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报记者:苏致诚(本文作者)
引子
羡慕一束阳光穿越江湖的潇洒,剑身轻舞的时代划痕里,我们能看到生活像一条坚硬的伤疤昭示着无所畏惧的安然。同样,在文字的江湖,有一条从月亮通向太阳的路,在那里,有一个人面朝悠远的西南,用虔诚的文字盘点心灵舞者的故事。
梁达政:笔名梁凉,我院职院文秘专业大二学生,本报编辑、记者,学生会干部,一等奖学金获得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贺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院记者团副团长,《记者》执行主编,贺州《桂东电视报》记者。在各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小说、通讯等作品近百篇。获第三届中国长城文学奖二等奖,第十六、十七届全国青年征文大赛佳作奖等文学奖励。
他凭文字圆了好汉梦
秋风挺进季节的深处,喜欢文字的人把风甩出,于是苍茫的天空下有飞翔的低语——我要飞得更高。这是一个刚满20岁的文字客的释放,那一天,他凭自己的文字圆了好汉梦,站在雄伟的长城上,领过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中国长城文学奖二等奖证书,绽开如月的微笑。火红的枫流无边蔓延开来,就在这样一个感情摇摆的秋季,他收获了很多同龄人,甚至年长者都无法取得的荣誉。
在第三届中国长城文学奖在京揭晓之际,梁达政的文学作品《十八岁的祭歌》一举获得二等奖,并受邀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在这非凡的成绩背后,有一段用文字铺就的路延伸到月亮的脚下。
初次见达政的时候,作为同样喜欢文字的朋友,总感觉他的眉宇隐有属于文字的忧伤。我们可以从他的生活和文字中窥望到一方灵润的天空。记得有大一上电脑课的时候,他把《十八岁的祭歌》发给我欣赏,我把那文章认真看了一遍,吟着那些马不停蹄的忧伤,赏着那些绚丽多姿的文字舞蹈,我确定他的脸旁就站那文章里朝向纷扰的回忆呐喊,最后冲出云层高高东挂,俯视潸然的昨日。
读者说,“少了他的字,就少了些什么。”
梁达政的生日是明月归圆的农历十六,在时间的长河里,月亮一直是富有张力的意象。这也许就注定了他会喜欢一切可以撕裂,粘合,延伸情感的意象。在与文字结缘的生活里,他对文字的虔诚也有了回报。
小学时梁达政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初中因为迷恋文字,执着足球使原本成绩优秀的他成绩一落千丈,而物理老师的一句鼓励话——“对与一个追求向上,不甘沉沦的人而言,什么时候都不迟”,让他有了决意飞翔的勇气,他开始每天都泡在书堆里,甚至有一次,因为在教室看书太认真,竟忘记了教学楼关门的时间,中午被关在教室里好几个小时。他就是这样,不断勇敢地战胜自己,实现了一次次超越。
高中时候的他不仅在体育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一获得贺州市第一届中学生软排球比赛冠军,并代表贺州参加广西软排球锦标赛,获地市组第四名。高二上学期,他参加校运会,获得跳远和接力跑两项冠军。在他挚爱的写作上,也不断有新的斩获。
梁达政的[ch*]女作《春夜随想》》从《桂东电视报》翩跹舞来。该文是通过校园夜色来释放当时压抑的心情,写完之后,所有的忧伤与压抑都顺着月光,游进湖里,幽禁在心灵形状的底层。但这点成绩对他来说仅仅是开始,他的生活里还有许多缝隙,阳光穿过,就会衍生出许多的期待与突破。因此,那一晚,他热血澎湃的写下了散文《选择》,表明自己从文的决心,很快,《选择》也在报纸上发表了。
风继续吹,爱也依然在向生活延伸它的触角。梁达政就在那方透明的天空下轻喃自己的文字。后来,文字就给了他很多次热烈的拥抱。很快,他绝美忧伤的文字伴着贺江河畔的风,拂过贺州校园文学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梁达政受邀担任贺州学生网(贺州点击率最高的网站)文学创作总监,并开辟至今唯一一个个人专栏《梁凉专栏》(前往玉林念书时,已申请暂停);受邀担任贺州人民广播电台《愈夜愈美丽》特约写手;在当地报刊《贺州文学》、《贺州日报》,特别是《桂东电视报——校园版》上,梁达政的名字更是频频见报。集报刊、网站、电台于一体的立体化阵地为一个充满激情的文学少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很快梁凉绮丽的文字就舞蹈在贺州几乎所有的媒体,成为当地校园文学领域红极一时的写手。如今很多当年梁凉的读者仍可以清晰的回忆,高中时代看梁凉的文字给梁凉写信时那种温暖的心情。前些日子梁达政重登了贺州学生网,看到了一些老读者的留言:“梁凉,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少了你的文字,总觉得这里缺少些什么。你在哪呢?”梁达政心里很复杂,他说那是一种幸福的复杂,对于一个写字的人而言,自己的文字得到读者的喜爱,无疑是最欣慰的事情。
树影幽幽处,自有凉风习习。梁达政的作品引起了《校园文汇》报的关注,该报编辑给他写信高度评价了他的作品,并推荐他加入校园作家协会(研讨组);他还连获第十六、十七届全国青年征文比赛佳作奖(《中国作家》杂志社、鲁迅文学院、《女友》联合主办),写作历程在《桂东电视报——校园新秀》栏刊登并入编《全国文学艺术新秀大典》。
看到各地读者纷飞而至的来信和自己越积越厚的发表作品,梁达政大胆的设想用自己的文字和真诚去敲开贺州高中(自治区示范性高中)的大门。他将自己获奖证书及厚厚的发表文章复印,同时写了七页纸的自荐信,一并寄给贺州高中校长。他在自荐信里表达了自己对贺州高中的向往,以及自己努力学习的决心。一次没有回音,他又写第二次,之后又在他人的引荐下独自去拜访了贺高的校长。校长或许是被梁达政的勇气和才气所打动,马上签字同意他进入贺州高中放飞自己更高的理想。
在贺州,这一切就象一个童话。梁达政用他的勇敢与执着,给我们坚强的演绎着。虽然有过矛盾和迷茫,但是他一直都在善待自己,善待生命。这是一个人牵引命线前进的罗盘。他握在手上,用心去感受周围隐隐约约的律动,不再彷徨。
前些日子看了贺州学生网对他的专访《指尖之上,回忆以下》,感触颇深。最记得他里面的一句话,在回答记者“你以前说过,如果你的文字可以称之为文学的话,你称之为角落文学。你是如何定义‘角落文学’的?”这个问题时,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首先声明,那是很不成熟的说法。因为我高一时坐在角落嘛,所以随便就说是角落文学(笑)。现在当然不能完全这样理解,因为当时生活有了变故,就象被别人遗弃在角落的小孩一样,写的文字很忧伤。而且我眼中的角落,更似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冷眼审视众生万象的超然姿态。而并非坐在角落就是角落文学。”
角落文学是一种关于文字的概念,而坐在角落里写文字是一种生活概念。这两者都有一些忧伤的元素在里面,但是它们毕竟是不同的,但正因为不同,他才能坐在角落笑看云卷云舒,叹花开花落。然后收心放心,提笔信手,流出属于自己角落的文字,它们越过险滩,汇入生命大同的湖海。
幕布一揭,时光一晃。梁达政怀着理想来到了玉林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我记得自己在大学发表的第一篇诗歌是他帮我拿去投稿的,那些日子我自己的文字有些自卑。他一直在鼓励着我保留自己的风格,我们一起在夜里端祥这所年轻的学校,一起逃课去听诗歌年会,然后写下我们的文字,写下我们年轻的心,写下我们下一段路的序。
梁达政是个清醒的文字客,知道文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懂得料理自己的个性,安然的写出打上自己精神烙印的精彩。
在玉师感受家一样的温暖
生活中的梁达政,是一个谦和、内敛、自信、恬淡的人,他的内心境界仿佛有一种禅机,总显得自信而亲切,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常对朋友说:“虽然现在的社会很纷扰,但我们应该常念感恩之心,坚持善良与责任,这样心里才会踏实。”
在谈到自己大学时得到的帮助时,梁达政重点提到了两个人,那就是院报总编辑杨梅副教授和他的班主任——深圳大学文艺学硕士梁洁玲老师。他说,自己最初在红叶网上发表自己的文字时,摸不到这所学校的文字脉搏,急切的渴望能够得到“伯乐”的指引,而在记者团入团典礼上遇到杨梅总编辑时,他冥冥中感觉到契机出现了。杨梅副教授在红叶网看到了梁达政频频发表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散文后,觉得他是个有很才气的年轻人,应该给他提供更大的天空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就聘他当了院报的编辑和记者。梁达政常跟我说,杨老师和蔼可亲,求才若渴,在写作上对他悉心培养,在生活上也给予他母亲般的关怀,使他受益匪浅。
梁达政说,如果杨老师像自己的母亲,梁洁玲老师则是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和梁老师很有缘,一见面就很聊得来,谈谈文学,聊聊生活。梁老师睿智的语言和豁达的生活观影响了他。此外,职院的董甲寿副书记和其他老师也象家长一样,常常亲切的鼓励梁达政要充分发挥写作特长,为集体争光。
于是,梁达政在谦逊吸取师长教诲之后,开始认真审视自己之前的生活文字,并不断完善文字的表达方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达政一直把杨老师和梁老师的帮助和教诲铭记于心。是他们,让身在异地求学的梁达政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大一就书写我院学生的三个第一
一朵花印在一束阳光里,虽然承受着炽烤,但妖娆,绚丽。大一的两个假期,梁达政走出校园,开始了艰苦但充实的生活。
寒假,他用汗水书写我院在读学生中的第一个“作家”的称号。
他在《桂东电视报》实习期间,踩着一辆单车穿行于贺州的大街小巷,虽然,一天忙碌下来,腰酸背疼,甚至有一次,脚起了血泡,做父母的都心疼儿子,他爸爸劝他不要那么拼命,他很认真的说“我要努力把过去因为年少轻狂失去的东西补回来”,他就这样忙碌的奔波,没有怨言,只有充实与幸福。值得庆贺的是,他在实习期间出版的仅四期报纸里,他就发表了9专版策划,得到了报社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而此前,他从来没有学习和接触过新闻。
他还在作家朋友和报社的共同推荐下通过了贺州作协理事会的对其作品的讨论审核,成为贺州作家协会的一员,圆了自己的作家梦(虽然,市级作家远不是他梦想的终点),成为我院在读学生中的第一位作家。
暑假,他再摘我院实习生日发稿量的桂冠。
这次,在杨梅老师的鼓励和自己努力下,梁达政来到广西日报社旗下的《当代生活报》实习,初到南宁这个陌生的城市,街上闪烁的霓虹灯掩盖不住自己内心大干一场的迫切心情。在去实习前,他信心十足的杨老师说,“老师,我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就马上打电话向您汇报!”。可是,在实习的开始阶段,他一直没有发表文章,这对写作之路一帆风顺的他来说是沉重的打击,越不发表文章就越想给杨老师打电话寻求安慰和指点,但是一想到自己还没作出成绩,拿出电话的手又停住了,呆呆的望着窗外。到了第十天,原想用优异成绩回报老师的他终忍不住躲在自己潮湿阴冷的租房里拨通了杨老师的电话,当听到杨老师那亲切熟悉的声音时,一字未出口,梁达政不禁潸然泪下,泣不成声,用这来自生命源头的水表达自己的不甘与决心。
他想过逃避,回贺州——那块他已经如鱼得水的地方去找回自信,但是在亲友和老师的鼓励下,梁达政主动和报社里记者沟通,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并在自己qq的个性签名里写下了“好好耕田,天天向上”的文字,寓意自己要象老黄牛一样努力耕耘,永远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破釜沉舟,不可阻挡。
对于一个勤恳的实力派写手而言,接下来的成绩就变得如此自然而然。有一次,他接到一个专题策划的任务,为了按时完成,他坐在电脑前足足写了24小时,中间只到街边的粉摊吃了一碗南宁老友粉,第二天他向记者交稿时已实在已饥困难耐,当即趴在报社的桌子上沉睡起来,同部门的记者看了没有一个不感动与心疼的,都劝他以后不许再那么拼命了。那一次,他一天发表了8篇稿件,创下了我院实习生一天发稿量的记录。
在一共35天的实习时间里,梁达政发表了40篇文章;他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当代生活报——教育周刊》姚燕青记者的注意,通过进一步了解,更是对他的写作成长之路所深深吸引,大为感慨,于是就有了《当代生活报——学子天地》版对梁达政的整版报道,这也是省级媒体对我院在读学生第一次如此详尽的关注。报道一出,许多老师和学长都给梁达政打电话,说他为学院足足的挣了一次脸。
掂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梁达政在这次实习过程中,看见了从月亮到太阳的路上,虽然披荆斩棘,但也有琴音轻抚,有丰硕的果实填满他不断追求的心。
云淡风轻,夏谢秋临,梁达政的文字舞蹈不曾因季节的缘故干涩,凋零。相反,在他即将迎来自己20岁生日的时候,阳光拌着幸福的乐音洒在他的身上。于是,出现了他在北京领奖的一幕。他说,“其实文字写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在文字世界的面前,自己越渺小。”
他一直保持谦虚的态度,勇敢的搏击生活中的风浪,像一名乐手,于山巅横笛,面朝西南,衣袂冽冽,吹出自己人生最美妙的音符。
虔诚的文字注脚
梁达政在《以虔诚的名义》中写到,“既然喜欢文字,追求神之所至,悠然我思的境界,那么我们只有虔诚的赶路。矢志不渝,终生无悔,破釜沉舟,冰清玉洁,甚至是飞蛾扑火,锲而不舍的虔诚。”
“以墨为兵,以笔为马,以纸为疆场,以心为将令……,墨无停兵,笔无住马,纸几穿于蹂躏。”梁达政一直有个梦想——骑着火红色的高大骏马,在广袤的草原上自由的驰骋,当夕阳或月光模糊脸上的棱角时,会看见自己文字的大旗迎风招展,那时的心是快乐的。秋风即将逝去,而故事依在继续,就让我们一起祝福梁达政的文字之旗在彩虹下迎风招展,也祝福虔诚于文学的人都幸福快乐!
本文已被编辑[“逝者如斯”]于2007-1-9 14:34:3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梁达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