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猪年心语]送给自己的贺年片一之山人

发表于-2007年01月11日 中午2:02评论-1条

下班回家的路上,看见街上的书摊前挤满一堆孩子,他们吵吵嚷嚷的,在挑检着贺年片。 

那些贺年片色彩鲜艳很漂亮,这唤醒了我的童心,我凑过去,那优美的风景画,可爱的动画人物,以及那些充满情谊的祝福之词把我吸引住了。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侯,过年了,穿新衣服、放鞭炮,小朋友一起游戏,根本就没有什么贺年片,也不知道什么是贺年片。到了中学,每到过年,看见同学都买贺年片寄给远方的朋友、亲人,自己也想买几张,常常在书摊前徘徊,就是舍不得下手,因为实在是囊中羞涩。

后来工作了,每到过年,我都会买很多很多的贺年片,写上祝福的话语,然后到邮局一张一张的寄几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同时也会收到很多朋友或者学生寄来得的贺年片。 

可是这些年,我不再寄贺年片,也很少收到贺年片了,贺年片对我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疏远了,不知不觉中已经丢失了那种对贺年片的那种美好的感觉了。

现在难道就没有那种亲情、友情的牵挂和思念了呢?我想还是有的吧 。只是大家都很忙,已经没有那种闲情逸致了。再加上现在的通讯很发达,家里有电话,身上有手机,抽时间打个电话、发个信息祝福一下又方便,有实惠。

现在通讯发达了,联络容易了,不过我总觉得失去了点什么?发达的通讯应该使用,传统的东西也不该遗弃。在我国送贺年片的习俗已有1000多年历史,古时候称为“贺年帖”,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每逢年末,皇帝便召集文武大臣,赏赐新历书。唐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皇帝命人启用新历书(日历)。于是,史官遵旨将一年分成12册,每册为一个月,并分别写上日期,由服侍皇帝的太监在每天日历的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月终呈皇帝过目,然后交史官存档。后来,朝廷许多官员见其简单、方便,纷纷仿照编制供自己使用。接着有人把历书上的干支、节气及所谓“黄道吉日”之类一一印在日历上,并留下空白,以备记事。这便是最早的历书。当时称为“皇历”。然而,老百姓无缘受赐“皇历”,但是,他们使用“贺年帖”来互相问候,以恭贺新年。这就是。到了明朝,这种“贺年帖”已经十分盛行。据《蒿庵闲话》载:名刺(贺年片)之用单片者,始于明代。而古时江南一带流行“春节日,平明互相致贺,城区则向门缝投刺”的风俗,当时的贺年片,一般是用梅花笺纸裁制而成,宽约2寸、长3寸,上下端写着接受片人和祝贺者的地址、姓名,中间写有“新年愉快”、 “万事如意”、“恭贺新禧”等祝辞。后来又出现漂亮的“拜盒”、“拜帖”等新招。继而从单片发展成为合页、连页和书笺等多种样式,图案有名胜古迹、历史人物、戏曲杂技、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美术工艺等等。跟节日增添了“欢乐、吉祥、幸福”的气氛。

最终,在街上一片迎接着新年的喜庆气氛中,在孩子们嬉笑中,我还是买了几张贺年片,这几张贺年片送给谁呢?还是送给自己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之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雪的冬季点评:

   我也在今年忆旧似买了几张贺卡寄给昔日的恩师,有时觉得这种方式真幼稚,但是却勾起了我对往日的回忆。

文章评论共[1]个
简凌-评论

朋友,以后记得在征文期限内发表征文啊! :)at:2007年01月11日 中午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