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杉洋的古典余新锋

发表于-2007年02月17日 上午11:31评论-12条

村庄作为一个词,一直温暖着我的灵魂。

我的故乡杉洋,就是一个古典而有灵魂的古村。由于朱熹曾经讲学过的闻名遐迩的蓝田书院,古村又有了蓝田的美称,直至如今,它依然那么炽烈地温暖着我的心。

杉洋,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曾说它“昔议设县不果”。它还与历史上闻名的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朱熹、林则徐、沈葆桢、萨镇冰都有过千丝万缕的渊源。这个山间小村其诸姓始祖及其繁衍的子孙,竟有科举夺魁二状元、金榜题名九十进士、还有四相五将,二百多名朝廷命官。

徘徊在家门口那只狮头破损的石狮前,仿佛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当我穿行在杉洋的大街小巷,如同漫步于北京的胡同中,心里唤起的是极其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我走进幽深悠长的小巷,在鹅卵石路上漫步,眼光在滑亮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上游移。

这是一条花花绿绿很漂亮却又很古朴的路。它是一条适合撑着油纸伞独自俳佪的小巷!

这条杉洋后街的鹅卵石路我曾在童年时代走过无数次。如今它异常的光滑青亮。母亲的兄弟姐妹很多,有两个姐姐出嫁后就住在后街附近。所以,在童年时,我常常沿着这伸向前方的鹅卵石路,跟了母亲到姨姨家里玩。一晃,二三十年过去了!

在这条路上,曾经有许多质朴的大脚板穿着草鞋快速走过,有轻盈的三寸金莲笃笃的走过,有锃亮的皮鞋铿锵有力的走过,有还有稚气的孩童欢快的飞奔而过……但如今,许多生动的故事湮没了,如同许多被岁月磨得光很滑而后被水泥路取代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的鹅卵石路。

鹅卵石路凹凸不平的斑驳中写满了古老的故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留下的,是一种历史厚重的沧桑感。

让我高兴的是,记住杉洋小巷里鹅卵石路的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前几天,我看家乡的网站上看个帖子,有个十五年前曾经在杉洋当医生的男子在帖子中深情的说:“看到这一条古石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杉洋的百姓有一个习惯,当家里有人生病时,先是请医生到家里出诊,出完诊后都会送给蛋呀、菜呀等,哪里的百姓十分的纯朴与热情。我肩上背着出诊箱,在这条古石路不知走多少次……”

走走停停,我来到了积庆堂旁旁的小路上。

粉墙黛瓦的积庆堂是一个清代的古宅子,它基本还保留了古代的规模和造型,建筑风格精巧雅致,飞瓦重檐,雕梁画栋,房屋大多是两进结构,分厅堂、正房、厢房,中有天井,用于通风、采光,但不可避免的是,那曾经雕花的窗棂已破损不堪,那雅致的香闺也已挂满蛛网……我只能从使用两三百年来从没换过的青铜大门门环、门锁上,以及厅堂里挂着的“学海渊源”、“佩印堂”等字迹深刻、清晰的牌匾上,窥见远古人们的匠心。流年似水,那些古人的谈笑都已沉寂,但隐约间,古宅子内还激荡着当年的或豪迈或富贵的气象。

除了积庆堂,杉洋全村还有200多座古民宅,其中明代古宅有时思堂、三房厝、旗杆厝等十三座,清代的古宅有聚德堂、姑娘厝等。随着居住在这些古民居里的乡民们到外地谋生发展,它们逐渐颓败了,然而,任何一个走进这些古民居的外人,还是依然会为建筑的精美和文化的气息而震撼。

积庆堂的某幢民居里,还住着我一个姨姨。她也很老了。母亲在七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幺,今年母亲也七十一了。所以她该有七十五左右了吧。她现在跟母亲的感情依然最深,隔一两天没有看到母亲,就打来电话,有别人给的好吃东西,更是要留着,等母亲到了她那阴暗的房间里,拿出来,强行塞到母亲的嘴巴里……

很多年以前,童稚时代的我曾在还很年轻的她的家里度过许多欢乐的时光。在她家的天井里,有一棵高大的山茶花树。落花时节,每逢风儿吹过,就有落英拂面,那片片洁白的花瓣就从我眼前悠悠落下,那美丽富有诗意的情景成为如今我脑海里永远不会消失的山水画……

积庆堂,你承载了我多少永远鲜活的欢乐!

蓝田好,仙路入桃源,秀水一条银带绕,奇峰四面玉屏环,人在洞中天。

待客到,指点问青田,余族只今丞相裔,李家原是帝王孙,唐末避仙村。

这是流传下来的一首宋人的《望江南·蓝田十咏》。

在杉洋,有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和谐景象。

我曾写过《蝉林祠追梦》一文,后被文友等在了刚刚创刊的《翠屏湖》上。有几个朋友说,写得那么煽情,到底有没有那么美。我笑笑说,不去实地看看,你是没有发言权的。还是哪天跟我上去品味一番吧。

面积达3300多平方米的蝉林祠坐落于狮岩山下。蝉林祠内原有一副古联:“五六月里无暑气,二三里外有樵声”。它生动地描绘出这里的气候与景象。

据传这里原建有“仙岩寺”,曾有僧人千余,多是武僧。宋代建隆年间,这里改建为余氏祠堂,仿北京“太和殿”而建,三进院落,依次而上。二进大厅上方“旋天拱斗凤凰池”造型尤为别致。祠内宋徽宗“檀越主尚书堂”直匾、朱熹“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的对联,清代邵武学者余元昂“豹变南山雾,鹏搏北海风”的诗句,都十分珍贵。祠前矗立着历代科名旗杆石碣,让人不禁遥想起当年学子们高中后的踌躇满志。

在院内,有一株奇花,曾经上过电视台的节目。此树高三米多,岁首开花,花朵卷而不舒,色紫,团团簇生于枝干,犹如一朵朵红银耳,待到春末,花谢方长叶子,古田乾隆版《县志》载:“此花名叫苾芣,即是《诗经》中所谓的‘视尔如荍’的‘荍’……奇哉奇哉!”

我在去年夏天来到这里,在花前审视了半天。这株可以跟中国伟大的古典诗集扯上关系的花,又让我对杉洋的古典韵味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

跟蝉林祠一样,同样有着古典韵味的是凤林祠。

始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的凤林祠占地2500平方米,坐落于杉洋镇西南3公里的凤林山下,是李氏奉祀入闽始祖、唐朝状元李诲的祠堂。从宋代至清代,凤林祠李氏后裔中涌现过丞相、尚书、郎中、驸马、提刑官等清官廉吏60多名。祠堂三进进深,几经修葺,巍峨雄伟,是福州十邑名祠之一。

凤林祠曾因大火而烧去大半部份,前院只留下两只巨大的喂马槽,沉睡在一片稻田中,显得无限落寞与寂寥。听李氏族人家少,它们都是北宋崇宁间(约1105年)的古凤林寺遗物,其中一条长7米,高0·8米,宽1·2米,看了让人特别能发思古之幽情。

还有就是那竖着的高度4-7米、直径0·6米的9根高高的圆形或方形的石柱让我震撼了。

在悠远的时代,它们想必是让无数乡民敬畏,让无数李氏人家自豪的。到底它们做什么用途,没有人能告诉我。我在青翠的田园里转动着,只看到柱上还雕刻着“××十三娘”、“××十七娘”字样。当地群众都传当时的大雄宝殿和观音堂等是由几百根石柱、石梁建构而成。

凤林祠前几十米处有单骑退英军的民族英雄林朝聘的坟墓。林则徐女婿江西巡抚沈葆祯特为之撰写碑志铭,为林墓增色不少。而祠内,大学者朱熹“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瀚苑野图新;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等拓印手迹联句及近代书画大家李若初先生的诗书画很是清秀,引人注目。

阁内祀孔子、朱熹与关羽这“三圣”的文昌阁公园位于杉洋镇杉洋村中心。

我曾在文昌阁逗留过不少的时光。在少年时代,父亲就对带我多次来过这里。为什么而来不太清楚。长大后,我知道,这里也可能寄托着父亲对我的一点希望吧——文昌阁又称“文公祠”,封建时期为学子的乡试考场,也是。他或许是想让我在这样的一个处所,能多受先先贤的文化熏陶吧。

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文昌阁主体阁楼始建于宋建隆年间(960年),清雍正12年(1734年)重建,为三层楼阁,仿宋木结构,六角台梁,飞檐斗拱。公园内四周是近百米的回型长廊,中间有一池一桥,为“映月池”与“引月桥”。古代,文昌阁不仅是乡试考场,也是一个游览胜地,还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论著之所。而如今,文昌阁公园是杉洋农民的精神憩园,依然在乡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杉洋是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学之地,离文昌阁不远,就是朱熹讲叙地蓝田书院的遗址。遗址后山有“引月”池,清泉汩汩,明月初照,必映池中,朱熹及门人常流连此处,夜观星象。他还以“茶仙”署名题镌“引月”二字。

在我读小学时候,父亲常带我上山砍芒箕骨,在池边,他娓娓而谈,把朱熹的许多传说故事绘声绘色的告诉我。父亲还告诉我,镇东浮林岗有一株雀舌罗汉松,也传说是朱熹所栽植,而今依旧亭亭玉立。

杉洋村北有一个很有名的三井龙潭,“瀑飞数百丈”,古田宋代名儒、朱熹学生林择之来观,“矍然曰‘庐山之卧龙西涧谷濂漱玉无加是也’”(摘自龙井边的宋代摩崖石刻《龙井记》)

说真的,关于杉洋,我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我所熟悉的这个村庄,实际上也在变化之中。还好,这变化还不足以毁灭古蓝田的美丽。

如今,在快步奔向高大楼群、玻璃墙、霓虹灯的现代化进程中,杉洋依然像一幅画,闪耀着古典的光泽。这个被我在很多篇章中称为蓝田的人类居住地,只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驿站,但我却常常从梦里透过岁月的河流,看见三井龙潭、看见蓝田书院的遗址,连同祠、旧宅、幽巷……

我还看见已经仙逝的父亲赤着双脚,在蓝田书院旁那灌满水的稻田里移动,手上挥舞着绿色的秧苗,温暖的阳光照耀在他的头顶上。

最后,我的眼光掠过熟悉的老祠、旧宅、幽巷,恒久地感受着这个古老村庄的古典与诗意……

本文已被编辑[紫色菊]于2007-2-17 14:24:21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余新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喜庆的日子,献上故乡的文字,深情厚重,情深字长,句句都是情,字字都是故乡的美和宁静。
古典在被追寻,可哪里追寻古典,在你的文字里,你的故乡让我们看到了美和深情。
尤其这个经济的社会,所有的历史文化发展得面目全非,一起格式化,哪里去寻找个性和韵味……

文章评论共[12]个
帘外落花-评论

新年快乐!at:2007年02月17日 中午12:43

晴茜绮梦-评论

个性使然、韵味十足,晴天喜欢!问候作者,新年快乐!at:2007年02月17日 中午12:49

余新锋-评论

谢谢编辑和朋友的赏识与厚爱!
由于匆忙,文中有小差错,能否帮忙改改?"跟蝉林祠一样,同样有着古典韵味的是蝉林祠。"后一个
"蝉林祠要改为"凤林祠""
  【紫色菊 回复】::)已修改。新年快乐~ [2007-2-17 14:24:36]at:2007年02月17日 中午1:05

静韵随风-评论

美丽,新年快乐:)at:2007年02月17日 下午4:06

余新锋-评论

谢谢紫色菊的帮助!谢谢朋友们!恭祝新春快乐!at:2007年02月17日 下午5:55

琳馨-评论

新年快乐!at:2007年02月17日 下午6:33

心海岸边-评论

新年快乐!at:2007年02月18日 凌晨0:15

余新锋-评论

谢谢您at:2007年02月18日 凌晨0:38

邬海波-评论

新年快乐!at:2007年02月19日 凌晨4:42

风劲角弓鸣-评论

好地方。at:2007年02月19日 晚上9:09

鹤林玉露-评论

看过太多的繁华霓虹,感受太多的人间冷暖,找一处这样的地方,走走,歇歇,心会有另一种感动。at:2007年02月21日 中午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