婉,苏词却把自己的身世之忧愁无奈也藏与词的背后,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一种超脱和淡然,是为旷达之境界。词中写他既幻想升天,又留恋人间,由超脱尘世转而面向现实,以达观的态度看待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写得旷达飘逸,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他的人生理念。

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但究其主导,是为儒家的“民本”思想,其他佛道释思想只是词人遭遇坎坷时候心灵慰籍的衍生物。苏轼一生并不如意,坎坎坷坷羁绊了其一生,这种羁绊很多来自其出仕与入世的矛盾。但是,苏轼与别人不同。乌台诗案中苏轼几乎难逃一死,幸而他没死,而是被贬黄州。这在任何品行高尚追求人生价值的知识分子来说,可以说是人生致命的一击。即使是在这样的孤独痛苦中,苏东坡仍保持了他一贯的、又难能可贵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世俗嫌弃了他,他转而面向自然,“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在无言的山水中寻求生命的意义;人群疏远了他,他转而面向历史,流连于古战场,在缄默的历史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他在寂寞中自我反省,铅华洗净;在佛学中明心净性,安于淡静。40多岁的苏东坡在灾难中真正成熟,他乐观的天性在困苦的磨炼中终于成就了透彻了悟的豁达,这种豁达在他的黄州诗文中定格。到被贬岭南时,他已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谈笑风生,潇洒自若了。苏东坡的旷达是真的旷达,他畅游山水,在被贬期间写下了许多光彩照人的美文;他关心百姓,在黄州与岭南都勤于政务,受百姓爱戴,至今两地仍留有纪念他的建筑物。苏东坡的旷达,不同于陶渊明的归隐,也不同于竹林七贤的狂放,而是在孤独苦痛的精神磨砺中铸就,在感悟生命、融合自然、观照内心、洞悉世情后沉淀,从而形成的成熟、从容、厚实、大气的生命状态,这才是真正乐观豁达的“旷士”所应具备的姿态。

旷达不是一味轻狂,不是狂放不羁。“旷”应有情感郁结的陪衬,苏轼的旷达同样隐含了对仕途的无奈、壮志难酬和对现实的不平,只是能拿得起放得下。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下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最好的佐证。词中借周瑜赤壁之战建功立业的英雄往事抒发了自己的伟大抱负,但深感自己年岁渐老,而无力,功名未就,心中苦闷可想而知,词中虽有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但追求功名的豪迈心态是不可掩饰的,这便是苏轼的旷达所在。又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本是一次生活中的小经历,作者却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以生动的笔触道出了眼前景象与感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行路人自信、达观的形象。这一类词都以生活片段入词,表现自己虽身处被贬谪困境,却依然保持达观自持精神,以及不以外力压迫为意的胸襟,具有独特的阳刚、清旷、超脱的味道,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多少人能够在人生最悲惨的时刻还在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呢?苏轼会。儋州之行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驿站,但苏轼却能在海南的椰林荒壁中抬起头发现了“天涯海角”胜景,从而写下了人生最壮丽的诗篇。这种旷达的人生哲学也同样影响了其词作。“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南乡子··霜降水痕收》微风“飕飕”,将醉意吹走了一些,可是那顶“破帽”却牢牢地戴在头上,始终没有北吹走。他在这里却是别出心裁地反用其意,这顶破帽似乎情有独钟,依恋不舍,任凭风怎么吹,它却始终紧紧地套在头上。这种孩童式的嬉笑竟然是一个生活艰辛得连饭都没得吃的大文豪所表现出来的,可见苏轼的人生理念是典型的非一般的旷啊!苏轼在儋州写下的类似的词作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苏轼的词风旷达来自历经苦难后的心灵超然,更是各种思想的自然交汇,胸襟对自然万物的相容。苏轼一生多灾多难,但他始终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挫折,这是他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化解痛苦的结果。他的这种思想的归依不是为了逃避现实,更不是怯懦胆小,而是表现了他应对残酷现实的一种高超的适应能力,从另一个层面说就是带有策略性的以守为功,处万变于不变中。更难得的是他能将自己的生命意识融入浩浩的历史时空之中,从而他发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看透了人生,看透了虚名荣辱的烟云掠影般的本质,所以他才能清醒地正视现实,坚强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苦难,而不会让苦难的阴影常来笼罩自己。人生中的悲欢离合、穷达贵贱,乃是一种必然,一段经历,一份心情。有了这种认识,他就人生苦短,怎样才能活得愉快、乐观和潇洒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缘故,他选择了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言为心声”,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大度和兼收包容的胸襟,正是他能将儒道释思想加以巧妙融合而为我所用的结果。正因为他这种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才使他的清旷词达到了别人无法达到的创作高度和人生境界。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凤凰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寂寞的男人点评:

对于苏轼的诗词看过几首,但没做进一步研究。读此文后,对苏轼词风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