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元月23日,我在料峭的寒风中来到柘荣,又在次日的煦暖太阳的朗照下,前往柘荣民间艺术馆。我要在这里感受我国传统的间艺术剪纸的悠久历史和它的永恒魅力。
置身于这个民间艺术观内,欣赏着,游动着, 那种舒心惬意便油然而生,如立于清晰的田野,呼吸着泥土的清香。我知道,剪纸,远离皇家内苑,它只钟情民间,只钟情民间或青春俏丽的脸盘或结满老茧的双手。我还知道,柘荣县民间剪纸源自明末清初,有数百年的传承历史,是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一踏上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柘荣,我马上就沉浸在一派文化的氛围里——入住的宾馆里,那餐厅上挂着的可不就是柘荣县剪纸的领军人物,曾经献艺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被授予“中华巧女”称号的袁秀莹的作品吗?
民间剪纸的历史悠久漫长,最早可追溯到《史记》中“剪桐封弟”的故事,至今有2000多年了。 而在柘荣,也有一批批民间剪纸艺术家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无声息地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着、成长着,一代又一代。袁秀莹、徐梅英、王描眉……这一系列质朴的农家妇女的名字显示着剪纸艺术在柘荣农村的扎实基础。她们虽然文化不高,但一把剪犹如一枝生花的妙笔,剪什么像什么,令人叹为观止。300多人民间剪纸艺术人才队伍长期活动在农村,为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作为柘荣县剪纸的领军人物, 80岁的袁秀莹剪法娴熟,技艺精湛,她的代表作《百蝶图》,百种形态,无一雷同,栩栩如生。 她的女儿后来回忆她这幅《百蝶图》的创作过程,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剪子娴熟地握在母亲手里,在亮闪闪的金箔纸上做线条流畅、姿势优美的舞蹈。落英缤纷的纸屑中,我看见一百只蝴蝶绕在母亲周围,纷纷扇动着美丽的翅膀……剪纸的这一刻,母亲容光焕发,宛若蝶神降临。”
在艺术馆里,我们遇见了青年艺人孔春霞,一个秀气文弱,说话细声细语的女子,一个学过音乐、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当代“巧女”。她的剪纸作品《童年》曾获福建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和中国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铜奖,《妈祖女神》获“妈祖文化旅游节”优秀奖。
采访小组的成员们都一致想让孔春霞给我们现场表演一下。她笑着答应了,随手拿起了一种磁性材料飞快地剪了起来,正在一旁跟她学习剪纸的实验小学游老师也拿了一张红纸,低下头认真地剪着。这之前,一把剪刀,一张彩纸,曾在她们手中翻飞出多么精彩的万千天地啊……不过几分钟,孔春霞就剪出了一只肥胖可爱的猪,而游老师则剪成了四个小女孩。同行的蕉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郑承东用照相机捕捉着美丽的图案,闽东日报社的王高勇总编助理和通联部主任张肇山也发出了啧啧赞叹。我也不由自主地想,人们每时每刻都会忘记一些东西,每时每刻都会抛弃一些东西,但有些东西是决不能忘记,决不能抛弃的,因为那就是我们的根啊!
我问孔春霞:“可以把这只猪送给我吗?”
她爽快地答应了,我兴高采烈地把小猪收了起来,准备回去送给属猪的妻子。她一定会为这别致的本命年的礼物而高兴的!而游老师剪的四个手拉手的小女孩,则送给了王高勇总编助理,大家都说,他家闺女收到这,一定会开心得不得了。
当大家就要走出民间艺术馆的时候,热情的馆长让我们在册子上留言。
“诗意的栖居”。
我拿着笔,突然想起了德国智者海德格尔说过的一句话。
于是,我提笔在纸上写下了这几个字:“柘荣,诗意的栖居”。
王小波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所以,在方寸之间,在这个有着“柳城”之雅称的山区县城里,居民们不仅生活在柳色如烟的美丽人居环境里,尽享锦绣春色,而且还努力追寻诗意的世界。而这剪纸,就成了开启生命栖居美好家园的一把门匙,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让内心花园诗意盎然,年年岁岁时时刻刻都可以柳浪闻莺。
在这个物欲膨胀的消费世界,在喧嚣城市,水泥森林,我们不都渴望诗意的栖居吗?
我曾过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已故的译者徐迟曾提醒读者,当你翻开的这部作品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静下来,静下来,否则难以进入那种特定的阅读情境,面对眼前这美丽的剪纸作品,我们同样需要过滤一下尘世的浮躁。
我相信这美丽的柳城,连同柳城的剪纸艺术,会赢得一些人深深的喜爱,在这个嘈杂喧嚣的时代里,许多人为了生计,为了责任,被裹挟进社会的大机器里告诉旋转,但灵魂深处,他们也跟我一样,民间艺术的芬芳仍是无法抗御的诱惑。今天于家中回头再遥想着这个美丽的柳城,便不仅赞叹柘荣人的用心,偏能在这现代生活中,留下这么古朴的艺术,让人留恋忘返呢。
在柘荣县委政府综合楼正面处,有一幅巨大精美的剪纸作品——《风水柳城》。那生动的线条和图案,在昭示着柘荣这个小县大花园的明媚明天。
一把剪,剪出柳城春光一片。我走过柳城,留下了一份宁静,那是灵魂的宁静。
-全文完-
▷ 进入余新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