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读清人张潮《幽梦影》,读到他苦无下对的佳句“乡月大于城”,心中颇生感慨。
乡村的月亮确实比城里看见的要大。
你看,一望是野旷悠远,天低树高,流水村落,万物悄然,只那月儿或挂于柳梢,或游于中天,或欲坠于晓风中,清婉亮丽,姗姗可爱。你看,村人们总爱三五成群坐在好客王婆的院落里,沐着槐树花香,就着粗碗新茶,扯起张家的媳妇李家的娃来;或者枕着床前的明月光,想着哪天该到溪边去低头弄莲子,哪天该到田头去稻黄抓蟹肥。不论月圆月缺,他们的日子总是实实在在地过了。
其实,不知多少代了,我们也来自这美丽的乡村,我们的日子就被这乡村喂养者。
在城中,那高楼檐头,那吊塔臂弯,有时也会有一轮悬月,在灯火和霓虹映照之下,你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它是那样的瘦小。现在,科学告诉我们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不存在因地而异产生大小变化,感到大小不同是因为光影让人产生了错觉。但是,古人抑或今人宁愿相信乡月大于城,那是缘自我们血脉中所固有的乡村情结!
曾几何时,月亮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不必说月下把酒,对影成三的孤独与浪漫,也不必说低转朱阁,抚照无眠的牵挂与思念,单是那海上明月,天涯此时的万户同赏,就让我们对月浮想联翩。是啊,人在旅途,霜白露重,遥寄愁心,故乡月明!明月在人们的心中,已幻化成家乡的山水亲人,已渐染上故园的厚重乡音,已凝聚着故乡的世事人情……那旷野清风明月,那小桥流水人家,是我们血脉喷张的源头,是我们慎宗怀远的皈依,是我们顶礼膜拜的图腾!
我们的本源在乡村,我们都是城市的流浪者。
村头明月下,一棵古老的大树把它缠绕盘曲的虬根深深扎于大地之下。大树下,一位苍老的母亲在深情地呼喊:归来吧,孩子!
-全文完-
▷ 进入横槊望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