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民族和谐雍和宫运涛

发表于-2007年01月14日 中午1:49评论-3条

(一)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一种动物,丰山有野兽,形状象猿猴,红眼睛红嘴巴黄身子,如果出现境内就要有大恐慌,野兽的名字是“雍和”。

我看过许多武侠小说,都描写过血滴子,清康熙年间,在京城的一座王府中,有数百名身怀绝技的侍卫,其中的血滴子队配备新奇兵器血滴子,十分厉害,“机括一开,里面快刀便如轮子般飞转,一张开来,把人头罩在里面,圆球便自行合拢,人头也不见了!里面的利刀都用毒药练过,就算避得飞头滴血之灾,只要给它伤着,也是性命不保”(梁羽生《江湖三女侠》)。进行一系列谋杀、血腥的勾当,让其他皇子和江湖人士闻之色变、不寒而栗,这座王府,就是日后被改称雍和宫的雍王府。

(二)

我有幸在一九九三年五月造访了雍和宫,不知能否了解这个曾经无比神秘的地方。

雍和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十五世纪。《清宗人府事例》中有这样的记载:“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谕宗人府:皇二子允礽、皇四子允祯、皇五子允祺……等,俱已分别册封分府,唯允祯、允祐二人是贝勒,而所封府邸是亲王府邸,规模违制,着由官房租库,将前明内宫监房拨给允祯……”。文中提到的皇四子允祯(胤禛)即后来的世宗皇帝。这时是贝勒身份,按照贝勒府府邸的规制,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将明朝时期太监们居住过的官房(清朝定鼎北京后将这里划为内务府官用房)分给了他。康熙三十三年胤禛搬进府邸,取名“贝勒府”。康熙四十八年,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禛贝勒府”也随之升为“雍亲王府”。这时的亲王府从规模、建制到人员配备都与从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这座昔日的“贝勒府”真正发生历史性改变则是到了康熙六十一年。公元一七二二年,圣祖皇帝驾崩,结束了他为期六十年也是清朝历史上最为长久的统治历史。同年,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继承皇位,改年号雍正,是为世宗皇帝。皇帝随即迁入宫中,但对曾经居住过三十余年的府邸已有了很深的感情,于是,将这里改为自己的行宫,正式赐名“雍和宫”。雍和宫作为帝王行宫和“龙潜禁地”的历史便由此开始。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驾崩圆明园,爱新觉罗·弘历即位。乾隆皇帝一改清朝旧制,于同年九月将父亲梓棺安放雍和官,雍和宫也因此结束了它整整十年的帝王行宫历史。

乾隆九年,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从此,雍和宫开始了它既为皇家第一寺庙又为连接中国历届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地方纽带、桥梁作用的辉煌历史。政府在几年之内陆续完成了雍和宫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基本建制。诸如:拆影壁,建昭泰门;设桅杆,立宝坊;立碑亭,建钟楼、鼓楼;对内部主要殿堂,如雍和门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讲经殿、药师殿等十个殿堂进行翻盖;在寺院外围相继修建了八百余间包括连房(僧舍)、印务处、经史馆等在内的附属用房,使原来的行宫逐渐具备了作为藏传佛教寺院的基本规模。乾隆皇帝为其赐一藏语名:“噶丹敬恰林”(即“雍和宫”,意为兜率壮丽洲)。为着这里将要发挥的特殊作用,乾隆皇帝对雍和宫的建制、管理、宗教机构设置、僧人来源等诸方面给予很高规格和严格规定。就行政级别而言,清朝当时在雍和宫设有一个很高的管理机构,即:“中正殿管理喇嘛念经处”,直属清朝管理全国蒙藏事务的最高机构“理藩院”,官员称“领雍和宫事务大臣”,只设一名,一般都从寥寥无几的亲王中选派。其下有“总理雍和宫东书院事务大臣”,人数不定,一般从王公和一、二品文武官员中选送。当时,清政府在雍和宫设有三房,即:“文案房”、“经坛房”和“造办房”。他们分别负责管理雍和宫的文书往来、僧人念经,以及佛像造办之事。清朝的八旗军则承担着雍和宫的保卫工作。

乾隆以后的各位皇帝,必须按“定制”每年最少来雍和宫礼佛三次,即:每年八月二十五乾隆的诞辰和正月初三的忌辰,必须“盛装隆从,威严如仪”地先到雍和宫各佛殿拈香礼佛,然后到东书院向乾隆遗像致祭;每年五月的夏至节,皇帝到地坛祭拜后,也必须“原班原仪”先到雍和宫拈香拜佛,然后至东书院尝新麦,吃新麦面粉做的麻酱面,即每年夏至“芳泽事毕(祭祀地坛),临此园少歇,进膳更衣,从臣去朝服,换常衣”。东书院则成为清朝自乾隆以后各位皇帝在雍和宫礼佛之后休息的重要场所。

一九一五年,雍和宫开始售票开放,普通百姓才能进入其中亲眼看看昔日的皇家建筑。一九五四年雍和宫被中央人民政府定为西藏活佛在京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一九六一年三月,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一九八一年二月五日(农历正月初一)对外正式开放。雍和宫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东北面,北倚二环路,南靠北新桥大街,西临孔庙、国子监,东邻柏林寺;占地面积六万六千平方米。

(三)

我们买了五元钱的门票,走入“请勿涂写刻画,请勿抚摸文物展品”的雍和宫。雍和宫寺院的全部建筑群,总体呈不规则状分布;其中心部建筑整体由南至北呈长方形,可分为东、中、西三路格局。如今都是从中路参观,中路建筑为寺院的殿宇主体部,如同皇宫一般的雄伟壮观,并呈具满、汉、藏、蒙古多民族的艺术风格。过一座巨大的影壁和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看到的是各个卖纪念品的摊子,卖佛珠、景泰蓝、工艺品、字画、幻灯片、明信片、画册等,电脑画像五元一位,合影则是八元,我的同伴不想让我浸润到宗教中过深,阻止之下,既没有买,也没有仔细观看,匆匆而过。

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门内为钟鼓楼。有东阿斯门、西阿斯门,东碑亭、西碑亭,到天王殿。

雍和宫天王殿中佛像布局与汉庙一样,只是居中供奉的大肚弥勒不直接盘坐在须弥座上,而是端坐于须弥座上的雕龙罗汉床上,单腿盘起,更显突出的腹部,弯曲的双腿,配以舒展的眉毛和大张的笑口,则表达了佛家慈悲为怀、宽容是本的精神。

四大天王像均为泥塑彩绘,由于是采用上五彩加贴金装饰,使其辉煌而典雅。只是东方天王供奉位置在西侧,反映了藏传佛教寺院以右为上的民俗心理。

出天王殿,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各地大雄宝殿供三世佛的,多为横三世佛。而雍和宫大殿的三世佛则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流程,说明无时不有佛,即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意为宇宙是佛的世界。三尊佛像,其脸部犹如满月,眼睛长而黑白分明,鼻梁高且直,嘴角似含一丝微笑,其背后为镂空透雕的火焰背光,上饰大鹏金翅鸟的图案。三佛虽然面目相似,但手印不同,释迦佛祖右手指尖朝下,作触地印(又称降魔印),而燃灯佛为转法轮印(佛首次说法称初转法轮),弥勒佛作说法印。正殿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大殿前院中两庑是药师殿、数学殿、密宗殿、讲经殿等“四学殿”。

到这里上香磕头的人非常多,向一个什么东西里扔钱的也大有人在,很多国人到风景名胜游览都有一个习惯,除了拿钱通过交易的方式购买一些纪念品保留之外,还喜欢在每个地方无偿地丢下一些钱,寺院中往往有专门的功德箱,不成问题。而到了其他没有功德箱的地方,比如是纯自然景观,怎么办呢?也要找一个泉眼、一块石头、一个洞穴等投掷一些硬币或纸钞,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相当于自发的投票认可,人们认为最能表达心意的是钱,因为人自己必须出卖脑力、体力换来钱,再用钱换来需要的其他东西,钱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用钱来发言是理所当然的选择。所以寺院也不禁止游客到处扔钱,只是提示游客注意宗教习惯,磕头磕三个、进香进三柱就可以了,不是越多越好,只有捐钱多少并不限制。

出大雄宝殿,便是永佑殿,建筑结构为单檐歇山式,“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供奉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两米多高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

出永佑殿,便到法轮殿。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班禅楼必须用通票,我们是普通的门票,也就没进去。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五座天窗式的暗楼,有五座铜质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六米多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原名罗桑•扎巴,一三五七年生于青海湟中县宗喀地区,他不仅创立了格鲁派提出显宗、密宗兼修的理论,他的两大弟子,分别是后来格鲁派两大活佛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这尊铜像塑于一九二四年,耗资二十万银元,历时两年才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五米,长三点五米,厚三十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是由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成,布满了山间的每一个地方,整个雕塑犹如仙境一般。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出法轮殿,便是高二十五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也是雍和宫内最高大建筑。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十八米,地下埋入八米,佛身宽八米,须仰视才能看到全貌,是由六世达赖喇嘛进贡的,用一整棵直径三米的名贵白檀香木雕刻成的。此佛像头戴五佛冠,眉眼舒展,平视前方,神情肃穆,其身上遍是缨络,臂有金钏,其间嵌有松石、琥珀显示了浓厚的葬地文化风情。弥勒原是梵文迈德里亚音译,含义是慈氏,在藏地称强巴,于释迦牟尼灭度后,接替他主持来世,广度众生。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八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个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九十九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有一个楼名字叫雅木达嘎楼,一个楼叫绥成楼,都没有进去。

西顺山楼、东顺山楼、观音洞,更是找不到入门的地方。

(四)

王府变身寺院,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天王殿前矗立御制雍和宫碑,是乾隆九年,皇帝专为雍和宫改庙所立。碑中写道:“念斯地为皇考藩潜所御,攸跻攸宁几三十年,神爽凭依,倘眷顾是……规制略备……深惟龙池肇迹之区,既非我子孙析圭列邸者所当亵处,若旷而置之,日久萧寞,更不足以宏衍庆泽,垂焘于无疆。曩我皇考孝敬昭事我皇祖,凡临御燕处之适且久者,多尊为佛地……”它部分告诉我们,像这样一座由雍正居住近三十年的“龙池肇迹之区”,子孙后代是无人能住,也不该住、不敢住的。但是,如若长久闲置,必然显得荒凉,更不足以“宏衍庆泽”。作为儿子,必然要用一种最完美、最恰当的方式来祭奠自己的父亲。皇帝最终选择了将它改为一座皇家寺院,而且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再选一些“高行梵僧”居住在这里,这样,“香幢宝纲,夕呗晨钟”可以萦绕其中,“予小子瞻仰之余,间一留止,缅忆过庭,怵惕兴慕”。这可以算作是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原因之一。为什么改为藏传佛教寺院而不是其他教派,有私的因素和公的因素。于私的方面讲,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重要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是章嘉活佛,二世章嘉·阿旺罗桑却丹受康熙皇帝尊奉,一七o一年,蒙古各部在多伦诺尔会盟后,被康熙皇帝封为多伦诺尔扎萨克达喇嘛,受命管理内蒙古地区的喇嘛事务。一七o六年,被康熙皇帝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管理北京地区喇嘛教事务。雍正皇帝继位前就与二世章嘉关系密切,曾将法源寺(嵩祝寺)赠给二世章嘉,从此,嵩祝寺成为二世章嘉在京的驻锡之所。他还经常到雍正潜邸(雍和官)与雍正讲论佛法,他是最早与雍和宫有关系的藏传佛教僧人。

三世章嘉·若比多吉,康熙五十七年生于甘肃凉州(今武威),三岁时作为二世章嘉活佛转世灵童被迎至青海佑宁寺。雍正初年,为镇压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叛乱,清朝大军进入青海。寺庙被毁,喇嘛遭到伤害,在青海局势如此混乱之时,雍正皇帝急诏清军将领年羹尧将三世章嘉活佛送往北京。年羹尧立即下令对十五岁以下儿童不得伤害,最后在青海浩门河一带找到了已被僧人冒死保护起来的小活佛。同年,三世章嘉活佛被送往北京。

与雍正皇帝相见的情景,在陈庆英《章嘉·若比多吉年谱》中有这样的描述:“章嘉·若比多吉抵京后,先住在旃檀觉卧寺,不久,雍正皇帝驾临旃檀觉卧寺,章嘉·若比多吉出院外跪迎,被雍正帝抱起,一同进屋,坐于同一垫上。当时,雍正皇帝对扈从的年羹尧说:你将青海蒙古收归治下,朕并不怎么高兴,而你将朕之喇嘛之真正转世延请至京与朕会面,却使朕高兴之至。”在这一场景中,作为一国之君的雍正皇帝在小活佛面前,一扫昔日帝王的威风,免却所有君臣之礼,俨然一副慈父形象。

三世章嘉活佛进京后,雍正皇帝赐他享受前世章嘉活佛一切礼遇,他的车还可以随便出入东华门,他与皇子弘历相伴相读,二人从小结下很深的情义。青年时期的三世章嘉,不但佛学造诣极深,而且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备受雍正皇帝赏识。雍正九年,雍正皇帝将内蒙普因寺赐与他,雍正十二年,年仅十七岁的章嘉·若比多吉被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

雍正十三年,三世章嘉护送远在理塘的七世达赖喇嘛返回西藏,此行,七十三岁高龄的五世班禅先后为他授近事戒、沙弥戒和比丘戒。乾隆元年,三世章嘉返回北京。乾隆皇帝将掌管京城喇嘛事务之印交与儿时的朋友。乾隆皇帝与三世章嘉的关系,其实就相当于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小玄子”与“小桂子”的情谊,只不过金庸所写是小说家的假语村言,“小桂子”也不过在五台山冒充高僧做了几日清凉寺方丈,而乾隆皇帝与三世章嘉的友谊却是实实在在的,章嘉的喇嘛身份也是真的。

作为在广大蒙古地区颇有影响的大活佛,三世章嘉·若比多吉成为乾隆皇帝处理蒙藏事务的得力助手。乾隆年间广修藏传佛教寺院,他都亲自参与其事。雍和宫正是在他的一手策划下完成了由行宫到藏传佛教寺院的历史转机。他是雍和宫第一任堪布,在雍和宫最初的建制、管理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认为,雍和宫就是乾隆皇帝为他专门而建的一处“养尊处优”的地方。

当年,为了庆祝雍和宫寺院建成,章嘉活佛曾亲自主持了雍和宫的开光仪式。当时场面搞得十分隆重,一连欢庆了三天三夜。章嘉还专门为雍和宫举行了智慧大加持。皇帝并授命三世章嘉活佛将皇室所藏从元以来历代所供佛像、佛经、佛塔等一一辨认、登记,用蒙藏两种文字标出名号,造册呈进雍和宫,章嘉活佛建寺有功,(皇帝)赠送他许多的礼品,而且还说了不少赞赏之语。作为西藏地方政教领袖的第七世达赖喇嘛也对三世章嘉将大藏经译为蒙文,并在内地建造藏传佛教寺院,把大宝佛法弘扬天边的丰功伟绩大加赞扬,而且还赠给他五世达赖喇嘛的画像和许许多多的布施。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后,皇帝授命章嘉亲自挑选大活佛承担雍和宫的管理工作,如三世敏珠尔·阿旺赤列加措,七吉济隆·洛桑丹贝坚赞,一世策墨林阿旺楚臣等都是在三世章嘉举荐下进京任职,从而成为雍和宫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几位大活佛。一个政治地位重要、经济力量雄厚的寺院或扎仓可以培育出一批著名的转世活佛,而一个著名的转世活佛驻锡或主持某个寺院或扎仓,往往又是该寺院兴盛和发达的重要因素。雍和宫正是在这些大活佛的亲自主持下,在清乾隆年间发挥了它巨大的功能,三世章嘉活佛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

其中原因也不全是私情,而是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大方向上考虑。其实,西藏自古就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从松赞干布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到元、明两朝曾利用宗教领袖不费一枪一弹实现了对西藏的治理,种种事例均显示出藏传佛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经过三世章嘉活佛的力谏,乾隆皇帝收回成命,授命驻藏大臣,协助第七世达赖喇嘛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西藏历史因此出现历史性的转机,章嘉活佛在这一历史转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但它不是佛教原有的东西,也不是中土佛教发明的,它是佛教密宗与西藏地区原始宗教“本教”结合的产物,始于十二世纪末叶。其实质是承认“活佛”在人世间的真实存在。后来,这一制度在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中虽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宗教仪轨,但同时也滋生了许多弊端。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则在继承其精华部分的同时,摒弃了原来在活佛转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流弊。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人(今尼泊尔)突然袭击西藏后藏地区,班禅驻地扎什伦布寺被洗劫一空。皇帝派福康安率领从全国调发的近二万精兵奔赴西藏,清军直指廓尔喀首都加德满都,大兵压境,迫使廓尔喀国王拉纳·巴哈都尔投降。由此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章程第一款明确规定:“关于寻找活佛及呼图克图的灵童问题,依照藏人例俗,确认灵童必问卜于四大护法,这样就难免发生弊端。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制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签牌上,放进瓶内,选派真正有学问的活佛,祈祷七日,然后由各呼图克图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并将这一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即所谓“金瓶掣签”制度。当时清宫制有二个金瓶,一个送往拉萨,用以掣定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转世活佛;另一个供于雍和宫,用以掣定内地藏区即蒙古、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各大活佛之转世灵童。这种和谐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且使广大信教群众心悦诚服。将金奔巴瓶置于雍和宫并在此掣定内地各大转世活佛的人选,足以证明雍和宫在维护民族团结,加强蒙藏地区与中央政府关系中所发挥的特殊历史作用。掣签共认定了蒙古、青海等地十几位著名活佛的转世灵童,如五世章嘉·洛桑图丹达吉、六世章嘉·洛桑丹增坚赞、七世阿嘉·洛桑隆多久迈丹贝坚赞、七世敏珠尔·多杰扎布等。雍和宫在清代,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同西藏、蒙古地方的隶属关系做出过重大贡献。现在的西藏尽管比清朝初期面积要小,有的地区独立成了其他国家,有的地区被邻国侵占,但毕竟大部分还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传佛教各大活佛的转世,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历经二百多年的雍和宫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雍和宫的另一个作用是培养高级佛教人才和民族干部,起到现在的中央党校和中央民族大学的作用,雍和宫严格按照密宗四续部理论建成的四大“扎仓”即僧院,它们分别是:(一)扎年阿克学(数学殿)。管理上下殿奉经事宜。学徒(又称学艺喇嘛)共分四级,先后要学习藏文、佛经、历算等功课,完不成学业还要续学三年,之后才能应考更高一级的喇嘛职衔。(二)曼巴学(药师殿),学习共分四级,每级三年,主要学习药师经及四种医学经。(三)擦呢特学(显乘殿,或显宗殿)。共有十三级,每级三年,主要学习显宗的主要经典。(四)巨特巴学(密宗殿或密乘殿)。学习共分五级,每级三年,主要学习秘密金刚、上乐金刚、大威德金刚等佛教经典。僧人必须从蒙古四十九旗、喀尔喀七部及汉藏地区聪明的青少年中选送,学费和生活费由国家财政负担并实行奖学金制度。培养出了大批的各种藏传佛教人才,这种影响即使到了现在也还发挥着一定作用。

至于雍和宫是否因血滴子时期杀戮过重,所以改建为寺院,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以去其乖戾之气,却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证,本文姑且不提。

(五)

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发展,其实就好象是一部和谐的乐章,主旋律一直是和谐,在保存最早的古籍《尚书》中,最早的篇章《尧典》就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表明在夏朝还没有建立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重视和谐社会的构建了。到了春秋战国年代,诸子百家也无不主张建立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道家的老子说:战争是不祥和的手段,只有在不得已时才可以使用;以战争为研究方向的兵家则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墨家更是认为“兼爱”、“非攻”是维持社会发展的动力;儒家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大同社会的具体标准。

国家的和谐,最基础的就是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不同生活地域的民族之间的和谐,堪称典范的是唐代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婚姻,一座仿唐建筑的布达拉宫至今矗立在世界最高的高原之上。这一曲和谐乐章的续篇也同样壮丽辉煌,则是在清朝的燕京所改建的仿藏建筑雍和宫。

“雍”是大方和谐之意,“和”是和顺谐和之意,游览雍和宫,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正如高宗题诗所说“跃龙真福地,奉佛永潜宫”。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运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雪的冬季点评:

跟着你的笔游了一遍雍和宫!

文章评论共[3]个
帘外落花-评论

很不错的文字at:2007年01月14日 晚上9:24

运涛-评论

谢谢褒奖at:2007年01月18日 晚上7:38

馨儿草-评论

留着慢慢看,呵呵。。。。at:2007年01月26日 中午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