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山,它顶峰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鼓荡之声。
这山,就是鼓山。
多年以前,我在一个美丽的故事里第一次知道了鼓山:
有一回,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一派天风海涛,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以“海”为题,出一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让学童们对下联。没多久,有位学童首先对出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他,就是后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后来,我知道鼓山是很有来头的,包括林则徐在内的无数名人登临过这座高山。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迹。在大顶峰磐石上刻有“天风海涛”四个大字,即为朱熹所书。
那么,渺小如我者,何不也去凑个热闹,去大汗淋漓的攀缘一番?
我在一个美丽的秋日里攀登鼓山。
同行的是我的朋友,在福州办有两个公司,事业颇有小成的小肖。
实际上,鼓山并不太高,它海拔仅969米,但是山上胜迹众多,林壑幽美,引人入胜,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早在一千多年前,鼓山就闻名遐迩。据说朱熹给过“闽山第一”的评价,这几字就刻在鼓山的哪块岩石上。我虽然没有看到这个石刻,但我想,鼓山绝对是有魅力的,不然,游历天下名山大川的朱熹不可能给予它这么高的评价。
鼓山的石刻全国有名。鼓山胜迹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160多景。从山脚下到半山腰的涌泉寺有2145级长3500米的台阶,在这古石阶上,你可通过或妙趣横生、或饱富哲理、鼓山石刻领略鼓山胜景、体味人生。
朋友小肖在石阶上健步如飞。比我略小几岁的他早年非常喜欢武术,我和他最早并不认识,后来以武会友,在几次的切磋交流后,成了好朋友。再后来,他离开了家乡的穷乡僻壤,走南闯北;当十多年过去,他竟从西安带回了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并在福州开办了公司。这之间他经历了哪些事情,有过怎么的人生起伏?我不甚了了,只是隐约听人说,他经历坎坷,阅历丰富。
“小肖,你这几年是怎么过来的?能不能说来听听?”我忍不住提出了要求。
他爽快地答应了:“行啊,不过要到山顶上——我们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行!”我不由加快了脚步……
在大名鼎鼎的涌泉寺,我们要了一桌素菜吃着,又喝了几道茶博士倒的盖碗茶,浮躁之气顿消。随后,从涌泉寺旁一道石阶下来,便到灵源洞看摩崖石刻——这可是我喜欢去的好去处。
鼓山石刻的胜景最为集中的就在灵源洞一带,便是别有洞天的灵源洞。这是个深达两丈余的枯涧,悬崖峭壁、古木参天。置身其间,山光水色与摩崖石刻交织一处,让人宛如步入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迷宫之中,一时神情有点恍惚了起来。
鼓山摩崖石刻始刻于宋庆历六年(1046年),经历元、明、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时一千多年。现存摩崖石刻562段,遗有李纲、朱熹、蔡襄、郭沫若等2400多人的题名或笔迹。
我在“忘归石”三个大字前停住了脚步。这三字字径约70厘米,笔力遒劲,是时任福州知州的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所书。
静静地站立着,耳边传来的是有如天籁般的佛音。那是灵源洞内播放的佛教音乐。这声音,在这样的时刻,让我突然想起了那么多在名山大川中渡多美好时光岁月的古人们。一时间,我竟有些嫉妒他们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个山涧里,该有许多这样的美景吧?它们属于谢灵运,属于陶渊明,属于王维,属于谪仙客李白……他们流连于名山大川、忘形于峰壑林泉,与自然山水亲切对话,体验与天地造化的精神沟通。而我们,如今有几分古人寂寞而深邃的情怀?又有几分古人淡泊而苍茫的心境?
耳边突然传来了清脆的声音。那么的熟悉,有带着点陌生,是什么呢?
一转头,看见小肖正嘴衔一片树叶,腮帮微微鼓起。那声音正随着他嘴巴的运动而越发响亮起来。
我也随手摘下一片叶子,尝试了一下,却只发出难听的呜呜声。
小肖笑着告诉我。他小时侯放牛的时候,经常从树上摘叶子来吹,所以,直到现在,他还喜欢这样的音乐。
慢慢的说着话,慢慢的登着山径……后来,我们终于到了顶处了——那呼啸的风吹得山林里的松树不断摆动,松涛阵阵,浑身猛然有了清爽与凉意。
多年以前,年少的林则徐就曾在这里驻足吗?
“可以说说你的故事了吧?”我在石椅子上坐定,提醒小肖说。
小肖笑笑:“三两句话还真说不清……我跑过很多地方你是知道的。那年,生意依然没有起色。我从北方转到了昆明,下车后,口袋里就剩下三块钱。我用这钱吃了顿晚饭,就一分钱也没有了……晚上,我在街上逛荡着,心里在发愁,这一晚我该到哪里睡觉呢?但是后来,身无分文的我不仅有地方睡觉,而且还有被子盖,睡得也很踏实……你猜猜我在哪里睡觉?”
我赶紧开动机器。到后面,我只有投降:“呵呵,猜不出来。你赶紧说出来吧。”
“我在医院的病房里睡了一大觉。”小肖笑了起来。“没有想到吧?我逛到晚上十点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个好主意。于是,我找到了一家医院,在一个病房里,我看到还有病床空着,于是就大大方方的走进去,躺了上去——大概查房的医生把我当作了病人家属,而病房里的病人把我当作了哪个病人的家属,所以,这个晚上没有人来盘问过我,我们可没有想到,我当时简直就是个盲流……”
他的故事让我沉吟了好久。我曾在小说中编过许多情节,但是,这样生活化的情节我怎么想也是编不出来的!
这就是生活!
看着他的笑容,想着他经历过的世事,突然想起半山圆通庵旁的刻石——“欲罢不能”。它为清乾隆年间福州知府李拔所书。登山大半,到此确实“欲罢不能”,只有继续攀登,拾级而上。
那么,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无论你在人生路上是失意还是得意,反正都要走下去,因为生活让你“欲罢不能”!
下山了,夕阳正显示它的美丽,它给一个马上进入不惑之年的男人以生动的启迪。我告诉自己,以身边的这位朋友为榜样吧,在人生的路上努力向前。当机遇关上了大门,没事,从窗户跳进去吧!当身无分文的时候,找个可以躺倒的地方,舒适地躺下,打它几声呼噜!
经过万松湾,路边有一大石头,上有“石头路滑”石刻,颇有禅机。
人生之路也当小心行走,避免滑倒,不是吗?
满载收获的禅机与哲理,我们下山,嘴里嚼着甘甜的玉米棒,这才是生活的原来滋味呢……
2007·2·10下午一点二十三分写毕
-全文完-
▷ 进入余新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