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农民,在历史的行道里摸索前行静韵随风

发表于-2007年03月16日 下午6:04评论-2条

——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

若中国现当代要出一部史诗式的作品,那肯定是要去描写农民的。虽然近些年一直在提加快“城市化道路”发展进程,但农民依旧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老一辈的农民依旧呆在农村,保卫着他们那一方生于斯,长于死的土地;年轻一代的农民开始走出农村,到城市打工、求学,但身上那股淳朴勤劳的素质却能够让我们一下子就看出来。

奔小康,已经提出来很多年了,其实用简单而又通俗的话去解释,就是全国农民都吃饱了,穿暖了,精神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那就是真正的小康了。这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大处着眼,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进步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几十年怎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从广处讲的东西似乎总有点泛泛而谈,从一个细微处我们再去看这半个世纪的变迁,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可以让我们全面而又历史的去了解这些变化究竟如何而来?

爷爷原名叫沈志明,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的牵扯,在文革的时候竟然烙了个“小狗”的名字,后来报户口的时候,他没有去,叫旁边的邻居带着去弄,那人竟然给他报了“沈小狗”的名字,他去镇上说理,管户口的人竟然说:“户口报了,就不能改了”。他又找了一些人,但始终没有改过来。叫着,叫着,就叫到现在。

以前,听爷爷讲过去的生活,他总有点支支吾吾,似乎有许多要说,说出来的只是一些零星的片断。记得,他时常跟我说一句话:孩啊,你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以前苦啊!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长大了报答这个社会啊!这次在我决定采访爷爷之前,我把他以前给我讲的生活在脑子连起来,很难完整起来。因为我们这一代啊,从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吃过苦,穿的好,吃的好,对那段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总感觉很模糊。

这次采访,我特地选了一个有阳光的午后,我将问题准备好,慢慢地问,感觉家庭的历史,农民的历史,如一幅幅画面,慢慢展现在我的眼前。

爷爷出生在1936年,爷爷的父亲在一家工厂里做槽坊(即酒厂里做酒),爷爷的母亲在别人家做佣人,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家里很穷,在他11岁的时候,姐姐结婚,他就跟着到了姐姐家里当了小长工,什么事都要做,很苦。他这么描述道:

家里的烧火做饭都要我一个人做,每天天还未亮就要起床,一个人在灶口点火,漆黑一片,又不舍得点煤油灯,每次都弄好久才能点燃。等天全亮之后,我又得去田里干活了。如果干的不好,姐姐的婆婆是会用棍子打了,好几次被打的皮开肉绽之后,都想逃走。每次姐姐都说,忍着点,回家连饭都吃不饱。到了下雨天,我还得搓绳,要搓一捆稻草。

在姐姐家呆了一年之后,爷爷实在受不了这种被管制的生活,就跑回了家。父亲母亲依旧在外面,12岁的肩膀就担起了一个家庭的重任。家里有2亩8分田,全部要他一个人种,最后收成最多只有300—400斤。如果发大水的话,全部稻苗就遭殃。那时的肚子每天都是骨碌碌叫的。当时,还会种一些南瓜,山芋等,但这些是放在汤里烧的,要很很节约的吃。但当时也有一些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有的野味,比如河沟里就有许多膳鱼,青鱼,螃蟹,如果运气好的话,在田里干活的时候就可以抓到一些,来当作菜。

他13岁那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新中国成立了。新中国成立,贫下中农翻了身,他参加了农业合作站。当时,大家一起干活,开始的时候大家感觉新鲜的不得了,一股干劲,在毛主[xi]的带领之下,要把一穷二白的中国建设好。他村子里的小队130左右的人,种了差不多80—90亩的水稻。当时一个人的口粮是520斤稻谷,肚子基本上能够吃饱了。村子里还组织大家一起养蚕宝宝,每年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只要由妇女负责。当时人们个人口袋里是没有钱的,钱由小队里统一管理。大跃进的时候,国家做了一个极大的好事,就是新修水利。爷爷在这里重点强调了水利事业对农村的巨大好处。没有水利,如果一发大水或者一干旱,田里的粮食就没有了保障,粮食没有保障农民就又要饿肚子,这样新中国的优势就无法突出。

1960年,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是天赐的灾难。爷爷说,当时老人、小孩不知道饿死了多少,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肚子苦思冥想,但一点可以吃的东西都没有,当时人们都不怎么说话,天一暗了马上躺床上睡觉。有一次独自饿的实在难以忍受,走着走着就饿晕过去了。当时醒来之后,不知道母亲从那里弄来了一碗熬好的稀粥。他喝的时候,感觉这是人世间最好的东西。虽然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人们的心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很少有人说某一样东西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东西的。

后来爷爷结婚之后,生了三个孩子。当时家里几乎没有钱,但是全家人的肚子问题在爷爷的勤劳努力之下,还是能够得到满足。

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爷爷当了村里的小队长。他说,当时的生活他能够记得很清楚。全队种了118亩田,盖了三间大房子,专门用来养蚕;房子外面搭草盆,用来养蘑菇,蘑菇会有供销站来收购。他跟我讲了一个细节:当时人们很节约,卖了蘑菇,下面那个底头家家还用来当作宝,拿回家煮汤。当时男人的全劳动是10工,相当于3角多钱,女人的全劳动是7分工,相当于2角多钱。爷爷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你们在书上也看到过许多,当时我们这里一天到晚有人遭批斗。爷爷在家前面种了几棵水杉,说他是在搞副业,被批斗了一通。爷爷拿家里自己做的咸菜、榨菜去上海卖,赚了一点小钱准备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回家就被抓了起来,就被大家批斗了一通。当时的世界就是这样,你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到了别人手里全部变成了投机倒把。

1978年文化大革命之后,农民才算真正翻了身。爷爷说我们村庄时比较早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当时我家被分到了6亩多田地。当时大家心里兴奋着呢,自己又田了,只要自己勤劳劳动,吃饱穿暖完全成为可能。6亩多田地是这样分配的,4亩是水田,主要种稻子、油菜、小麦,还有两亩是旱地,主要种桑树。当时家里就有了一定量的收入,多余稻子可以卖钱,养了3张蚕可以卖钱,再养几头猪也可以赚一些钱,全家的收入有1000左右的钱,这样家里就开始盖起了二层楼的小楼房。

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精神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爷爷喜欢听戏,买了个海鸥牌的收音机,每天中午12点,他就等着那些评弹,越剧,京剧。他说,只要我说的出名字的,他都听过。只是,我对戏剧方面的东西一窍不通。他顺口就唱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段,我听得心旷神怡。

差不多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爷爷在外地引进了几棵铁树,经过培养,长势非常良好。同时,爷爷还在屋前屋后种了一些水杉、香樟。过了几年之后,爷爷将他们卖出去,赚了5万多块钱。爷爷说,当时拿到那么大的一笔数目之后,自己的惊呆了,几年前家里还只有几块钱,一下子竟然拿到了这么多的钱。周围的邻居看到树苗生意的前景巨大,很多人也效仿。

在80、90年代,很多村镇都靠自己的某一种产业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而树苗对我们那个江浙相交的农村说也是如此。因为许多人在树苗生意方面吃到了甜头,准备不种水稻、桑树,改种绿化树木。那其实已经是我小时侯的事情,我还隐约记得。爷爷当时也很矛盾,因为农村种了几千年的水稻,突然要改一种作物在土地上,究竟是造福子孙,还是竭泽而渔?

但爷爷还是抵不过大家共同要求富裕的呼声,还是跟大家一样,在投票决定是否要种树苗的时候投了赞成票。

以后的几年,村里的树苗生意越做越好,大家把树苗卖到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后来村子还被评了个“花木村”的美名。爷爷说,那时候,还有记者下来采访,将爷爷那些老一辈人如何一代一代把村子走向富裕的故事发在报纸上。那些年,村子里耸起了很多幢好房子,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机等城市里应该有的设备村民们也都有了。

其实,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就是全中国人从贫困走向小康的过程。然,如果一味地去强调好处而忽视了现在存在的缺点,危险,那就不客观了。爷爷继续说,孩儿,你看,如今的村子一共有60多部汽车,富的人家富的冒油,但你看还是有那么多穷的人家。如今这几年,树苗生意没有以前好了,恐怕穷的要越加穷了哦!国家提出“共同富裕”,啥时候能够真正实现啊?

“共同富裕”,我猛地一震。也许,这就是下半个世纪全国人民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路途任重而道远,我们这代年轻人更得上下而求索!

本文已被编辑[无缘牵手]于2007-3-16 19:31:20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静韵随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文中“爷爷”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农民、乃至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影子,写得质朴感人,尤其是结尾处的那笔锋一转,更让人深思。

文章评论共[2]个
无缘牵手-评论

此文我认为应放在散文栏目更加合适。
  【静韵随风 回复】:那就帮我转到散文吧?谢谢! [2007-3-16 21:09:05]at:2007年03月16日 晚上7:33

应采风-评论

最近的文字怎么少了,喜欢看你的文字,却久久不见。
嘻,一个不认识的老朋友。
  【静韵随风 回复】:谢谢朋友,学习忙哈。 [2007-4-9 14:57:14]at:2007年04月09日 凌晨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