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也谈“恶搞”qjbxxt

发表于-2007年01月07日 中午1:28评论-0条

近来,听说一些不辨真伪、混淆是非、模糊美丑的“恶搞”越来越火,各大传媒也予以高度关注。为此,一些文化界人士作了深入反思。他们认为当今文化建设的乏力给了“恶搞”泛滥成灾的机会。接着,他们提出加强文化建设,用“善搞”替代“恶搞”的主张,从而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

“难道这也值得大惊小怪?”有的人会说,“恶搞怎么啦,博人一笑而已!再新奇、再反叛、再无聊又怎么了,我们喜欢!”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现实环境中,文化的内涵就更为深刻,其外延也就具有了更多的包容性。因此,“恶搞”现象的出现极为正常,值不得大惊小怪。但仔细想想,社会学家的担忧并不是小题大做,在“恶搞”现象背后隐藏的原因实在是发人深省。

本人认为,导致“恶搞”泛滥的主要原因有五:

第一、极为开放的文化交融和交融的无规则,导致一个国家的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其实, “恶搞”现象不仅在中国存在,也在国外存在,这似乎是一种潮流。地球人都知道,当今世界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传播途径更加方便快捷,再加上社会开放度比较大,各种文化、各种思想都可以通过各种方便的渠道进行自由的碰撞、交融和传播。

第二、绚丽的世界给了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凡“新潮”的都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渐渐的也就形成一种追新逐异的社会风尚。想一想,这也很自然:人们普遍感到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工作压力大,而“新潮”的东西总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个人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带着一定刺激的“精神快餐”就颇受人们欢迎了。当然,作为不良“精神快餐”的“恶搞”也刺激,于是,“恶搞”就有了市场。

第三、“恶搞”大行其事也暴露出社会文化建设的某些缺失。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后,商业文化的气息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地摊文化、街头文化、影视娱乐文化无规则的充斥在人们生活中,加之教育衡量和选拔体系的不健全带来学校教育的唯功利化趋向,思想文化建设自然显得乏力。接踵而至的是,在现实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很难找到一条清晰的主流文化。试问:乏力的主流文化能带动多元文化健康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人们文化的迷失给“恶搞”的泛滥带来了可乘之机。

第四、伴随着主流文化的迷失,许多学界大腕也有力不从心之处。谁都知道,要打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文化建设显得极为重要。捋一捋历史的脉络,我们且不说越王勾践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就说时下大家津津乐道的“汉唐气象”吧。汉唐时代的文化主流是儒家思想,围绕着这一主流又先后出现了贾谊、董仲舒、司马迁、刘向、班固、魏征、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李商隐等一大批文化名流,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化代表,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而在当今这个时代,许多地方为了挖掘本地的旅游文化资源,纷纷拿出各自的考据,有时为争夺一个古代文化名人还争论得异常激烈。试想:我们当代就没有文化名流了吗?有,像余秋雨、易中天、金正昆等一大批文化学者不是站在镜头前了吗?只不过我们期盼着有更多的学者、社会学家、作家、导演等能人站在大众大面前,利用各种渠道,有效地引导大众健康的审美需求,从而营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主流文化。一个时代的文化名流应该是那个时代主流文化的缩影,是那个时代主流文化的旗帜。有了他们巨大的影响力,“恶搞”的空间就会变得狭小了。

第五、“恶搞”现象是某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必然产物。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如果我们还未有效遏制住假、大、空等不文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蔓延,那么,它将对“诚信社会”的建设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这时候,处在不良社会风气包围之中的人们,“自尊”往往会受到严重戕害。可以想见,一个人连起码的人格尊严都没有,还能期望他做什么呢?为了排遣心中的不良情绪,用“恶搞”的方式发泄发泄,也是一种必然。

总之,“恶搞”现象产生自有它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只要能从源头抓起,再对恶搞者进行有效的疏导,相信社会风气就会好转的,到那时“恶搞”泛滥的现象也可得到最大限度的遏制。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qjbxxt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凡事应该良性循环,
如此的恶性循环,
必然会受到遏制,
只是迟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