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英雄无主文若书

发表于-2007年01月29日 下午6:14评论-74条

-----四大古典名著读评之二

《西游记》和《红楼梦》是写人的奴化过程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则是奴化的英雄寻找崇拜和效忠主子的过程。

既然是奴才,就得有主子。没主子的奴才,就不是真奴才。在过去,因为敬畏崇拜和恭顺容忍是被推崇的奴性美德,草民百姓就在心里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的崇拜的偶像,现实里有皇帝等权贵大人,虚幻里有菩萨等鬼神。无论现实的,还是虚幻的,人们都习惯于磕头跪拜,都习惯在心里崇拜敬畏。失去崇拜偶像的奴性的人,就会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的。这种奴性心理,在《三国演义》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水浒传》则次之。

寻主和寻奴,其实是一个相互取舍的过程。但总体来说,主一般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刘备,是一个落魄的权贵,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所以,对效忠奴才的需要最为迫切。对诸葛亮茅庐的三顾,是权贵寻奴的经典。诸葛亮的寻主,也是奴才寻主最高境界的典范。

四大名著在很大程度上,对主子和奴才的品质和才能都进行了充分的阐释。阐释得最明确的,当推《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但作者经过努力后,对主子的阐释还是不很成功,倒是对奴才的品德和才能描画得极为全面透彻。

综合《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里的阐释,一个好奴才的标准,除了盲目的崇拜和效忠等普遍的奴性品质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才能:

一, 必须有为主子所需要的办事才能。好奴才必须能为主子排忧解难,为主子创造一个享乐的环境。如,诸葛亮、凤姐、孙猴子等。

二, 必须有让主子高兴的讨好才能。为主子所喜欢的奴才,必须能让主子尽情痛快地享乐。凤姐、刘姥姥、高俅等最为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的乱世,《红楼梦》描写的是太平盛世。所以主子对奴才的要求就有些不同。乱世比较偏重奴才的办事才能,太平盛世则偏重奴才的迎合讨好才能。但无论怎么偏重,好奴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才能,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有时,想做奴才难,想做一个好奴才更难。四大名著里,这种奴性的悲哀是很浓郁的。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描写的人物,都是有本领的英雄。英雄无主,英雄寻主的过程,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从表面看,《三国演义》是英雄史诗;但从本质看,则是奴性的悲歌。

说到无主,我就必然要想起吕布来。在《三国演义》那么多的英雄里,吕布可说是独一无二的了。他武艺的高强,是无人能敌的。连关羽、张飞、刘备这等让人闻之丧胆的人物,加在一起都斗他不下,其武艺之高,不说自明了。难怪,在提到三国英雄时,人们要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看来,三国英雄里,论武艺,吕布排名第一,是绝无争议的了。

就是这样一个武功盖世的英雄,作者偏偏将他的命运安排得最为不堪。他纵横乱世时,为人所不齿,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最后被人所擒,缢死白门楼。人们读吕布的故事,叹息的同时,心里又存了许多的不屑。之所以不屑,我想主要原因是他不是一个忠诚的好奴才。作者在表面上,谴责了吕布的不忠不义,说他是见利忘义,深层里,也是叹息他在一个奴性深重的国度里,却不能做一个好奴才的悲哀。

确实,吕布的悲哀,只是一个人想做奴才而不得,做一个好奴才更不可得的悲哀。在李肃说服他投靠董卓时,吕布明白地说,他在丁原手下卖命,并拜丁原为义父,是因为“恨不逢其主耳”。他的这一叹息,将英雄无主的悲哀表达得淋漓尽致。反了丁原后,他又投靠董卓,拜董卓为义父。可董卓也不是一个值得效忠的主子,这不得不让吕布这天下头字号的英雄心里惆怅莫名。最后,他反掉董卓,也是必然的了。

吕布身上有奴性,但他是一个有高强本领的人,所以,他在渴望做一个奴才的同时,又不屑于做一个真正的奴才。心里有着这一个深刻的矛盾,就注定了他不能做一个让天下人称道赞扬的好奴才。他心里想做奴才却又不屑奴才地位的矛盾,使他的行为显得有些荒唐可笑。他每投靠一个主子时,就必拜主子为义父。在他看来,儿子的地位,比一个奴才的地位要高的。所以,他就很热衷于给人家做儿子,以便在心理上能和主子平起平坐。我不知道,当时曹操若收留了他之后,他是不是还要做曹操的儿子。按他的性格,他肯定会的。至于曹操是否愿意做他的义父,那就不得而知了。

吕布做不了奴才,最后只好自己做主子。可他没有想到这一点,在一个奴性的世界里,做不了好奴才的人,是做不好主子的道理。你若想做一个好主子,首先就得做一个好奴才。原因很简单,首先,做主子的如果自身没奴性,就没法了解并驾驭好手下的奴才;其次,一个目无主子的人,在奴性社会里,是无立身之地的。奴性世界,决不允许吕布这样一个不忠于主子、不崇拜主子的人生存下去。

此外,主子也应该是奴才的奴才。很多时候,主子也应该是奴才手中的玩偶。因为,从本质讲,主子本身也是奴才。在中国,主子和奴才互为奴才,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奴才与奴才间的高度和谐。太强的主子和太强的奴才,都会打破这一和谐,结局就有些不妙了。

英雄无主,便走上了穷途末路,就象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这样,吕布注定难逃一死的命运了。

当然,吕布性格里有很多因素也导致了他的覆灭。但关键的仍然是他高强的武艺成了他不甘做奴才的障碍。他拒绝奴化时,奴性就难以控制他的灵魂,人性的东西就在他身上发挥着作用,并导致他一步步走向毁灭。

吕布比较相信自然的强者,这点和孙猴子的早期观念是相同的。相信自然强者的人,在骨子里不怎么崇拜权贵。有奴性慧根的人,更加相信强者,但他们眼里的强者,不是自然的强者,而是社会的强者,那就是权贵们。吕布的时代虽然过去两千多年了,人们的观念并没有多大的改观。人们仍然是相信社会强者的,因为奴性的崇拜,让人们只能听到强者的声音。在奴性的耳朵里,社会强者的声音,也就是真理的声音,是毋庸置疑的。但,吕布和孙猴子都是自然中绝顶的强者,对社会强者的感应就比较迟钝。等他们能够感应时,一个被缢死白门楼,一个被压五指山。

虽然,吕布有很多为人所不齿的缺点,但在他身上常常会出现那些奴性十足者所缺少的人性的闪光。这些人性的闪光,是那些被所有人称道的英雄所没有的。

在三国那么多的英雄里,我们只能在吕布身上看到一些常人的情感。首先,吕布是一个为生活而着想的人。他爱的是钱财,而不象其他英雄那样,想的只是霸占国家和百姓,并以此来钓名沽誉。吕布爱钱财,又源于他对家人的爱,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想霸占国家和百姓的人,则大多为了满足个人的野心和虚幻的征服欲望。

吕布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怜是非常感人的。那完全是出于一个自然人的自然性了。他杀董卓,不是为了什么大义,只是为了救他心爱的女子貂婵。他对女儿的爱,更是令人感动。在被曹操大军围困时,他舍不得离开家人,困守孤城,直至被擒遇难。想他一身的盖世武艺,如果想独自脱身,我想是没有人能够留得住他的,但为了不抛弃家人,他选择了和家人在一起。

吕布的做法,和被人称道的刘备完全相反。刘备每次在危难时,总是抛开家人不顾,独自逃生,以至于他的家人几次陷落敌手。也许,人们会说,刘备是顾虑他的兄弟和百姓,才那么做的,是顾大义而不顾小节。果真如此么?我看未必。在蔡氏准备害他时,刘备连他最心爱的赵子龙都不顾了,一个人悄悄地打马飞逃,以至演绎一个马跃澶溪的壮举。虽然他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可当他自己生命受到危险时,手足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与刘备相比,我觉得吕布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更让人觉得亲切。他的儿女情长,完全是一个自然人应有的天性。已经完全被奴化了的人,很多时候,只有奴性的利益权衡,而无人性的闪光。

所以,吕布让我想到项羽。他们两人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为,在某些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自然的强者,都是真情英雄。只是,在奴性的眼光里,自然的人性是让人不屑的,于是就有了英雄末路的悲哀。

三国英雄,武艺上吕布为首。智慧谋略上,则是诸葛亮为冠了。诸葛亮也是乱世英雄。诸葛亮开始也是一个无主的英雄,只好在卧龙岗上寂寞地做着村夫,并自比管仲和乐毅。

诸葛亮说不求闻达于诸侯,其真实的意图却是更想闻达于诸侯的。只是他自觉才华盖世,不愿意随便投身一个主子的。对于他来说,主子必须具备他所需要的条件。第一,主子应该有煊赫的身世地位,在社会上有名正言顺的影响力。第二,应该是落魄的权贵,正亟需有人来辅佐他恢复失去的权力和地位。第三,这主子除了一些好名声外,没什么能耐,易于控制。如果没有这三点,诸葛亮是不会投靠他的。

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不想被主子来选择他,而是他要来选择主子。因为他具备了选择主子的条件。首先,乱世决定了英雄有了用武的机会,这是时世为他准备的条件;其次,他具有盖世才华,有着择主的资本。于是,他就能悠闲地呆在卧龙岗上,冷眼观望寻找。如果天下处于太平盛世,他就不敢这么悠闲等待,他会自己跳出来寻找主子,以便出卖自己。

诸葛亮冷眼旁观了一段时间后,就认定只有刘备比较符合他的求主要求。他虽然隐居在乡野,但他的求主广告早就在暗中进行着。为了广告的需要,他一方面自比管仲乐毅,另一方面给自己注册了一个很响亮的商标:卧龙。同时,他还建立了自己的宣传渠道,那就是水镜先生、徐庶等人。先是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正处惶惑落魄中,听此言,不免心动神往。后来,徐庶再加渲染,诸葛亮在刘备眼里就如天下至宝一般了。

诸葛孔明心里其实也时刻渴望着去事权贵的。只是他也不愿意一开始就摧眉折腰地求着去事权贵,而是先要摆足架子才行。

刘备是落魄的帝王之后,是一个破落的大权贵。他深知孔明心里的那套把戏,就主动地摧眉折腰去求孔明出来事自己这样一个破落的权贵。他做得十分成功,仅仅用三次的摧眉折腰,就换回了孔明一辈子的摧眉折腰。

刘备三次摧眉折腰,让孔明面子十足。于是,在刘备第三次去茅庐时,孔明就在茅庐里,迫不及待地将他早就想好的事刘备这样一个破落权贵的法子,竹筒倒豆子一样地倒给刘备。以至后世就有了流传不绝的隆中对了。若是孔明真心不想事权贵,他哪里会有那么现成的色香味俱全的隆中对拿出来,请刘备这破落权贵品尝呢。

三顾茅庐,这是人们渴望事权贵的最高境界,所以,人们对这样可笑的事也会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人们之所以那么赞扬刘备的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真正的目的是想诱导所有的主子们能象刘备那样对待奴才。人们忽略了一点,世上主子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的例子还是很多的,但都发生在乱世的时候,并且主子还是落魄的时候。刘备当时若不是走投无路,他才不会三顾茅庐,恐怕是一顾都不愿意了。你不见,在他后来稍稍发迹了一些时,当年他曾那么渴慕的“凤雏”来投效时,他是什么态度么。

诸葛亮的寻主,表面上做得很勉强,很委屈,其实他自己也知道是自欺欺人罢了。刘备对他的三顾茅庐,他也知道是在做戏而已。只因为诸葛亮是读书人,而且绝顶聪明,他只要能在天下人面前掩盖一下他做奴才的心理,也就够了。

诸葛亮很体面地找到主子了。于是,诸葛亮有了归属感,刘备也有了依托感,天下人也从此有了体面做奴才的自豪和向往。

《红楼梦》和《西游记》写的是太平时期,主子与奴才的身份都已经确定并稳固了,注重的是奴才应该崇拜巴结和讨好主子的问题。

《三国演义》是分裂混战时期,最高主子-----皇帝失势,天下英雄几乎没了主子,纷纷寻找效忠的主子。英雄们关注的是该认谁做主子的问题。

《水浒传》写的则是国家将乱没乱的时期,此时,皇帝被一些大奴才所控制,天下英雄想做奴才,却又投靠无门。结果,在大奴才们的欺压逼迫下,许多英雄成了无主英雄,纷纷走到了穷途末路。最终逼上梁山,落草为寇。

作者在《水浒传》里,也涉及到《红楼梦》里一直在反映的一个问题:虽然,主子对奴才的第一要求是忠诚,但在太平享乐时期,主子却往往忽略奴才的忠诚,更看重奴才是否会讨自己欢心。当一个好奴才,要让主子相信并喜欢你,光有忠诚和本事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会讨主子的欢心。这就涉及到一个很让人痛苦的问题了,奴才究竟是不是人?

人,应该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是非曲直标准。但若是想做奴才,特别是做主子喜欢的奴才,就的放下自己的尊严,抛弃自己的喜怒哀乐,抛弃自己的是非曲直标准,完全以主子的尊严为尊严,心里只有主子的喜怒哀乐和是非曲直标准。好奴才,就要时刻对主子心里的好恶做出准确的揣测和判断,并想出相应的办法迎合主子。这就要求奴才在主子面前时,必须做到忘我的境界,至于在主子背后,即使背叛主子也没有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奴才应该不是人的,推而广之,有奴性和奴骨的人,也不是真正的人。

《水浒传》里的那些英雄,都有着做个好奴才的忠心和才能,可惜没有做个好奴才的媚骨,几乎都不怎么会讨好主子,结果为主子们所嫌弃,变成了无主的英雄。英雄无主,其遭遇是很艰难,甚至很悲惨的。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想做奴才却做不成的尴尬。《红楼梦》和《西游记》里的结论是,在一个普遍为奴的世界里,你要么做顺服的奴才,要么就无处安身。那些英雄做不了奴才,又不能象贾宝玉那样逃离人世,就只好啸聚山林,成为落草的强盗了。

粱山一百单八将,聚集在山上,表面上虽然十分的痛快尽兴,但在内心深处还是感到了无主的惶惑和失落。于是,他们就集体踏上了寻主的道路。

粱山好汉认定的主子是皇上,他们觉得横在他们寻找主子路上的障碍是高俅等一帮奸臣。是这些奸臣逼迫他们失去效命和效忠的主子,剥夺了他们做奴才的资格和权利。他们虽然身在绿林,心里仍然向往着做奴才。在他们看来,皇上和奸臣不是一体的,所以,他们就只反贪官,不反皇上,要替天行道,在绿林也要做皇上的忠诚奴才。

真正妨碍他们做一个好奴才,直至剥夺他们做奴才资格的,其实不是那些奸臣,而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因为奴才是不应该有自己的善恶和是非标准的,如果他们能放弃心里的正义感,换上对主子们的崇拜和巴结,不管主子们的好坏对错,那他们就可以成为主子欢喜的好奴才了。他们能够知道高俅等是贪官和奸臣,怎么能做奴才呢?哪有奴才敢于判断主子品德和行为好坏的奴才呢?

此外,粱山好汉另一个注定做不了好奴才的致命缺陷是,他们都是有抱负和本领的人,并真的相信只要靠本领为主子忠心效力就可以取得主子的信任,博得个功名富贵。这一想法,使他们有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有自己的人格尊严的人,是不能做奴才的。要想做奴才,首先就要在主子面前放弃自己的尊严。奴才的尊严,在于主子的喜好和恩宠。能让主子高兴,并得到主子赏赐,就是奴才最大的尊严。这一点,在《红楼梦》里阐述得最透彻了。

粱山那么多好汉,都有着过人的本领,也有正义感,但他们既然生活在一个奴性的环境里,仍然摆脱不了奴性的影响。林冲本来就是逆来顺受的人,想做一个好奴才却不能够,最后才逼上梁山的。李逵虽是只知打打杀杀的粗人,但骨子里仍然要投靠一个主子。他在认宋江为主后,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灵魂。他虽然瞧不起朝廷,但主子宋江说要投靠朝廷,他也就毫不犹豫地跟着投靠朝廷。最后,他甚至陪着主子去死。从某种意义来说,李逵是最忠实的奴才了。

粱山好汉在宋江的领导下,展开了反奸臣的斗争。他们的斗争,引起皇上的重视,便决定招安他们,使他们集体再次获得了做奴才的资格和地位。宋江等一旦做了奴才后,就开始以主子的意愿为意愿,帮助主子镇压那些不服管教的人。他们奉命去镇压和他们当年一样占山为王的方腊等。他们的卖命效力最终博得主子----皇上的恩宠,并一一给他们封赏,使他们都成为名正言顺的奴才。

可是,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做不了真正的好奴才的。最后,他们还是要被主子所遗忘,并集体丢了性命。于是,他们就完成了英雄寻主的悲剧。

曹雪芹等四人对奴性的社会和人都做了不同的阐述。曹雪芹认为,奴性是每个人在一个奴性社会里必备的生存品德;罗贯中认为,一个人身上既有了奴性后,就不可能成为主子,哪怕你当了皇帝,你仍然逃脱不了奴才的命运;吴承恩认为,奴性的社会不允许人有藐视权贵的思想;施耐庵则认为,奴性的人,离不开一个主子。

无论他们的观点怎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奴性已经深入人的灵魂后,所有的人都变得卑微起来,因为奴性决定了奴才命运的悲哀性。

很多时候,明明是奴才养活着主子,但奴才们总认为是主子在养活自己。甚至奴才在为主子流血卖命时,还认为是在报答主子的恩遇。而主子也这么认为。在主子的眼里,奴才只是他们养的牛马一样,就得为自己所驱使。

在奴性心理的作用下,几乎没人能公正平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人与人之间不是平等和谐的,而是养和被养的关系。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是独立的。

奴性,排斥自由独立,排斥正义与和谐。而最时髦的民主碰上人的奴性,就象碰到猎狗的兔子,只会惊慌地撒开四条兔腿,狠命地逃之夭夭。

本文已被编辑[文若书]于2007-1-29 18:22:34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文若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傲雪迎风点评:

文章围绕吕布、孔明、梁山英雄好汉的英雄寻主的过程为切入点,对英雄、主子、奴才、奴性从特征、条件等上进行了定义,并对奴才以及好奴才的标准进行了界定,重点从心理上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思考。
文章从奴才和奴性的角度将四大名著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进行了对比,并作了栩栩如生的深入描写和深刻的分析,观点新颖,分析思考详尽,思想深刻,力度强,给人读四大名著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考。
经过了一系列的有力分析和论辩后,文章在结尾处对四大名著的作者对奴才的思想进行了结论性的总结。并指出了自己关于奴性和奴才的新的思想

傲雪迎风点评:

建议精华

文章评论共[74]个
傲雪迎风-评论

等下班回去后慢慢欣赏啊
  【文若书 回复】:欣赏不敢当,共同探讨吧。 [2007-1-29 22:05:31]at:2007年01月29日 下午6:17

落歌-评论

吼吼。。。。。回头再欣赏!
  【文若书 回复】:呵呵,欢迎。 [2007-1-29 22:05:02]at:2007年01月29日 晚上8:39

圆月弯弓-评论

知识宏富,见解新颖。耳目一新呢~~~~~~~~~~~~
  【文若书 回复】:呵呵,朋友来了啊。过奖了,只是把读这四部书的整体感觉写出来而已,没啥了不起的。这四部书,大家都熟悉,朋友也可以写写,大家讨论啊。以前的权威评论,都很没劲的,希望我们能直视作者文章的核心。 [2007-1-29 21:10:07]
  【圆月弯弓 回复】:大学时候,有个南京大学的博导,将四大名著联成一个整体,很不错呢,想想也大有道理的。文无第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感受,而又不致落俗套。 [2007-1-29 21:13:34]
  【文若书 回复】:是啊。只是,一些以此为职业的学者,因顾忌一些东西,总是绕道研究,放过了作者的思想核心,大是可惜呢。 [2007-1-29 21:22:20]at:2007年01月29日 晚上9:06

“逝者如斯”-评论

总之:不谬。
但对孔明投靠主子的分析欠妥!
孔明投靠的主人,依照孔明的聪明,绝对不会要求主子是“没什么能耐,易于控制。”的。
而是要求主子有一定的能力,有主见,有雄心的人。这样,孔明的才能相得益彰。
设若这样,孔明投靠刘障(没那个字),不是更好?
再说,吕布的篇幅过长,对吕布的论述也欠妥。
吕布是想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主人的,只是谋略欠缺。他一直是要当主子的。实际上,他也很多时间是当主子的。只是不称职而已。
  【“逝者如斯” 回复】:相比而言,刘彰,不是更易于控制?
实力不是比刘备更强大?
孔明怎么没有投奔他呢?
这就说明,孔明是择明主的嘛! [2007-1-29 21:21:14]
  【文若书 回复】:孔明寻主,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他为什么不去投靠曹操?因为曹操一是已经得势,身边有很多人,一是曹操自己也是智谋之士,一是曹操与帝王不沾边;更主要的是,孔明没法左右曹操。他只得选刘备了。 [2007-1-29 21:25:55]
  【文若书 回复】:吕布,是个很矛盾的人。因为他的本领太强了,是他不容易轻易崇拜屈服一个人的,所以,他当不好奴才。自己当主子,更不好了。吕布,身上有人性,少了一些奴性。 [2007-1-29 21:28:19]
  【文若书 回复】:刘备,作者一直说他是英雄,可他除了是帝王之后,会用眼泪笼络人以外,作者并没有写出他英雄在哪里。单独打仗,大败;单独决策,毫无办法。----这只能是作者故意这么写的,让大家看看,社会所敬重,所崇拜的人,是个什么货色??? [2007-1-29 21:31:13]
  【“逝者如斯” 回复】:非也!
曹操当时已经谋士众多,且才华出众,就是前半部三国里不见经传的主簿--司马懿,后来都收拾了孔明。也不在乎一个孔明。人家曹操没把孔明当回事!孔明想投靠也没机会!
刘备是穷途末路,死马当活马医,把孔明当回事儿。孔明的才能也才有机会“卖与帝王家”。
孔明投靠刘备,还是看重了他的谦虚、他的才略,更是他的知人善任。
孔明和刘备是最佳的领导班子,只有他们互相信任、互相赏识,才支撑出三足中的一足。刘备如果似袁绍刚愎自用,会是怎样?

[2007-1-29 22:04:49]
  【文若书 回复】:请看清楚作者写刘备前后的态度:由三顾茅庐,到将孔明的表丢在地上。由对庞统的神往,到赶庞统走,由佩服孔明的军事才能,到他不屑地说我也颇知兵法,等等。能说明什么呢??作者这么写,绝对大有深意的。不信,你再仔细看一遍三国,就知道了。 [2007-1-29 22:19:46]at:2007年01月29日 晚上9:19

奔月-评论

你的文章我总是第一次看不懂,得再次来看才能明白。下回再说吧。走了。
  【文若书 回复】:晕乎乎 [2007-1-29 22:10:42]at:2007年01月29日 晚上9:46

紫色菊-评论

此篇关于吕布的描写最贴近人物性格:)))
诸葛亮偶则不认为他有奴性,而且他也是真名士~~~~~~~~~
三顾茅庐我个人认为他是真的不愿出山。。。。。。因为他大智慧,早已看透江山背后的事情~~
  【文若书 回复】:刘备假装不愿意称王称帝,孔明急得在家装病。等刘备假装没办法时,孔明从病床上一跃而起,带头爬在地上跪拜。呵呵,他以前可是不用跪拜的呢。这不是奴性,那是什么呢?他是真名士,我赞同呢。 [2007-1-29 22:09:46]
  【紫色菊 回复】:你!!!!!!!!!!!!!!!!!!!!!!!!
[2007-1-29 22:30:33]
  【快乐小脚丫 回复】:哈哈,气得紫色菊用了这么多感叹号,真是的.其实这样的解释倒也热闹,说来,儒林外史里的老杜一帮子也都是假名士了------没必要为此一个奴性斤斤计较,人人都有奴性的心理,包括现在的人.诸葛亮的名士和他的奴性是两回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2007-1-29 23:00:23]
  【文若书 回复】:呵呵,这些若解释不通,就只能说,孔明者,奴才也!!! [2007-1-29 23:03:04]
  【紫色菊 回复】:啊啊不是滴。我是提醒他在QQ上的消息~~~~~~~~~~发不出去。不是气他文章哩。。快乐小脚不要误会哩~~~~~~~ [2007-1-29 23:04:03]
  【快乐小脚丫 回复】:知道,玩笑拉,喜欢这样打文字仗,长见识,问好两位:) [2007-1-29 23:06:32]
  【文若书 回复】:只有这样争论,才有意义,才能促使大家思考呢。 [2007-1-30 0:20:34]at:2007年01月29日 晚上9:47

心海岸边-评论

看了,晕乎乎,再看,还是晕乎乎。。。
  【文若书 回复】:读过原著没有?若没有,更晕乎乎呢。 [2007-1-29 22:06:46]
  【心海岸边 回复】:读过.只是现在还是晕乎乎.. [2007-1-29 22:08:02]
  【文若书 回复】:呵呵,我也晕乎乎 [2007-1-29 22:14:06]
  【心海岸边 回复】:现在还没清醒.再多看两次就好了. [2007-1-29 22:17:19]
  【文若书 回复】:别再看了啊。 [2007-1-30 2:44:59]at:2007年01月29日 晚上10:05

帘外落花-评论

终于认真的再次看完,好!
  【文若书 回复】:呵呵,我也知道好呢。还要你巴巴说一下。到不说说对那些人的看法我听听。 [2007-1-29 23:04:40]at:2007年01月29日 晚上10:12

快乐小脚丫-评论

受益匪浅,学习。不过,我认为"四大名著在很大程度上,对主子和奴才的品质和才能都进行了充分的阐释。阐释得最明确的,当推《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但作者经过努力后,对主子的阐释还是不很成功,倒是对奴才的品德和才能描画得极为全面透彻。"有些不妥,不是作者阐释主子不成功,而是作者在刻意阐述塑造英雄人物,但当时作者受传统思想影响,眼光没有那么深远,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说他都不知道该如何收尾,只好回到现实。小说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的,那么从小说和时代背景来说,应该是阐释准确\到位。呵呵,胡乱一说,问好:)
  【文若书 回复】:一四位作者杰出的才华,是不可能犯那些低级错误的,只有一个解释,他们都在极力掩盖他们要表达的真实思想。因为,在那时,若是轻易让人看出他们书中的真实意图了,就会被满门杀头的。所以,他们不得不故意地写得不通,不合理。
  仔细看四部书,不通和不合理的地方是一模一样的。一个作者犯这错误,可以理解,不可能四人同时犯一样的错误了。 [2007-1-29 22:30:24]
  【快乐小脚丫 回复】:呵呵,是的,这也是几位作者高明的地方.<水浒传>的作者施乃庵好象经过考证证实就是罗贯中,当时看了现场电视转播,已经得到专家学者的证实.施乃庵反过来就是俺乃是------罗贯中,呵呵,这样说来,四大名著老罗一人造了两篇了.
刚才还向寂寞的阴天打听先生是哪里人呢,文章见地非凡,再次学习了:) [2007-1-29 22:40:17]
  【文若书 回复】:过奖了。写这个系列,我就是要推翻传统的一些观点。那些观点,是为奴性粉饰的。 [2007-1-29 23:08:17]
  【快乐小脚丫 回复】:呵呵,文学向来是为了一些人服务而取悦大众奴化大众的,就像现在作家协会里出不来好作品一样,都是御用,都是歌功颂德和不痛不痒的,能好的了吗?跑题了------支持一下,继续期待佳作. [2007-1-29 23:13:58]
  【文若书 回复】:谢谢。 [2007-1-30 0:12:11]at:2007年01月29日 晚上10:15

巴山老牛-评论

对文书先生的论说佩服之至!也许是你找准了中国走民主进程艰难之至的症结所在!不知中国要多少年才能做到人的真正平等!
  【巴山老牛 回复】:时事造英雄!在乱世中,任意拉一个将军或是一个谋士来都是英雄,但他们都只是辅佐之才,而没有成为一代霸主,为什么呢?我们常常骂刘邦是无赖,骂刘备厚脸皮,骂曹操[已过滤**]雄,这都是片面之观,这些人都有常人不具备的人格魅力,才能吸引无数英雄俯首称臣. [2007-1-29 22:44:18]
  【文若书 回复】:可悲的是,有奴性的人,都需要有主子。四大名著里说得十分清楚呢。 [2007-1-29 23:10:50]
  【巴山老牛 回复】:怎样才能去掉奴性?难道每个人都要自立门户,或是清高一世,如闲云野鹤独来独去!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在现实面前,人不得不低头.就如诸葛亮,他没奴性,就只有在隆中的乡下终老天年,不为人知,又如孙悟空,他没奴性,但玉帝偏要捉拿他,有什么办法呢? [2007-1-29 23:31:32]
  【文若书 回复】:办法没有。但现在需要人们正视就行了,不能回避,或否认。 [2007-1-29 23:43:29]at:2007年01月29日 晚上10:32

浅草闲阳-评论

对不起,若书,当头棒喝一下:这篇就真的是观点太牵强了,的确先入为主了!
  【浅草闲阳 回复】:单说对吕布的认识,就大大曲解了作者的原意!三国演义里着力描写的反面人物,在若书笔下居然也有了不甘当奴才的血性,实在是太过牵强!其它就不说了! [2007-1-29 22:43:14]
  【文若书 回复】:文章里,说明了,吕布是一个矛盾的人。有奴性,但本领过强。他在崇拜权贵的同时,又对自己的本领过于相信了。所以,他当不了好奴才。更当不了好主子。奴性,是排斥真情的,可吕布身上却有真情。所以,吕布在那种环境里,是没法生存的,即使他有过人的本领。奴性社会,也不容许他这样的人存在。 [2007-1-29 23:01:10]
  【文若书 回复】:先入---从哪里先入呢?愿闻其详。 [2007-1-29 23:01:49]
  【浅草闲阳 回复】:吕布其人不单单是奴性那样简单,其人品很低下的,缺乏做人的基本准则! [2007-1-29 23:07:06]
  【文若书 回复】:呵呵,你这么一个高明之人,咋也这么迂腐嘛。刘备高尚么?孔明高尚么?曹操高尚么?你说说,三国里,谁高尚了?我只觉得一个人人格高尚---接下来,我就会写到他的。 [2007-1-29 23:15:25]
  【浅草闲阳 回复】:事实上,三国的作者写作目的要表达的原意是忠或者不忠,而非奴才与主子,浅见! [2007-1-29 23:19:19]
  【浅草闲阳 回复】:至于高尚与否,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2007-1-29 23:20:20]
  【文若书 回复】:,三国的作者写作目的要表达的原意是忠或者不忠-----表面是这样。因为在那时代写,必须披上忠不盅的外衣,不然要杀头的。作者真实的目的,就是写人们的奴性:虚伪,假仁义,互相欺诈算计等等的。但写时又故意掩盖这意图。 [2007-1-29 23:40:30]
  【浅草闲阳 回复】:这点文学史上早有定论,正因惯中竭力去体现那种忠,所以导致了他的局限性!事实上,三国的基调就是以刘备为正统,体现对汉室的忠来展开小说的!至于奴性与否,应该说是若书的创意,不是不可,也很有新意,但毕竟不是惯中先生的本意! [2007-1-29 23:46:53]
  【文若书 回复】:那倒说不定。也许,他就是这意思。只是不能让人轻易看出来而已。伪装掩盖得非常成功。 [2007-1-30 0:06:28]
  【浅草闲阳 回复】:所以说嘛,文评家完成并提升着作品! [2007-1-30 0:11:16]
  【文若书 回复】:还有一点,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现实,而 许多的真相就在现实下面,这就需要读者去感受,去发现了。前提是作者必须写得真实才行。 [2007-1-30 0:16:49]
  【如梅 回复】:个人见解,《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所贯穿的是一个“义”字。 [2007-3-22 13:14:20]at:2007年01月29日 晚上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