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老子·孔子·韩非子( 上)樱花渡月

发表于-2007年01月29日 下午4:05评论-4条

血管里流动着爱读书的血,从小喜欢驳杂的文字,算算到目前也看过一些书了。总之,书本可以忘忧,可以愉情,可以养性,好处是大大地有的。

最近我反复阅读老子和道家的一些书籍,想了解一点有关道家的文化。道家是土生土长的文化,不是进口来的。道对中国人的影响,其实是渗透于每一个领域和角落的,我甚至可以说,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人最大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性格里有那种无法说清楚“道”的特征,虽然古代中国一度成为亚洲文化中心,儒学传播到日本、韩国、东亚等很多国 家,可是别的国家学的尽管中规中矩,但是和典型的中国人还是有点区别,就是那“道”的东西似乎比较的弱。

道是本原性的东西,“象帝之先”,似乎还远在上帝之前出现,上帝也得按照道的运化来管理宇宙。我本身是一个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对《圣经》、《古兰经》等经学达到了酷爱程度,同时对中国国学也爱不释手,中国国学关于修身养性的见地,关于对道的领悟,达到了真正的境界,道是不可超越的,虽然:“道可道,非常道”,无法说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是领悟到道的人,无疑就是活生生的"圣人"了。

象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他们的宇宙观首先是由具有人格化特征的上帝或安拉所创造的,是创世纪观,而中国的道则是由一种无私的而又统领万物的道所演化而来的。统领而不为首,唯有道而已。不是人格化,却又无情又有情的的道,无处不在,抓又抓不住,看又看不见,渗透在一切当中,所以说:“一花一世界”,一粒沙子里面可能包含着道的全部灵感或信息。

老子自从首先完整的提出道以后,对整个中国哲学和国民性格为人处世的影响,不亚于一场巨大的文化革命,这场革命虽然并不曾轰轰烈烈,其影响却遍及古今中外,使中国形成了和老外不同,又议论不清楚的许多特征。这样不显山不露水的巨大影响,也许符合道的“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品格吧。

老子以后,道在中国文化各个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老子以后的各派学说,没有一派里不存在道的概念,没有一派不吸收老子的学说,受到老子的启发或影响的。单是老子去世后,春秋战国时代百家思想,都受到老子的启发·孙子兵法里的集中优势兵力,“将不可因怒而兴师”等,和老子的“善战者不怒”一脉相承,现在的人们更喜欢孙子,只是功利的心理更加重而已,老子比孙子还要深远。还有阴阳家的学说,纵横家的谋略,和老子的阴谋一说有师承关系。老子的道,包含着东方智慧里最高的无可逾越的成就。由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去谈论关于老子的身世等大家所熟知的问题,而去讨论一点老子开启的东方学问的道路。

很多人只知道孔子创立的儒家成为中国国学的正统,但是如果你进一步领会的话,会发觉孔子仍然不过是对道和德作了专门的发挥而已,只是结合人事,对老子的道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而已。

一、老子和庄子

道的思想很类似于一种客观唯心主义,道家对此多有阐释。道家以老庄并称,庄子对道家的局部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两人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相一致,因而二人的学说可以互释、互明。但老子的道德体系和庄子的不能等同,不能用用老子的思想代表庄子的思想,也不能单方面的以庄注老,掩盖了老庄的重要差异,忽视了庄子对道家学说的局部进一步发展。

老子与庄子在认识道和德道论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社会观、政治观和理论体系上又有极大的不同。单纯地以《庄子》为《老子》的注疏,不仅掩盖了庄子,而且实际上也不能正确估价老子在道家传统中的地位。老子与庄子二者既不能互明,就只有各生疑惑了。

道家如果没有庄子,那么中国文化将缺少了一种生动的本于智慧而不是民主的自由主义,道家也将成为另一个样子,因为对老子的不同理解导致的不同学派,如同盲人摸象,各得一偏,而把老子的无用之用、无为之为、无知之知理解的同头的惟有庄子。我觉得庄子有点类似于鲁迅,对自由酷爱,对黑暗憎恨,但和现代的民主主义又不相同。老子论道,是直观论,而庄子的是相对论,道家思想到庄子而圆通。老子文字极度简约,藏金量大,有种“黯然深长的意味”。庄子的则恣肆汪洋,奇诡诙谐,想象力丰富,看似乱开玩笑,实则有苦涩的微笑含于其后。中国文学要是少了庄子,那么要无趣得多,因为本来笑的文学在中国就不多见,在极度困难的环境里发几声清澈的笑的文字更是少见。

老子哲学的认识论是直觉的认识论,是由认识的对象到认识的对象,由认识的主体到认识的主体,是因其最大内涵的概念的全部,而得到其全称概念自身,而不是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两人论道也有所不同。

道家一派是十分注意逻辑推理的,但是老子和庄子在追求绝对概念之中,从逻辑的相对有条件之处最终又否定了逻辑(形式逻辑)。不是以逻辑推理作为道论的认识基础,而是以直觉的认识方法作为道论的认识基础。逻辑在老子中只是作为形而上学道论的一个比较,在庄子中更是用为对儒、墨的舍弃和批判。形式逻辑是老庄学说的一个侧面,所以严格地说,它并不真正是老庄学说的组成部分。

直观的认识方法没有逻辑推理的中间环节,但是有认识主体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老子所说的"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老子·一章》)中的"妙"和"徼","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二十一章》)中的"恍"和"惚",都具有直观的痕迹和特点。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二章》),就是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直观感觉。

在直观认识论方面,庄子和老子是相互一致的。《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藏天下于天下"与老子的"以天下观天下",意义是相同的。庄子所说的"日夜相代于前"与老子的"骤雨"、"飘风"意义是相同的。《秋水》篇中的"知之濠上"与"不窥牖见天道"意义是

相同的。

《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大勇不忮。"大"是至大,"无"是无对,也就是绝对。字之曰"道",名之曰"大"。这个至大就是"道",无对也是"道"。至大的象,涵括了所有的形,所有的象,无所不形,无所不象。有形同于无形,有象同于无象,至大而无对,孤立而自存,故曰"大象无形"。大象无形中的"象"和"形"代换作"有"和"无",就成为"大有即无"。有即无,无即有,有无合在一起,就是"道"。

故《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老子》中最为精奥神秘的一句,其解即在"有""无"的异名同实和"道"的介于可名可道与非常名非常道之间上。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齐物论》)又说:"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知北游》)强调道在逻辑概念上的统一和绝对,与老子是十分一致的。老子和庄子由此完成了道家道论在逻辑思辨上的探求和论证。

老子和庄子在道论的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的,但是在结论上,在社会观和政治归结方面,老庄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庄子认为生死齐一,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实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其意常超出生死有无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故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因而有与世同波、安时处顺一说,老子认为天道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道德经》上下两篇,一曰道,一曰德,德者得也,两篇中一半篇幅是在讨论"得"。"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用心乃在不去。庄子在社会观方面,只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所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恢恢乎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其精义为艺术论。老子在社会观方面是一种独特的治世哲学,所谓"反者道之动","负阴而抱阳,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章、二十八章、四十三章。),其精义合于兵法。《庄子·知北游》:"光耀曰:"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以至此哉!""对于绝对知识的追求如同飞蛾扑火,有一去不复返之势,在抽象思辨的本体论方面长足进取,一贯到底。而老子在本质上则是致用的。老子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行文常以圣人称,如侯王之说策。致用治世和消极处世,这是老子和庄子的最大差别,也是老子所以能先于儒墨诸家而与秦及汉初的政治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原因。

早期道家学说在社会政治实践上共有三条出路。其一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战国汉初又称为"君人南面之术"、"黄老道德之术"。汉初,儒学也称为"儒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与儒学同被视为一种政治策略,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治概念。其二是庄子的齐生死和归根,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被动的,生如得死如丧,因此要安时处顺。这基本上是指人的生命价值而言,是一种人生观,而不涉及社会政治因素。其三是庄子的随波逐流,要求人要因俗、因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一种消极处世的社会观。此外,在秦汉以后又有道教和方士,在人生和社会实践上主张养生、长生,有符录、内外丹等方法流派,但都已不是早期道家的本意。

在道教和方士的人生社会实践中,又以养生和长生最为原始。司马谈《六家要指》也说道家"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弊,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后世因而有道家惜命一说。但庄子已明说:"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形养之人,""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老子也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认为抽象道论中的道超出形体的生死之上,抽象道论上的意义大于生物和生理上的意义。《南齐书·高逸传》载《正二教论》说:"佛明其宗,老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今道教谓长生不死,名补天正,大乖老之本义。"钱钟书《谈艺录》说:"然释氏末流亦言天堂地狱,修福而不修慧,较道家末流之言不死飞升,养生而不达生,宜如同浴者不得相讥裸裎。"罗大经《鹤林玉露》引老子大患有身、庄子姬艾之泣、髑髅之对,以证道释一致不悖说:"而方士炼丹形解,适与老庄背道而驰。"

道家有"相反相成"和"大象无形"两种高低不同的层次。相反相成是两个相反相成的概念互相对立,比如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大象无形是绝对的独立自存的概念,具有最大范围的内涵和外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相称的概念与之对应,没有任何概念与之相参照,以致于这个概念本身也无名无形,马谈、司马迁都是一面说老子的道论最难理解,一面又评价老子的政治主张最为简易可行。司马谈

《六家要指》说:道家"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著书称微妙难识"。又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原因即在于此。

庄子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所可用乃为予大用",庄子的人生追求是要求与"大象无形"的绝对概念相一致。老子多言阴阳,庄子多言有无。阴阳是相互对应的一对概念,二者互为消长。有和无不仅是相互对应,而且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二者异名同实,各自代表着抽象思辨中的不同环节。阴阳是宇宙构成的概念,有无是哲学本体论的概念。老子注重阴阳对立概念的倚伏变化,其结果自然

是要倾向为一种人道实践的策略方术。而庄子执着于本体论上的一贯追求,其结果也只有以牺性人的独立人格和人生实践为代价。《庄子·天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人之于道,如同器物之于大冶造化,须怀着十分的恭敬,谨慎郑重,决不可以任意

道家在中国政治实际谋略运用当中,其实比任何一种学说都更实用,道的无可无不可,灵活而只可意会的特点,消极而又老到狡猾的特点,居柔善弱不露锋芒的特点等,都最适合中国国人搞政治或作为一种最理想的处世策略,道家在这方面的立场和方式方法不是理想化的,却实用得近乎冷酷,而道的境界和魅力又优雅的近乎迷醉。

老、庄虽同为道家大师巨匠,但如从人道和政治实践的角度予以划分衡量,二人却要属于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想体系。老子与早期儒家以及其他先秦诸子趋向一致,而庄子则独立于诸子百家之外。

本文已被编辑[傲雪迎风]于2007-1-29 17:25:36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樱花渡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傲雪迎风点评:

一个“道”字,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文章引经据典,可以看出这是作者饱读史书的心血之作,期待下文

文章评论共[4]个
傲雪迎风-评论

中国的仁义道德太多了,我耐着性子看完了全文,嘿嘿
  【樱花渡月 回复】:不是仁义道德的错,原始意义上的仁义道德不是这样子的 [2007-1-29 22:03:42]at:2007年01月29日 下午5:31

帘外落花-评论

反正我看不懂,不过,所有的官场和权力都是说一套做一套
  【樱花渡月 回复】:这里讲的是关于学术吧,不涉及政治。道有非政治化和生活化的一面,庄子在政治大国里坚持边缘化立场,只能无奈。 [2007-1-29 22:02:59]
  【帘外落花 回复】:我不懂,先生郁闷吧 [2007-1-29 22:16:12]
  【樱花渡月 回复】:女子对这类东西不懂很正常,不懂也好,懂了也没意思,呵呵。新年好。 [2007-1-31 10:57:43]at:2007年01月29日 晚上7:34

文若书-评论

正在重读韩非子、老子的书。等我好好看几遍你的文章再说话。
  【樱花渡月 回复】:重点主要在老子和孔子,还有韩非子 [2007-1-29 22:01:49]at:2007年01月29日 晚上8:28

¨彧-评论

看不懂~~  嘿嘿~~ 但是我喜欢
  【樱花渡月 回复】:看不懂没关系,只要你喜欢我也就喜欢。呵呵,问好,新年快乐。 [2007-1-31 10:55:25]at:2007年01月30日 早上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