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实话,过年的题材很不好写,因为写过年的作品太多了,方方面面几乎全被人写过。不仅如此,人们对过年也太熟悉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找到共鸣并不难,可要做到同频共振、感而有悟,那就难了。但是,小说《过年》基本做到了。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宋家庄宋老汉老两口天天盼望与子女团聚过年,而子女在生活的压力下,却只能在物质上充分地回馈老人,最终也不能满足老人除夕团圆的渴望。
作者对农村生活显然是熟悉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农村所特有的浓浓的年味儿。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城里的女儿带着外甥女赶来”,“忙活这一年一次的大扫除”,“送过年用的东西,鸡鸭鱼肉,各色蔬菜一应俱全”。腊月二十八,“过年不回来”的儿子托“回家过年的同乡人把东西捎了回来。”螃蟹、虾、海参、鲍鱼、水果、茅台和钱一应具全。“三十下午,外甥女送来做好的饺子皮和饺子馅,顺便帮着帖春联,扫院子”。“傍晚时分,村里响起了零星的爆竹,那是贪玩的孩子放的”。入夜,“隔着一道墙,邻居的院子里灯火通明,年轻人吃酒划拳的声音飘过院墙,飘进宋老汉的院子”。深夜,“窗外,鞭炮声渐渐多起来,不时有七彩的烟花腾空而起,把美丽的影子划过夜空”。
在作者的笔下,物质上的富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充实和家庭的美满。“螃蟹和虾端上桌,老伴开了一瓶茅台酒,给老头子倒上……儿子孝顺你的,你不喝谁喝呀,正月里串亲戚的也都不在咱这吃饭,你不喝没人喝。宋老汉点点头,说也是啊。滋溜喝了一口,咂摸咂摸滋味……”孤独而无奈,美酒佳肴原来是这样的味道!“小子在电话里说啦,将来要送咱孙子出国学习,要让阳阳比他爹还出息。说到这,宋老汉敛了笑容:哎,出息有什么好,咱小子还没出息到出国呢,就见不到人影。”儿女出息了,留给老一辈的却是这样的苦果。尤其是下面一段描写,最是催人泪下:“宋老汉滋溜又喝了一口,一边加酒一边嘟哝:可我总觉得这年过的没年味,你瞧咱邻居,虽然没这肥蟹大虾,可一大家子那热闹劲,那才象过年呐。说着,一抬头,看到老伴的眼圈红了,赶紧打住了话头。”
毫无疑问,当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人们对精神上的慰藉和亲情的温暖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了,作者在故事里表达的正是这样的主题。但这并非作者特有的观察,几乎是所有的人所都感觉到了,这也是这篇小说容易取得人们共鸣的原因之一。
无论你是作为子女还是作为父母,读这篇小说都会感到亲切,可以体验些许的年味儿,可以找到过年的真情实感。应该说,作者柔情的笔端已经触及到读者的心灵,但是,却仍未触及其痛痒之处,总是有那么一点未尽之意,还隐藏在眼前的薄雾中。
为什么在丰衣足食歌舞升平的条件下,人们的幸福感却不能同步地上升,是社会的缺失还是人性的缺憾?面对现实,是勇敢地探求还是难得糊涂之?做为读者,有理由要求作者的触角更长一些、更敏感一些,写得更深一点、更透一点,不仅让读者获得共鸣,也让读者从中体验到一振、一栗、一惊、一喜、一亮、一悟……的境界。
冥冥中,这境界仿佛近在一步之遥,相信作者能够满足读者的期望。
-全文完-
▷ 进入秋水泊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