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一宿睡得真美!”当明亮的玻璃窗透进一缕阳光的时候,我伸了伸懒腰,从床上爬起。同屋的另外两位旅客早已起床,干他们的事去了。我赶紧穿戴好,叫醒对面房间里的妻子。
洗漱完毕,妻子望着我笑了笑,说:“我们去寻寻昨晚的足迹吧。”
我们告别了主人,出店。
这是一个小小的山镇,几十来户人家,一字排开。一家饭店,两三家商店,还有一家小医院,街道上到还显得干净清爽。镇上的人家房屋都背靠大山,面向大江。这些房屋都是近几年的建筑,粉墙黄瓦的二层小楼,独门独院,各成体系。在城里住久了,来到这样一个山区小镇,感到十分舒畅。
站在街上可以仰视镇后面的大山的景致,还可以聆听见镇前面大江里滚滚的涛声。
虽然时值农历二月,但是大山已经着绿,山坡上松竹交映,苍翠欲滴;山坳里桃李争辉,姹紫嫣红;江面上碧波荡漾,白矾点点……
漫步在小街上,回忆起昨天晚上投宿小店的情景,我和妻子都情不自禁的笑了。
昨天,我们乘火车要到川西的一个风景区去旅游,应该下午7点钟左右在景区附近的一个小镇上下车。可以列车晚点,刚上车不久,夜幕就降临了。车厢里的人很多,电灯也若明若暗。由于拥挤,列车员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在座位上,不知何时,我和妻子都迷迷糊糊的睡着了。睡梦中,不知道列车跑了多远。一觉醒来,在我们的感觉中,应该到达目的地了。这时车厢里骚动起来了,我抬头一看,车窗外一片灯火。列车在小站上缓缓的停下来,我们也随着人流下车了。
车站小广场上的人们向四周蔓延开去。我们也随着人们往前走,我们知道,离车站不远就是要到达的小镇。可是我们在路上跌跌撞撞的摸索了很久,身边的人流已经散尽,却还没有找到要去的路。
“我们迷路了吧?”妻子不小心摔一跤,懊恼地说。
借着昏暗的路灯,我跑到路边的一家商店招牌下,抬头一看,“啊——”我震惊了,招牌上隐隐约约的写着“墨池坝”几个字。
“这是墨池坝!”我突然醒悟过来,离我们要去的地方还有两三个站的路程呢。
夜深了,小街上空荡荡的。一阵风刮来,不知道是真的有点冷,还是不寒而栗,我打了个寒战。
墨池坝离我们的目的地还很远呢,夜间又没有车路过,到哪里去过夜呢?我们在小街上徘徊,不知如何是好。
“喂,那两位同志,到哪里去哟,半夜三更的还站到街上做啥子?”我们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女高音。随之,一个中年大嫂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一打量,大嫂长的还很端庄,温厚。于是,我忙上前去说明原委。
“哈哈……”大嫂爽朗地笑了,“这才有意思哟,那么,就住下吧。”
“有旅店吗?”我试探着问。
“跟我走吧,不会让你们站到睡的。”大嫂接过我身上的包,拉着我的妻子就走。
跟着大嫂来到一座庭院前,进得门去,一下子豁然开朗,这是一座崭新的四合院,前面是一个宽敞的客厅,中间是一个天井,是一个典型的川西民居,但视其陈设,又有别于一般的农家小院。
灯光明亮的大厅里,几张擦得干干净净的桌椅摆在屋中央,靠墙还有大彩电,大沙发,几个人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见这种情况,我刚才还悬着的心落地了。
“你们还没有吃饭吧?”大嫂把我们让到沙发上坐着,热情地问道。还没等到我们发话,她已经跑到厨房里忙开了。她一边切菜,一边用高嗓门喊道:“老头儿,电视有啥子看头嘛,还不快来帮忙,客人还没有吃饭嗒。”电视机旁站起一个憨厚的老汉,显然是大嫂的丈夫了。
夫妻在厨房里忙开了,“老头儿”掌灶,大嫂烧火。不多时两碗面条端上来,油花花、热腾腾,每碗面上还有两个炒鸡蛋呢。大嫂一边给我们递上筷子,一边道歉地说:“你们来晚了,就将就些吧。”我和妻子一边吃着,一边点头致谢。大嫂开心地看见我们吃完,又回到厨房里去了,这时又传来了她的高嗓音:“玲玲!”“玲玲……”
听见叫喊,西厢房里走出一个娴雅大方的姑娘。姑娘二十来岁,典型的瓜子脸,鼻子微微隆起,一双秋水般明亮的眼睛,健康时尚的穿着,是一个让人看起来就想多看几眼的女孩。姑娘走到厨房问道:“妈,喊我做啥子?”
“快去把你的房间收拾收拾。”大嫂指着我的妻子说,“今晚上房间都住满了,这位大姐就到你的房间里去睡。”
听了妈妈的吩咐,玲玲冲我妻子笑了笑,转身去收拾房间。
后来听大嫂说,玲玲高中毕业,再过几天就要到农学院进修了,学习果树栽培,回来好开发大山。
大嫂在厨房里忙完,端来两杯香喷喷的热茶,打量了我们一会儿,问到:“你们俩是走人户(四川话,就是探亲),还是旅游?”
我们说,是旅游。
听说我们是旅游,大嫂哈哈地笑了,说:“我们这里旅游就很好呀,前面是大江,后面是大山,风景特优美,每年都要举行桃花节,现在正是时候呢。”大嫂向我们介绍起墨池坝发展旅游的事来,她说,这里的乡亲在努力开发大山的资源,在山上大量的栽种果树,春天山上桃花梨花漫山遍野,秋天山上果实累累,小镇上还开办了很多农家乐,引来了不少游客,增加了大家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大嫂一句一个哈哈的为我们说着,她心里总是甜咪咪的。
听了大嫂的介绍,我和妻子都笑了,虽然下错了车,但是看来也是不虚此行了。
我们还问起“墨池坝”地名的来由。
大嫂跟我们讲起一个有趣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不知哪个朝代,京城一个进士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带着娘子离开了京都,来到这依山傍水,风光奇丽的山区。靠自己的双手,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搭起两间茅屋,男耕女织,俩口过着十分悠闲的日子。小俩口对人和善,乐于助人,人们都喜欢他们。来往行人,都爱在他们的茅屋前坐坐,喝杯水,聊聊天。有时候遇到刮风下雨,夫妻俩还留过路的人吃顿饭,住一宿。后来他们还开了一个小店,专供过往客人吃住。人们都叫这个小店为“夫妻店”。进士写得一手好字,附近的老百姓逢年过节,迎进嫁取求他写个对联什么的,他从不推辞,有求必应。进士年复一年的写呀,画的,门前的一口小池里的水已经被他洗笔、涮砚染成了黑色。后来人们为怀念这对夫妻,便把这个地方改为“墨池坝”了。
听完了大嫂的故事,我很感动。“墨池”的传说也许有些附会,未必是真的,历史上的“墨池”缘于王羲之父子,它应该不在川西呀。不过故事倒也动人,何必去追究它呢。
夜深了,我到大嫂安排的房间去睡觉,新床新被,很清爽。屋里已经有两个客人,他们早已经睡下,发出均匀的鼾声。
我用大嫂端来的热水洗脸洗脚,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躺在床上,我很久不能入睡,不知道是为“墨池坝”的故事感动,还是这对夫妻太热情。
最后我还是在被褥上散发着的香皂清香味道的熏陶下睡着了,睡得很香。
-全文完-
▷ 进入一之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