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奴化石头文若书

发表于-2007年01月25日 下午6:35评论-82条

----四大古典名著读评之一

《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作者,在他们各自的作品里,都不约而同地揭示了权贵意识对人的奴化作用。他们认为,带有奴性的权贵意识强大无比,法力无边,会软化每个人的骨头,使坚硬的人骨变成奴性的软骨。所以,反权贵和反奴性,应该是四大名著的基调和精神内核。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四大名著纵使看上万遍,或听人评得天花乱坠,也都是枉然。四位作古的作者也只好在地下苦笑了。

为了生动而形象说明权贵意识奴化人的强大作用力,曹雪芹和吴承恩用他们超人的智慧和艺术才能,极其巧妙隐秘地和世人开了一个玩笑,并借以展示一个人被奴化过程的全部悲哀和无奈。可惜,世人不懂幽默,没有领会两位大师的良苦用心。

曹雪芹和吴承恩并没有写一个普通人被权贵意识的奴化,而是将和人完全不相干的顽石投放人间进行奴化试验,让人们看看,权贵意识能否奴化石头。

《红楼梦》和《西游记》里的一号主人公,贾宝玉和孙悟空,都不是普通的人,而是由石头幻化而来,因故来到人间的。这种相同的人物设计,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结果呢?

作者都这样别出心裁,也并非故意和人们开玩笑。中国的现实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将自己反权贵反奴性的真实思想不着痕迹地隐藏起来。因为在中国,崇拜权贵的奴性,早就被作为一种全民公认并接受的美德渗透到每个人的骨子里和灵魂里了。我们可以随意而痛快地骂昏君,可以随意而痛快地骂奸臣,也可以随意而痛快地骂小人,但我们绝对骂不得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有的奴性。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我们还是不能正视我们骨子里的奴性,更不能骂了。

以前,总以为鲁迅是骂国民奴性的第一人,现在看来是错了。早在鲁迅之前,曹雪芹、吴承恩等已经在他们的小说里委婉地剖析并批判过这种奴性。《红楼梦》和《西游记》里主要写人被奴化过程的悲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则主要写了已经被奴化了的英雄好汉寻找主子、效忠主子过程的可笑。

我们先放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英雄好汉寻找主子、效忠主子的过程,看看《红楼梦》和《西游记》里两块石头被奴化的经过吧。

《西游记》写于明朝嘉靖、崇祯年间。比《红楼梦》要早,却比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要迟。吴承恩在继承罗贯忠和施耐庵反映的人们需要一个主子来效忠崇拜的奴性心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开始探究为什么人们都在心里需要一个主子,并且生动说明了一个主子是怎么来的。

为了能随心所欲地揭露奴性的形成,吴承恩巧妙地抛开现实社会,将场景放在天上。他这样的选择,一是为了躲避地上人们的仇恨,另一方面则借以说明,我们羡慕的天上神仙们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地上的凡人了。他在写孙悟空这石头猴子被奴化的过程时,写得激烈而又直观。石头猴子被奴化的过程,在《西游记》里所占篇幅不多,全书一百回,也就占了七回。但这七回写得是多么的轰轰烈烈,多么的荡气回肠!真的写到猴子被迫屈服,终于找到自己的主人后,全书格调就开始趋向郁闷无聊起来。这种格调的转变,符合一个自然人被奴化后的性格转变。因为,人处在自然自由状况时,是勇敢活泼的,被奴化后,就开始胆怯猥琐起来。

曹雪芹在前面三人的基础上,更是朝前飞跃性地跨出一大步。他将笔直接插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用他那细腻柔情的笔,将哪怕是最温柔纯洁处的奴性痕迹也披露无遗。他告诉人们,奴性的影响力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存的。在曹雪芹看来,贾宝玉这块石头,可没孙猴子那块石头好说话,他的奴化过程虽然没有孙猴子那么轰轰烈烈,却充满了更多的凶险,更多的残忍,和更多的无奈。

虽然外在的表现形式各异,但在内在的精神上,四大名著是一脉相承,一脉相通的。都是旨在揭露并批判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奴化的悲哀。如果将四部书分开,单独地进行思考和论述,将只会在作者的真实思想边边上打滑,有时甚至远离作者思想。

对于奴性,在《红楼梦》里,作者多次进行了描述:胆怯委琐,瞒上欺下,唯利是图,口蜜腹剑,忠诚于自己的利益远远高于忠诚于自己的主子,得势大家捧,墙倒众人推,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主子的利益,等等。作者虽然写的是几百年前的事,可人性里的东西,到现在仍可一一见证。现在,很多的贪官就是如此,名为百姓这一主子的公仆,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损害主子们的利益。这种现象,在《红楼梦》里早就得到充分的展示。

所以,读四大名著,我们绝对不能以审判者的身份站在一边品头论足,要时刻提醒自己,作者写的是我们这社会,写的是我们自己。要感觉到,我们自己骨子里的东西,正在作者的笔尖下流淌着。只有这样,我们才真算是在用心读书了。

为了更好地隐藏他们的真实思想,迷惑世人,吴承恩和曹雪芹在开篇里,就都煞有介事地对他们将要投放人间的两块石头进行美化,美化之后,再让他们接受奴化。

但无论他们怎样美化,人们只要稍稍想一想,石头永远是石头。石头永远比人的骨头坚硬顽固,如果石头也被奴化了,那人就更无法抗拒社会的奴化力量了。

孙猴子,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近海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每受日精月华,盛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这就是孙悟空的来历,其本质为石头。作者的言下之意是,它乃顽石,它的所作所为,不干人事,人就不要对号入座了。

但作者写的是石头,心里想的还是人。他将人性注入石猴儿身上,也就是所说的让石头有通灵之意了。曹雪芹笔下的石头,是通灵宝玉,应该也是继承这一通灵之意的了。

孙猴子一旦具有人性的通灵之意后,就一直为中国的男女老幼所喜欢。从表面现象来说,是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活泼机智勇敢的猴子形象,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但从骨子里的本质来讲,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如果把这原因说得太直白了,国人恐怕要有些惭愧,甚至于恼羞变成怒的。但说到这里,也不能不说了,大家如果听了不乐意,我就在此敬请各位原谅了。

纵观孙猴子被收服,被磨练,最后终成正果的经历,完全可以做为一个人被奴化的生动典范。它从一个不知道权贵为何物,到藐视权贵甚至反抗权贵,到被权贵的无形大手压住,到归顺权贵效命权贵,最后修成正果,自己也成了权贵中的一员,这整个过程,是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之路的。大人每每教育孩子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孙猴子刚好可以做这一古训的范例。被奴化掉,并成为权贵的一员,在中国人心里,是极其幸福的事,所以,孙猴子虽然被打败了,被收服了,没人为它感觉悲哀难过,大家都为它修成正果而欣欣然地羡慕不已。

奴性里,本来就有两种极端的情绪在活跃着,这在曹雪芹的笔下反应得更细微深刻一些:为了自身利益的狂热效忠和为了自己利益的冷酷背叛,甚至是反叛。孙猴子身上,兼备了这两个特性,一个是英雄式的反叛(早期的猴子),一个是迷信式的效忠(后期的猴子)。它的身上的每一点,都符合中国奴性审美观的一切视觉和感觉需要。这就是孙猴子那么深得人心的内在原因。

那么,贾宝玉应该是一个奴化得不彻底不成功的形象了,却也很受欢迎的。这似乎有些不能自圆其说了。但想想,仍然是可以理解的。贾宝玉本来就出生在贵族之家,本身就是一个权贵的新宠。对他的奴化,不会象奴化孙猴子那样急风暴雨式的,而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他似乎生来就是享乐的,在温柔富贵乡里,整天和一帮美丽多情的女孩一起游玩,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呢。奴性所追求的享乐境界,也不过如此罢。

贾宝玉的思想言行,看似自由任意的,可生活里的一切细节,都在逼着他朝着崇拜权贵的奴化路上走去。他的身子好像在走着奴化的路,心却在反抗着奴化,他也有反抗的物质基础。他的奴化过程不很理想。作者为了安慰一下大家的奴性心愿,在最后安排贾宝玉金榜题名,被皇上封为文妙真人。于是,大家都在心里感到高兴了,觉得他也算是修成了正果了。

奴化的人生,快意的人生。这一主题,在《红楼梦》和《西游记》里得到了彻底的宣泄。

在《西游记》里,作者借石头猴子被奴化的过程,极其生动地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权贵的由来。从表面看,权贵是上天注定的,因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玉皇大帝的尊位,是一般人不能正眼相看的。猴子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表现出对皇帝神圣尊贵的极端藐视。如来佛祖说,玉皇大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如来的说法,和历代统治者的说法是一致的。所有的统治者都喜欢极力渲染他们夺得权力的艰辛和磨难,言外之意就是,我的权力到手不容易,怎会轻易放弃。你想要,就慢慢地熬吧。这种熬的过程,就是修持的过程,修持的主要方式是忍耐。真正说白了,就是要你耐着性子去崇拜忠诚于权贵,以便自己也变成权贵。

二,奴化一个人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那就是武力征服和利益诱惑相结合。武力威胁和利益诱惑支撑起权贵的威严。一个人,只要开始对武力威胁感到畏惧,对利益诱惑感到心动时,他的骨子就开始被权贵软化,奴性的种子就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西游记》全书基本上是按照这两个问题展开故事情节的。

石头猴子刚开始就处在绝对自然状态里,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它是一个纯粹自然的猴子,也就是与万物平等的猴子。它心里没有尊贵卑贱的概念,不知道崇拜敬畏什么,也不知道需要别人的崇拜敬畏。自然的石猴是快乐勇敢的猴子。

是群猴无意间的好奇心,第一次将权贵意识注入石猴心中。群猴见了一股好水,就想知道水后面是什么,声称,谁进去寻到源头后,再出来不伤身体,大家就拜他为王。就这样,石猴便稀里糊涂地做起了“千岁大王”。

石猴做了幸福的大王后,心里慢慢被权贵尊严的东西所腐蚀,开始不快乐起来了。首先,它害怕死亡会将手中的权力连同它的性命一起剥夺掉。于是,它就开始了极其艰难的奋斗过程。它历尽艰辛学到一身本领后,回来的第一件事是斗杀混世魔王,整军备武,扩大势力,惹得七十二洞妖王都来拜它为尊,每年献供,四时点卯。权贵的尊卑意识对它的腐蚀作用越来越大,它心中的不足也越来越大了。

接下来,它不可避免地会恃强去龙宫夺宝,去冥府强销生死薄。它心里的权贵意识其实还处在原始的蒙胧状态。它心中的权力,只是暴力而已,所谓强者为尊,霸者为王,权贵在它看来,是可以抢夺的,丝毫没有什么神圣和尊严可言的,更用不着去崇拜,去巴结了。它的这藐视权贵的思想,在大闹天宫时,和如来的对话中反映得最清楚。它对如来说,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它认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它的这些话,明白说出了权贵来源于武力的根源,所以并没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也是它敢于反天宫的思想基础。它藐视权贵,并不是要消灭权贵,而是要取而代之,自己做权贵。这也为它后来的归顺权贵,并接受奴化,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为猴子心里有了原始的权贵意识,它对天宫里的权贵的态度就矛盾起来,它一方面羡慕,一方面不服气。所以,当天宫里来招安时,它满心欢喜地去天上做起权贵来,而且,在天庭里非常地尽职尽责。它在天上时,以为自己就和所有人都是平起平坐,一样尊贵的,就和所有人称兄道弟起来。当它知道那些权贵并没有把自己当回事时,不禁感到又羞又怒,两次反出天庭。但是,无论它怎么反,它心里总有一根无形的弦把它和天上的权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反出天庭后,在花果山称齐天大圣,说明它心心念念还记挂着天庭里的尊荣。

天庭里的权贵,对猴子的态度也同样是矛盾的。在权贵的眼里,是不能容忍有人藐视自己的尊严的,更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权力提出质疑和挑战。猴子的出现,打破了权贵神圣不可侵犯的规矩,他们就不得不慎重对待了。他们对猴子便采取威胁利诱的方式进行奴化,让猴子知道权贵的尊严不可冒犯。

猴子和天庭权贵的争斗,到了如来佛祖的手掌上时,便达到了终极阶段。作者借猴子跳不出佛祖的手掌一事,说明一个人心里有了权贵意识后,自我奴化就已经开始了。无论你怎么逃,却逃不出权贵意识所代表的名利关。

于是,猴子就被权贵的“五指山”压住了身子,被名利的“五指山”压住了心灵。它接受奴化的第一阶段便告完成:知道权贵的尊严是不可冒犯的。

五百多年后,猴子见了观音时,说,我已知悔了,情愿修行。所谓的修行,其实就是学会伺候并崇拜权贵。这样,猴子就开始了心甘情愿的奴化了。

猴子存了知悔之心后,权贵们就考虑给它找一个直接的主子来让它伺候并崇拜。按常理说,做猴子这样本领高强,生性顽劣人的主子,必须是一个更有本领的人才行的。可权贵们为了彻底折辱猴子,磨灭它那强者为尊的观念,无条件地崇拜服从主子,他们给它选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做主子。

唐僧把它从五指山下解脱出来时,猴子的锐气几乎已磨灭了。这时,它再也不去考虑唐僧是否有啥本领,毫不犹豫地跪拜唐僧。它的这一跪,就把它跪到奴才行列去了。它的理解是,唐僧于它有恩,所谓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有意思的是,猴子忘记了是谁把它压在山下,却记住了是谁把它解脱出来的了,好像唐僧与天庭那伙人是敌对一方似的。

就这样,权贵们联合起来,恩威并施地将本领高强,心高气傲,而又野性十足的猴子变成了一个盲目崇拜的奴才。因猴子的野性偶尔会发作,他们就在它头上安一个紧箍儿咒,这样它就永远在权贵的掌握之下了。

归顺后的猴子,与大闹天宫的猴子,似乎判若两人,其高强的本领也似乎大打了许多的折扣。你看它在取经路上和一些妖怪打架,那简直有些让人看了郁闷窝火。首先,它就降服不了白龙马、八戒和沙僧三个,还都是菩萨出面解决的。至于后来很多从天宫权贵那里下来的妖魔,就象从皇帝那里下来的钦差大臣一样,让猴子吃够苦头。你看,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都拿猴子没办法,可在取经路上,老君坐的一个青牛,就让猴子急得手足无措。

是猴子在山下压了五百多年后,本领不济了么?好像不是的。你看它打起那些没有后台背景的妖精来,那股狠劲,连八戒都比不上。很多时候,大妖魔回天宫主子那里去了,猴子就把那些不能上天的小妖们赶尽杀绝。欺负小妖小怪时的猴子,很有些大闹天宫时的意气风发了。

其实,猴子也经常地感叹自己过去的辉煌和潇洒。不是它的本领小了,也不是那些妖魔的本领大了,问题是出在猴子的心里。它心里有了敬畏权贵的意识,做事就难以放开手足。心怯,使它的本领受到了限制。

不说古代了,就说现在罢,一个地方官就是再厉害,再正直,但若是碰到从上司那里来的小官,他也立即要变成孙子的。上面的钦差,他得罪不起,只能小心地巴结着,唯恐得罪了后面的主子。钦差们真的闹得不象话了,那也只能由那上边的主子来处理,地方官是不敢擅自处理的。猴子在取经路上也常常说,不看在某某的面子上,饶它打尽够了。

猴子在奴化路上最大的进步,应该是在被红孩儿烧晕后,让八戒去请菩萨时的态度。它嘱咐八戒说,若见了菩萨,切休仰视,只可低头礼拜。这句话充分说明,猴子已经奴性入骨了。猴子告诉菩萨,红孩儿变成菩萨哄骗八戒,菩萨大怒,猴子以为是自己的话惹恼了菩萨,唬得毛骨悚然。还有,菩萨让猴子在前面走,猴子说,若驾筋斗云,掀衣露体,恐菩萨怪我不敬。后来菩萨用花瓣吹口气送猴子渡海,猴子高兴地说,你把老孙呼来喝去,全不费力。完全一副可怜巴巴的奴才嘴脸了。

作者对归顺权贵后的猴子,主要做了两方面的转变:

一是猴子对权贵的恭敬。

二是在对一些小妖魔毫不手软上,猴子简直有些权贵的帮凶爪牙的味道。

作者写猴子取经的经历,应该是暗指一个自然人,取得崇拜伺候权贵的经历;猴子的修成正果,也是指一个人崇拜巴结权贵,最后也晋升为权贵的所谓正道。因为,伺候权贵,并盲目崇拜权贵,并争取成为权贵,是中国数千年文化极力提倡和推崇的人生正道,与此相反的则全是邪道了。

通过石头猴子被奴化的经历,作者巧妙地揭示了一个事实:进入社会的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了最伟大的奴才。而处于自然状态的生灵,则仍保留了卑微的主人地位。乌呼!!!

对石头猴子的奴化是轰轰烈烈的,对石头宝玉的奴化则是文火炖肉式的慢慢地煎熬。奴性的社会,象一座熔炉,要将宝玉骨子里的人性慢慢地熬煎出来,同时再将崇拜权贵的奴性注入其骨子里。

曹雪芹在宝玉的周围,先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奴化作坊,那就是家庭,甚至是闺阁。他之所以用家庭来作为奴化人的场所,用意是非常深刻的。他尖锐地揭示出一个事实:奴性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这样一来,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就都浸泡在奴性的大染缸里。即使你的骨子里没奴性,身上也或多或少地要沾些奴性的味道。

宝玉一直视为知己的林黛玉,在看到宝玉因藐视权贵而吃够苦头后,也不得不劝宝玉改改性子。即使改不了骨子里的东西,就是在表面装装样子,哄哄别人也可以。

曹雪芹认为,爱,以及与爱紧紧相连的平等、同情等高贵的感情,是人性里与生俱来的。而奴性则是后天熏陶和培养的。一个人,进入社会后,要努力向上巴结,就得泯灭先天的人性,取得奴性。

因为宝玉不是普通人,是顽石转世,其内在的石性要比人性更顽强,所以,奴化他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他身上的自然属性,一直顽强地抵制着奴性的渗透。这就让他在有着奴性人的眼里,显得有些另类,甚至有些痴呆和傻气。

在一个奴性普及的社会里,不接受奴化,不崇拜权贵,不向上巴结的人,就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曹雪芹的论断是,一人一物的是否有用,首先并不取决于此人此物的自身价值,而是取决于权贵的心里的好恶。你不崇拜权贵,那你首先就在权贵眼里变得毫无价值了。

宝玉在世人眼里,其本质是无用。因为,它在做石头时,就因没入权贵的眼而无用,结果是无才可去补苍天,才枉入红尘的。它的无才补苍天,是女娲的疏忽,纯属偶然因素。但也说明,一个人的有用无用,自己很难掌握的。枉入红尘后的宝玉,其无用则完全是以奴性的眼光来评价的,是必然的评价,而非偶然。

宝玉这块石头的奴化,比孙猴子那块石头要艰难许多,而且最后也失败很多。因为宝玉所处的环境与猴子不一样。宝玉天生就是权贵中的一员。在大观园里,他几乎是最受宠爱的一个。所以,他完全具备了藐视权贵,拒绝奴化的物质基础。按理说,在那样优越的条件下,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心中的喜好,做一个有着真性情的自然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宝玉的生活,从表面看,是自由自在的,但实质上,他是没有任何自由的。奴化作用,象一张无形的网,将他束缚得几乎无法自由地行动,无法自由地呼吸。他在寂寞里,只好似疯似傻地向小鸟、鱼儿、花草倾诉他的情感。他心里万物平等的理想,只有自然的花木和鸟兽们接受。

宝玉也并非只喜欢在女儿群里混的,也并非真的讨厌男人。他只是不喜欢那些已经被奴化了的男人而已。他喜欢秦钟、琪官、柳湘莲等,就是例证。只不过他喜欢的这些人,在权贵眼里,都是低等下贱的人,和他们交往,是堕落。他父亲在得知他和琪官来往时,气得要将他活活打死。宝玉想按自己的性情生活,可周围无数无形的手,在拖着他朝崇拜权贵,伺候权贵的路上走。大家都强迫他,或者是诱导他向上巴结,走伺候权贵的所谓仕途经济的路。就连宝玉一直爱着并欣赏着的湘云、宝钗等,也不时会用柔情规劝他去走巴结权贵的路,这就更令宝玉感觉孤单痛苦了。

宝玉拒绝奴化,一直在为这一选择付出极为沉重甚至惨痛的代价。不走崇拜权贵、伺候权贵的路,就注定是一个无用的人。虽然没人能拿他怎样,但他也不得不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以至听到父亲喊他,就如听到一声焦雷似的。

他的无能无用,让他吃够苦头倒没什么,最残的是,他的无能无用让他深爱并也深爱他的人吃苦。这是他无法忍受的。现实在不断告诉他,一个不崇拜权贵的人,是无法在奴性社会里生存的。人家虽然不能把他怎么样,却可以轻松地将他深爱的人摧残掉。秦钟、晴雯、金钏、黛玉等的死,柳湘莲、芳官的遁入空门,这些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而无能为力。他唯一能做的,只是为他们洒几滴泪水,或偷偷烧篇祭文。

直到黛玉的死,宝玉才彻底明白了自己在这社会的无能。黛玉的死,将他在这人世最美好,最心爱的东西毁去了。这人世,只为他留下奴性的卑微和屈辱。于是,他别无选择,只有逃离人世。这一选择,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奴化的失败,而是自然人格的失败。

宝玉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都无法拒绝奴化,那整天为衣食发愁的人,如刘姥姥等,就更没资格拒绝奴化了。

在奴性被人们当作一种公认的美德时,一个不愿接受奴化的人,是无法生存的。这是曹雪芹和吴承恩在他们作品里要表达的观点。自然人性,在面对奴化时,或许反抗,但其反抗是无力的,甚至是可笑的。最后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乖乖地心甘情愿地接受奴化;一是逃避人世。除此,没有别的路可走。

看《红楼梦》和《西游记》,我不禁想到西方弥尔顿的《失乐园》。

弥尔顿描写魔王不服天堂权贵,和天堂权贵战斗时,给失败的魔王安排了一条永不屈服和斗争的路。魔王反抗失败后,被打下烈火熊熊的地狱里倍受煎熬。但魔王并没有屈服,而是在烈火里继续为自由进行反抗。他心里对自由的渴望,坚决抵制对天堂最高权威的崇拜和服从。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的区别。

曹雪芹通过日常生活里的一切琐事,对人的奴性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刻画:贫贱时,崇拜权贵;富贵时,崇拜金钱。无论贫贱,还是富贵,反正都难逃奴才的忧戚命运。

本文已被编辑[文若书]于2007-1-25 20:34:37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文若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逝者如斯”点评:

说实话:评论若书的文章,是有些惶恐的。因为水平不够。
再说句实话:四大名著,我看的多的就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没看完,是无法坚持看完。
若书的这篇点评,很有深度。
以石头都被奴化为题意,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奴役人民的本质显露出来。
既形象又深刻!
宝玉衔玉而生,出自权贵之家,但在强大的压力下,他还是做了那个时代的奴隶,
幸福还是眼睁睁的离去,最后还是落荒而逃!
孙悟空,出自石头,凭着一身的本领,混成孙大圣,从人间打到天上,但最后还是被如来轻易制服。
可见,连石头都要被奴化的社会,更遑论其他。
我想起我去故宫游览的时候,看见的一件趣事:后宫的铜狮子,都一律耳朵耷拉着,以表明臣服之态,和这奴化的石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评论共[82]个
帘外落花-评论

踩脚不看,晚上看
  【文若书 回复】:现在不要踩,也不要看,只需要意见。对四大名著的见解。 [2007-1-25 21:06:29]
  【帘外落花 回复】:又看了一次,我看书就没去想这么深, [2007-1-25 22:55:47]at:2007年01月25日 晚上7:32

“逝者如斯”-评论

建议精华!
供大家欣赏!
  【文若书 回复】:对那四本书,不知你是否有啥高见,希望能献出来啊,要不,也写写嘛。 [2007-1-25 21:08:04]at:2007年01月25日 晚上7:59

帘外落花-评论

我是认真看了的哦
  【文若书 回复】:光看没用的。 [2007-1-25 21:08:25]at:2007年01月25日 晚上8:27

快乐的吉他-评论

非凡的见解!
  【快乐的吉他 回复】:看来若书对权贵真的很有研究,见解也别具一格! [2007-1-25 20:48:17]
  【快乐的吉他 回复】:不过我倒认为悟空与宝玉之联系的纽带不在奴化石头,而在抗争的失败与玉本质的喪失!这是古今中外所有璞玉的悲剧! [2007-1-25 20:53:01]
  【文若书 回复】:呵呵,这下你想的和我不一样了。我这次评点,就是要抛开细节的分析,只抓四大名著之间的思想联系和相通之处。 [2007-1-25 21:03:41]
  【文若书 回复】:我正在写后面的评点,非常的艰难,你有啥好想法,可得告诉我啊,帮我完成这一工程。 [2007-1-25 21:05:26]
  【快乐的吉他 回复】:支持! [2007-1-25 21:08:46]at:2007年01月25日 晚上8:45

草灵-评论

不管时光如何变迁,奴性是永远存在的。只是因人或多或少而已。
  【文若书 回复】:当然,包括我自己在内,不然写它干什么呢。只是,几乎没人承认这奴性呢。 [2007-1-25 21:09:25]
  【草灵 回复】:呵呵,是人怯于这份勇气。 [2007-1-25 21:11:15]
  【文若书 回复】:人们都认为自己没奴性呢,那就是奴性深入骨子里,达到最完美境界了。 [2007-1-25 21:39:43]at:2007年01月25日 晚上8:49

快乐的吉他-评论

此文既有学术上的研讨性,又有文学上的可读性,更有思想上的高度,是不可多得的好书评!
  【文若书 回复】:呵呵,光这开头的一篇,花了我多少心血啊,只写就写了一个半月,四次重新写,十几次修改。还不包括我看四本书的功夫。 [2007-1-25 21:14:14]
  【文若书 回复】:在大学时,我几乎能背诵整部《红楼梦》的,厉害吧。 [2007-1-25 21:15:18]
  【快乐的吉他 回复】:我也读遍了中外名著,但老实说,写不出若书这样有高度与深度的文字来! [2007-1-25 21:17:42]
  【快乐的吉他 回复】:记得看了很多红学专著与西游记的评论作品,但从石头这一角度点评主人公,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确实让我受益非浅!建议若书将此文投学术性杂志! [2007-1-25 21:21:08]
  【文若书 回复】:才不投给他们呢,没的糟蹋了我的观点。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呢。 [2007-1-25 21:35:13]
  【快乐的吉他 回复】:那真的可惜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此文有学术上的探讨价值! [2007-1-25 21:48:06]
  【快乐的吉他 回复】:我等着看若书接下来的佳作! [2007-1-25 21:49:03]
  【文若书 回复】:等我写完所有评论再回头整理吧。这是我在大学时就一直想写的,但一直没敢动笔。 [2007-1-25 22:02:29]at:2007年01月25日 晚上9:11

奔月-评论

终于出笼了吗?恭喜恭喜了!我会好好拜读的。
  【文若书 回复】:呵呵,小鸟啊?出笼? [2007-1-25 21:38:44]
  【奔月 回复】:是蒸了许久的馒头出笼了也!嘻嘻...... [2007-1-25 21:44:27]at:2007年01月25日 晚上9:28

chen红叶-评论

认真的看完了,也佩服文书的敏捷思维。至于四大名著自然有着其深刻的内涵,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背影和人物的特写,人与人之间的奴性是永远无法去诠释的。他是一种内在的潜力支撑着人的某种神经。
  【文若书 回复】:我理解你的注释,真的。 [2007-1-25 21:49:16]at:2007年01月25日 晚上9:31

快乐的吉他-评论

像这样的文章要能再多一点,烟雨就真的可赶超榕树下了!
  【文若书 回复】:呵呵,榕树下???一帮小孩在闹着玩的,没意思透了。 [2007-1-25 22:00:48]
  【快乐的吉他 回复】:也不一定的,榕树下的爱情文章很有水平的! [2007-1-25 22:36:42]
  【文若书 回复】:爱单一了,这就把中年人关在门外了。红袖也如此。整天风花雪月,会很腻味的。绝对不可长久。 [2007-1-25 22:59:02]
  【快乐的吉他 回复】:所以我多次建议丫头用心打造杂文栏目,这是我研究榕树下和红袖所发现的一大弱点,可惜一些人沉迷于古诗词这类读者群永远不可能大的栏目打造上,没办法! [2007-1-25 23:04:48]
  【文若书 回复】:嗨,你这就说得有些外行了呢。怎么打造杂文?靠编辑们么?不行的。还要靠杂文写手和读者的共同支持。烟雨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了。近来杂文栏目有些冷,有多方面原因,很快就会升温的。 [2007-1-25 23:25:28]
  【快乐的吉他 回复】:哪里,不是我外行,是你没有真正了解某些人,她们看不上杂文,没用心去吸引杂文写手,殊不知网络上杂文因其趣味性,知识性,幽默性,战斗性等合而为一,最受读者喜欢! [2007-1-25 23:32:31]
  【文若书 回复】:呵呵,不会,你在看今日精华栏目杂文的比例,你就不会这么说了。 [2007-1-25 23:47:29]
  【快乐的吉他 回复】:这点,我的看法和若书有点出入!飞峻那篇我已留言! [2007-1-25 23:52:11]
  【快乐的吉他 回复】:再就是无缘那篇是否是杂文也值得商榷!感觉很多写手对杂文的文体把握不太到位,当然啰,围绕文体争来争去很无味的! [2007-1-25 23:55:50]
  【文若书 回复】:对杂文文体,我的理解和大家都不一样。因为,严格说来,我的文章,真的不知道该归于哪一类中。我觉得是介于散文、杂文、论文三者之间的一种三不象文体。别人对我的文章提出质疑时,我自己解嘲说,这是我独创的一种新文体。 [2007-1-26 0:34:50]
  【快乐的吉他 回复】:你的当然是杂文!但带有较浓的学术探讨味!其实,区分杂文,散文与论文,关键在于一个度的把握,在于议论是为抒情服务,还是抒情为议论服务,这应是区分三种文体的标准!前者应为散文,后者应为杂文,而论文不仅要以议论为主,更要有学术上的一定高度,还得有相对较长的篇幅和系统的观点,同时它还该是严肃的笔调,严肃与否,有无学术上的新意,篇幅长短应是区分杂文与论文的主要标准! [2007-1-26 10:19:31]
  【文若书 回复】:哈,有道理。 [2007-1-26 14:12:16]at:2007年01月25日 晚上9:58

快乐的吉他-评论

若书的杂文看了一些,但认真看过的只有两篇:《紫烟天堂序》和这篇,论题不同,脉络却一致,那就是通过对掩藏在人内心深处的事权贵思想的分析,一方面揭示权贵思想对人的毒化(《紫烟天堂序》);另一方面揭示出权贵思想对人的奴化,某种程度上表达了若书对权贵的藐视,对被毒化与奴化者的惋惜与痛惜,如此达到激人深思的目的。感觉此篇较上篇在思想高度上更深了一层,但在语言文采上略有逊色!浅见!
  【文若书 回复】:这篇是很严肃的评点,没加入过多的自己的东西,也不能随意发挥,否则是对大师们的不敬了。语言上,自然会少了自己的特色。 [2007-1-25 22:12:18]
  【快乐的吉他 回复】:嗯,也对!在大师们面前,我们更应该的是取其精髓,去其外表! [2007-1-25 22:16:44]
  【文若书 回复】:写这些,我是用很恭敬的心情了。再说,在他们面前追求文采,可不是有些班门耍斧头的味道?? [2007-1-25 22:33:04]
  【快乐的吉他 回复】:有点道理! [2007-1-25 22:35:21]at:2007年01月25日 晚上10:09

意趣-评论

好文!给了本人另外一个看红楼的角度,而且分析的那么有理有据,佩服!
  【文若书 回复】:欢迎意趣的加入。评论这四本书的书,多了。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更接近作者思想内核的地方剖析四大名著。当然,正确与否,不得而知,希望喜欢四大名著的人也来一起努力。 [2007-1-25 22:15:12]at:2007年01月25日 晚上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