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烽火扬州路江湖梦

发表于-2007年02月26日 下午3:08评论-1条

金秋十月,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天却是雾霭沉沉的。车子行驶在通往扬州拥挤的高速公路上,一点也没有风驰电掣的感觉,反到有种说不出的压抑,是连日偏高的气温、偏低的气压在作祟?还是糟糕的路况、不良的视线在干扰?索性摇下车窗,一股呛人的气味扑鼻而来。放眼路边的农田,丰收后的农民们正忙着处理田里的稻秸秆,他们处理的方法很简单,就地焚烧。空气里哪能不弥漫烟雾和呛人的烟味? 

朋友说古人“烟花三月下扬州”,我们现在是烟火十月上扬州,只是可惜了那些稻秸秆,可惜了这些不可多得的有机肥了。真是有些迷茫,我们一方面在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一方面又在无端的浪费资源;一边在发展生态农业,一边又在舍弃天然的有机肥料而拼命地使用化肥;一边在花大力整治环境污染,一边又在燃烧秸秆污染空气。 

这焚烧秸秆的场景,倒也颇为壮观,一道道,一垛垛,恰似狼烟四起。不由得使人想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的词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扬州,自隋炀帝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后成了水运枢纽,这造就了它的繁华,同时也祸害了它,使它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绍兴三十年,即公元1160年完颜量率金兵攻破扬州大肆劫掠,此后韩世忠、岳飞、辛弃疾等一批名将都曾在此驰骋沙场。更为可歌可泣的是明朝灭亡以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王朝,竟让一个文官出生的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结果可想而知,几十万大军仅抵抗了一天,就土崩瓦解了,接下来的是清兵单方面的杀戮,屠城十日,死者数十万,个中惨状不说也罢。 

对扬州战争创伤最有感悟的要数南宋词人姜夔了,他一曲自创的词牌《扬州慢》道出了满目的创痍和凄凉,几乎成了千古绝唱:“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芰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撇开烽火,扬州是艳丽的。扬州的繁华与艳丽,可追述到西汉,吴王刘濞受封于此“即山铸钱,煮海为盐”,从此富甲天下,扬州就此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繁华时期,也就是这个刘濞借汉景帝削藩之际,仗着手里有几个钱,纠集七个诸侯小国做起了皇帝梦,史称“七国之乱”,扬州烽烟四起,生灵惨遭涂炭。 

但造就扬州奢华的莫过于隋炀帝杨广,据传杨广为下扬州观看绝世琼花,下令开凿大运河。传说只是传说而已,其实开凿大运河的真正目的,是为漕运,为掠夺民间财富,可这一点也不影响炀帝对扬州的偏爱,他曾三下扬州,结果为此被部将宇文化及所杀,这里成了他最终的宿命,成了他最后的归所,也成了他暴虐和荒淫的笑柄。 

清代,康熙和乾隆也曾多次“巡幸”扬州,所不同的是他们来这里,比炀帝多了层含义,那就是对“扬州十日”的安抚、祭奠与忏悔,或许他们骨子里充满着诸多的傲慢,但表面上对于扬州也只能做出谦恭的姿态。 

是什么吸引了一个个高高在上皇帝,对这里偏爱有加留恋忘返?唐朝大诗人杜牧,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他在大和九年,即公元835年,结束在扬州的任期,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写有一首《赠别》“婷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我们无须去探究他赠给谁,与谁别。可诗中印证的自古扬州出美女的传说总不会是假的了,即便有人把那个“婷婷袅袅”的豆蔻少女误解为就是扬州,我想也没有什么错的,因为女人是水做的,扬州也是水做的。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二十四桥留给后人的是悬念,可我们不必去弄清楚,古扬州城里真有二十四座桥;还是吴家砖桥上有二十四个美人在吹箫?我们只要知道扬州确实是水做的,有小桥,有流水,有沟通就够了。 

杜牧确实是诗作高手,往往了了数句就能把景勾勒的淋漓尽致,却看他的《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留迟。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在杜牧之眼里,扬州是婀娜的,更是多情的,多情中暗含着几分暧昧,自古才子多风流,在这当年的花街柳巷里,他留下的是“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在这奢华与风靡里有人说非得“腰缠十万贯”才能“骑鹤下扬州”。 

扬州是妩媚的,宛若一个多姿的女人,孕育了以古运河为脉络的维扬文化,诞生了诸如张若虚、郑板桥之类的历史文化名人。即便在这里造反,也造得特有文化气,却看“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这里写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就这样一个官样文章,也成了众靠传诵,万古流唱的名篇,它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一起成为中国骈文史上的双璧,就连被骂的武则天看了也拍案叫绝,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瘦西湖的水,清澈宁静,倒影着湖畔的杨柳,随便掬上一汪,捧出的必将是隋唐的盛华,明清的旖旎。在这舞榭歌台、迤逦风华里有多少少年才俊留下了风流韵事。就连扬州的月亮,在古人眼里也出尽了风头,唐代诗人徐凝在他的《忆扬州》里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今晚又是一个“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朗夜,古运河被打点得更是流光异彩,河岸上杨柳丛中的长廊里,坐满了休憩的人,他们和我一样,成了河中穿梭着的画舫里的风景。今日的古运河已成了人们凭吊历史的豁口,不再是封建王朝统治者盘剥人民的通途了。 

结束扬州之行时,豁然看到扬州晚报上的一则新闻:扬州将告别焚烧秸秆的历史,扬州科研所,已研发了一种生物添加酶,它可以使秸秆直接发酵成饲料和肥料。但愿从此再也不要看到扬州“烽火”弥漫。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湖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从稻田里焚烧的烟火说到扬州的历史,可见文字和文学功底的深厚。

文章评论共[1]个
帘外落花-评论

欢迎首发文章at:2007年02月26日 下午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