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我领她去吃西餐,她问我什么是著条。我说著条就是用油炸过的马铃著条。母亲不解,一脸的困惑。我接着说,马铃著就是洋芋,哦,想起来了,我们那地方叫山药蛋。
母亲这下总算明白了,笑了笑,吃她面前的著条。
其实有很多东西,我们并不陌生,换种说法,我们反而不知是什么东西了。
上大学时,在食堂的菜谱上见着一道菜,叫晶子炒肉。心想怕是那地方的特产,便买了一份。结果,舀在碗里才发现,只不过是最简单不过的豆腐干炒肉。
我们很喜欢标新立意或者刻意去修饰一些东西,结果把我们本来耳熟能详的东西也变成一问三不知的东西了。
这其间的奥妙无非是嫌原来的叫法不好,或者跟不上时代,或者暴露了本身的一些缺陷,没有卖点,没有吸引力。
问题的关键是,有些人不在或很少在产品或东西的本质上下功夫,以提高它们的质量和内函。相反,他们倒更热衷于在外观(确切地说,是一些表象,比如称谓)上下功夫,因为投资少(或者根本就不需要额外的投资)、见效快。得蒙则蒙,蒙不了也让你牢记被蒙的东西。广告效应嘛,目的达到了,何乐而不为?
这种“短平快”的思维模式在如今的高校,演义得尤为突出。一个老牌的学院,多了几个专业就摇身变成了大学;一个上亿人都知道的学校,并了几所上亿人都没听过的学校,魔术般地出来个上亿人都搞不懂的大学。
把考生弄得晕头转向,以至于高考后总有人填报志愿时去问长者:某某学校原来叫什么名,声誉如何。可长者也头大,曾读过书的母校都不认得了。结果,每年都有考生误入“陷井”。
据说教育部管高教的人都说不清全国有多少所高校(经常变嘛,谁记得住),偶尔报出个校名来,连在哪个省都不知道。我当初不信,以为这是玩笑;我现在不得不信,它哪里是玩笑?
更名、改名已经成了高校所谓变革的潮流,就像我们变更电话号码一样的简单,一样的司空见惯。其实质无非是想掩饰名称中所暴露出的某些缺陷,其结果是暴露了其中的更多缺陷。
也许你说,中国有十几亿人,每年有上百万的考生,我不需要“回头客”,整着一把就行了。也许你真的整着了一些高分的考生,对提高你学校的声誉好像有点好处。
但这种变更名称如同变更配偶一样随便的做法,在教育人的高校出现,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不是学校的悲哀,就是学生的悲哀。
就长远而言,人们冲着你来,不是你的名称有多好听,是你的和内函在吸引我们的眼球。所谓名牌效应,不是名称决定的,而是内函产生的。
事实上,世界知名的大学和公司,其名称往往平常得再也平凡不过。比如哈佛,比如微软,比如可口可乐。
豆腐干子炒肉,未必就没有晶子炒肉好卖,炒得好,吃的人也许更多。豆腐干炒肉更直观,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不管是大都市的白领还是山旮旯里的农民,谁不知道豆腐干炒肉是些什么东西呢?
-全文完-
▷ 进入邱林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