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浮光掠影看上海江湖梦

发表于-2007年03月07日 中午1:47评论-1条

来上海月余,一方面觉得每日匆忙,另一方面是因为各处都陌生,于空间方位的感觉都很差,所以并不经常出去走动。然而住处离上课的地方又很远,每次都要骑车三十余分钟才能到,所以差不多每天都在两个地方之间往返,慢慢地就有几次变换着来往的路线。三十几层的高楼在上海是到处都见的,然而却还在这高楼之间看到许多旧日的建筑。第一处引我注意的就是步高里,坐落在建国西路与陕西南路的交界处,牌坊式的门楼顶端有“1930”的字样,下面是竖写的步高里三个字,上边还有法文的标注。门楼里面,两边一排排三层的石库门住宅,清水红砖的墙面,雕花的窗户,屋顶是红瓦盖着的,老虎窗边藤蔓缠绕,幽静之中透着一层寂寞。这里原属法租界,据说1932年巴金曾在这里的52号友人家里创作了《海的梦》。如今从街边望进去,一排排的晾衣杆讲述的不过是百姓的日子,然而临街一排底层的店铺,却有好几家是法文的店名,让人刹那间觉得仿佛是站在异国的小镇上。 

四五天前的一个晚上,百无聊赖中在网上看了娄烨执导的《苏州河》,开首就是黑屏幕里慵懒倦怠的几句对白: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象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呀。” 

“会一直找吗?” 

“会呀。”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呀。” 

“你撒谎。” 

这分明是要讲一个童话了,需知道在爱情之外我们还要生活,还要做事,当然这故事的结局不过证明了幸福的虚妄。又知道这影片在国际上很获了几个奖,却因为没有送审,终于不能在国内公映。然而这终于再次激起了我对于苏州河的兴趣。第一次关于苏州河的印象,大约不过是几年前的一次,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摄影的报道,说在苏州河的旧仓库区,有了一个类似纽约现代艺术中心的soho区的所在,登昆艳、陈逸飞等一批艺术界的名人在此落了脚,然而这一切却正在消逝,拆迁的步伐也正加快。第一次知道陈逸飞还是在十多年前,一本杂志的封底上登载着他的油画《浔阳遗韵》,说是在海外拍出了高价,然而我即刻喜欢了那画的韵味,古装的仕女、落寞的神情,仿佛真的从那画里传出了幽怨的箫声。今年初也是在网上看了他执导的电影遗作《理发师》,感动有一点,却不太多。后来还知道他拍的一部记录片叫《逃亡上海》(1999年),却还没有机会看到。 

第二天下午便携带地图骑车出发去看苏州河了,得来的印象到今天却已颇为模糊,只捡还能记起的说一点。那天秋日的阳光算是好的,有一点凉风,然而因为我正感冒着,呼吸了这凉风鼻腔里就有一点痛,却也没有大的影响。从长寿路东首的引桥下下了两三级台阶也便在西苏州路上了,因为并不熟悉,所以就右转向外滩的方向走,却错过了陈逸飞艺术工作室的所在。路与河之间却是一人多高的河坝子,植物都正浓绿,然而翘首向对岸望过去,却惊喜地发现了红和白的正开的艳的夹竹桃,长长的一溜立在对岸。记得四月间自昆明来上海的那次路上就看见沿途开得正好的夹竹桃了,想不到它的花期是这么长的。这样地走过去,边上只有很多的高层住宅楼。到康定东路上,有几栋老楼,大约也是石库门式里弄,没有很深的印象。再往前过了石门二路的桥底,就是南苏州路了。起首是一处新建的小小的九子公园,种了许多的竹子,却还未长到茂密。南苏州路上却都铺了很好的地砖,前面正是一片旧仓库的所在。 

1305号的一楼正是登昆艳的工作室,那楼确乎旧的有味道,清水青砖和红砖的立面上有着灰色的水泥饰面,正中高高的门楣上有“1933”的字样,据说这里原是旧上海大亨杜月笙的粮仓。我知道杜月笙还是在初中时候,与同学翻墙头在家乡县城的沙河影剧院里看的一部叫做《过江龙》或者是《大上海1937》的电影里,我已经记不清了,然而杜月笙这名字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因为一部叫《上海滩》的电视剧。楼西首一扇门的边框是用了一米多宽的钢板作着门框,一扇玻璃门,上面有竖排着的“登昆艶”三个字,门口立着的展板上却写着“咖啡书吧”的字样,里面靠南墙并拐到西墙的是到顶的书架,疏朗地排着许多书,前面是东西向的一个台子,上面是放了一些镜框等等的吧,再往前是一个长的工作台,象画家或者书法家作画写字的大台子,前面坐了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不知道可是登昆艳先生,我也终于没有进去,只站在外面浏览了一下。门左手橱窗的上层摆了六尊半身的塑像,像是西医人体解剖学所用的,露着半边的脑和胸腹里面的脏器,只各处的脏腑上印着各国的国旗图案,外面涂了黄红白兰黑的色彩,是颇艺术了。楼的西端的顶上挂着两块横着的牌子,一块上面是“tbwa\shanghai”,一块上面写着“tequi\china”,想来是一家外国的广告公司。 

就这样地走过去走过去,前面是乌镇路路口的一座桥,这却使我想起黄磊与刘若英的《似水年华》里的浙江乌镇,如今虽然不再有伤感,却还有一丝的怅惘在。向对岸望过去,四平仓库的大牌子赫然在目。过西藏路桥底后又见苏州河的岸边有百余米长的夹竹桃花带,前面又有一栋叫衍庆里的旧仓库,黑黑的立面的高处写着“1929”,数十扇铁格玻璃窗里没有人声。再往前还看见一处叫做尊德里的牌坊式门楼,上书“1930”。再往前走就到了浙江中路的路口,熙来攘往的车流人流,我站在那里,看着身边的“弹簧总汇”、“垫圈仓库”、“高强度紧固件门市部”这样的一些小铺子,有一点疲惫。 

再往东走了不久,看见了一处宏伟的旧楼,却是各省驻上海办事处的所在,看墙上的一块牌子,知道这里原为英美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楼,1920年建造,新古典主义风格。我对它的如何的外墙和券窗终于没有细看。后来就到了外白渡桥头的“英国领事馆”门前,深深的院落里,大树掩映着顶极的老洋楼。正值两名中年的妇女要进门里的一株老银杏树下捡拾落在地上的树叶,她们跟看门的年青人说:“我只进去捡点树叶,泡水喝,治我的头疼,高血压。”那年青人只不耐烦地说“不好进的,里面不好进的。” 

我不曾上外白渡桥去,也不能远眺对岸著名的礼查饭店了,然而转过去就是外滩了。一字排开的宏大的洋楼,这里被称作中国的华尔街了,各大银行、上海海关、顶极酒店、高级商店等等分占各楼。建筑风格是各异的,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哥特式的、希腊神庙式的、巴洛克式的等等,总之是眼花缭乱,立柱、券顶、浮雕、雕像各色各样,的确也衬得这庄严的所在。而我也终于能认得了顶部的巴洛克式的亭子是什么样子的,爱奥尼式和多立克式的立柱又有何不同。略还能记得的是外滩18号楼(bund18),里面有着cartier和zegna等世界名牌店,当然,这里还有世界顶极的珠宝钻石、各色世界顶极奢侈消费品。另一栋是和平饭店(旧日的华懋饭店),坐落在外滩与南京路的交汇口,被称为犹太人遗落在东方的金字塔,过去称为沙逊大厦,1926年开始建造,1929年建成使用。它的建造者是上个世纪初在中国从事鸦片贸易和纺织品贸易等的英籍犹太人维克多•沙逊。多少的军政要人、商贾巨富、世界名流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今它仍是中国顶尖极的酒店。据说有一支老年的爵士乐队每晚的8点到10点都准时在底层的酒吧里演奏,已经20多年了,如今不知还在不在,而我也仿佛在那一时刻听到了那已经远去的旋律“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座不夜城……”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湖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晴茜绮梦点评:

上海,美丽的大都市
充满了无尽的繁华和诱惑
上海,一座永恒的不夜城
满是浮光掠影与闪耀的霓虹
请借一双慧眼,将一切都看清

文章评论共[1]个
晴茜绮梦-评论

借慧眼将一切看地清清楚楚!at:2007年03月07日 下午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