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纪弦 (中华网bbs文学-散文随笔)
一直想做个正宗的“秀才”,“秀才四艺”,做一个合格的正宗“秀才”好象必须要精通“四艺”才行,下围棋我曾经把一个拥有业余三段围棋证书的高手下得没了脾气,写字基本已经写到有左邻右舍经常拿着宣纸来求字的程度,作画也曾作到给孩子她娘画过一个素描,画完成女儿看得两眼放光,直喊“象极了,象极了”,至此,琴、棋、书、画“四艺”有三艺算是过关了,唯有置这个四艺之首的“琴”,让我伤透了脑筋,至今一直未有突破。
曾经进行过摸底调查,自本人上溯五代,纪氏宗谱里没有一个精通音律的先人,这多少可以让拙于音律的我在遗传基因的医学原理上找到一丝牵强的理由聊以自慰,可本人天生桀骜烈性,虽没有遗传到先人精通音律的基因,但遗传了先人知难而进,执着,不服输的倔强性格。在经过考察,深思熟虑,并结合自身已步入中年的客观实际情况,经过详细的科学论证后决定把“琴”的突破点放在小巧玲珑,音色优美的云南民族特色乐器――“葫芦丝”上,理由有三:一,自己一直特别喜欢音色低沉,哀怨委婉的葫芦丝乐曲。二,葫芦丝只有七个音孔,音阶变化简单,操作方便,易学。三,也是最关健的一点,葫芦丝这个乐器在所有乐器中价格基本是最便宜的,买了之后学成学不成都无所谓,扔了不心疼。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初下决心学这门手艺时感觉还是有点轻敌了,对一个三十而立的中年男人学音乐的困难严重的认识不足,买葫芦丝的时候看那民间老艺人吹这玩意儿来挺轻松的,一点也不费劲,可当我信心实足,兴高采烈的把这小巧玲珑,制作精美的少数民族的乐器拿回家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人家吹起来不费劲,那是因为人家是民间艺术家,术业有专攻,人家早驾轻就熟,练得心应手,运斤如风了,对于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从未接触过乐器这玩意儿的中年老男人来说,拿着它无疑于赤手空拳的拿着一个外壳坚硬如铁的椰子,虽早已馋涎欲滴,口水四溢,却无从下口。整整两天,腮帮子吹得发了酸,葫芦丝的音嘴里倒灌的口水几乎都把书房的地板给甩湿了,就是吹不出“刀、来、米,伐、少、拉、西”出来。看那民间老艺人站在街头也是这样鼓着腮帮子吹的呀,我吹出来怎么老是一个音,象出操的哨声,而那他手里飞出的怎么就是如诉如泣,优美悠扬的旋律呢?百思不得其解,手里拿着那位老艺人卖葫芦丝时赠送的乐谱和乐器简介,反复的看,巴掌大的一张纸,几乎都让我给翻烂了,最终也未能找出对我有任何启示性的和具有技术性价值的东西。面对女儿和妻子的多次强烈抗议和义正辞严的警告的巨大压力,沮丧、无可奈何的我决定收起这廉价的街头乐器,中止这次完善“四艺”技能的计划,为反击女儿和妻子不屑的眼神,避免她们嘲讽我做事“虎头蛇尾”“始乱终弃”,给自己一个体面的台阶下,我公开宣布“这次买的乐器是坏的,上了街头不法商贩的当了”,在决定执行前我赌气似的运足丹田之气作了最后一次的告别吹试,“呜 ――――”一声长长的熟悉音符声出现了,意外惊喜,原来没有上不法奸商的当,这玩意儿没坏,吹不出音调出来还是方法不当。按照简介上的提示,我试着按住了几个不同的音孔试吹,竟然奇迹般的出现了“多、来、米”……“哈哈哈,原来这东西是要用中腹丹田气吹的”,我哈哈大笑,懂了,懂了,先前看老艺人鼓着腮帮子吹,没看到他运丹田之气啊,可能是他中气足,运丹田气不显山不显水,蹊跷原来在这里,怪不得我老吹出哨声出来呢。
根本性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后,下面的事儿就变得简单起来了,葫芦丝音阶设置很简单,七个音孔,按四个是“刀”,按三个是“来”,按二个是“米”,按照一定的组合,就能吹出“刀、来、米,伐、少、拉、西”来了,我是乐盲,看不懂乐谱,但自己会哼唱的歌曲看乐谱还是能看懂的,卖葫芦丝的老艺人随乐器赠送的乐谱上有我最喜欢的葫芦丝名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首曲子的旋律我早已听得烂熟于心,所以根据自己熟悉的旋律再去对谱并不是很难的事,三天后,虽然不流畅,有点断断续续,结结巴巴,但我已经能完整的吹奏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了,当然,这是有代价,代价是下腭酸胀疼痛,饮食时极其不畅,手指僵曲,不能平展,上网打字的速度由原来每分钟100字被锐减到了20个不到,不过为获得晓通音律的历史性突破,进一步全面完善正宗“秀才”的四艺技能,付出这一点代价完全物超所值。特别是做为父亲的我,让自己的女儿从不屑、厌烦、敬佩到抱着老爸的胳膊大喊“老爸,你好棒”只经历了短短的五天,这种骄傲、自豪,带着激奋和喜悦的成就感是无以用言语形容的,只是当女儿被我“悠扬”而“深沉”葫芦丝乐曲声所痴迷,并死缠烂打的缠着我强烈要求也要学葫芦丝时,我拿着那个已经被我吹掉了音嘴的葫芦丝,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尴尬的告诉她:“女儿,学不成了,葫芦丝的音嘴被我的口水泡烂了,等爸爸下次买个质量好的,经得起口水烂泡的葫芦丝,咱们再学吧。”
-全文完-
▷ 进入纪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