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该说的还要说青仔

发表于-2007年03月17日 凌晨1:44评论-1条

镜头一、(新华网王衡报道)

春季开学后,甘肃省皋兰县一所农村小学的学生高高兴兴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然而代课教师却提出集体辞职,全校60多个孩子一时无课可上。

据代课教师们反映,之所以辞职,不仅是因为工资待遇低,更是因为付出很多却不被理解,让他们伤心失望所致。

在5名辞职的代课教师中,有3名从教超过10年。当地有人指出,他们十几年都坚持下来了,却因一次看似偶然的事情就集体辞职,这里肯定有必然因素。

代课教师们反映,尽管工资待遇微薄,他们平时也颇有微词,但从未想到会在3月5日那天辞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被理解。

王翠霞是辞职的代课教师中,从教时间最长、获得证书最多的人。从1992年8月在邵家堂小学任教以来,她先后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证和普通话测试等级证等证书。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尽管有这些证书,由于不是公办教师,她的待遇很低,每月只有200元,心中当然有情绪,但决不会把情绪带到课堂上。

“有的人说代课教师学历低,会误导孩子,可是学历能说明一切吗?”她说,邵家堂小学是水源村3个小学中(现已合并成2所)代课教师最多的,但教学质量一直比其他学校好。

魏孔德也是辞职的教师之一,他说,2006年9月,他的工资才从每月160元提高到200元,即便这样,这些工资连全家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开支都不够,很大一部分还是依靠年近60岁的父母种地的收入,他为此时常感到内疚。

“家长们对孩子期望很大,我很理解,可部分家长把孩子学习不好的责任全推到老师身上,认为我们素质差、水平低,才没有把孩子教好,但从来不想想自己也有责任。”魏孔德说。

另一名辞职教师张小英哭着告诉记者,为了当好这个老师,每天都得起早贪黑,虽然也付出了,可没多少人理解,这是她当了十几年教师感到最伤心的事,“不当老师了,可以带带娃,种种地,过平静的生活。”

王翠霞的丈夫魏孔平说,王翠霞为教师这个职业付出了太多,仅为获得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证书、进修2年就花了近2000元,这是当时一年多的工资。而平时为了让她安心教学,家里的农活自己一个人全包了。

据王吉川介绍,他每月工资1260元,而干着差不多一样工作的代课教师,待遇却低得多,工资也不能及时发放,2006年12月和今年1月的工资至今还没发下来。

辞职后,忠和镇学区校长多次给王翠霞等人打电话,希望他们复职,但王翠霞等人说,他们决心已定,再也不当老师了。

如何不让代课教师伤心离去?

水源村距离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市市区只有十几公里,不过,由于位于山沟深处,吃水都要从外面购买,进村还要走七八公里的土路。王吉川说,由于条件艰苦,公办教师都不愿意来,只能依靠代课教师。

据了解,目前甘肃省各地共聘用代课教师约3万名,一旦全部清退,农村学校将出现大量缺编,部分学校就会出现无人代课的情况。魏东邦说,教师编制是根据师生比例确定的,农村和城市分别为1:23和1:21,这样的设置不尽合理。拿邵家堂小学来说,平均一个班只有10个人,但每个班必须配备一个教师,这就超出了编制的比例,只能聘用代课教师来填补空缺。他还指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代课教师收入太低,基本生活没有保障。”

皋兰县当地一些人还告诉记者,从邵家堂小学代课教师集体辞职一事可以看出,除提高代课教师待遇外,人们也应该对他们多一些关爱和理解。

镜头二、(南海网张乙集报导)

3月12日下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冯培恩委员发言时指出,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到498元,增长23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长14·6倍,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2·3和12·7倍。可见20年来人均负担行政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人均gdp和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中国行政管理费用超常规增长与政府浪费现象有关。冯培恩指出,中国行政管理费用超常规增长与政府浪费现象有关。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力度,其中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也取得了进展,但最终实现建设节约型政府的目标,还亟须加强控制政府行政成本的工作。

例如:1·公务用车、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浪费:这是民众近年来关心的热点,中央曾三令五申遏制这些浪费,各地也采取过一些改革措施,但至今这几方面的开支都在两三千亿元以上。

2·政府会议浪费:我国各级机关每年会议不胜其多。例如西部某县2003年县委县政府及其下属部门召开涉及乡镇的会议达375次。近年来会议规格、标准、档次还在升高,有些成为变相的公费旅游。

3·“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浪费:据有关部门披露,中国约有1/5的城镇建设存在“政绩工程”。一些欠发达地区竞相盖起豪华办公楼,例如一个省级贫困县的政府办公楼耗资7000多万元,相当于该县年财政收入的1/3;一个只有7个村干部的村委会耗资400多万元兴建办公楼。

4·能源和资源浪费:某城市48家政府机构2004年人均耗能量、用水量和用电量分别是当地市民的4倍、3倍和7倍。据专家估计,中国政府机关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是美国1999年平均水平的133%。中国公务员人均纸张耗费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是部分发达国家的10倍。

中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86年的10%到2005年的19·2%。20年间增长将近一倍,超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5·6%的标准。同期,中国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只提高了0·5%,国防、科技和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8、1·2和0·4个百分点。冯培恩说:“可见政府浪费加大了财政负担,挤占了科教文卫医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正文:

再次提起这个沉重的话题,心是酸的,泪是苦的,但该说还是要说,我不管别人怎么认为,说我为猪狗不如的教师摇旗呐喊也好,说我虚伪卑鄙无耻小题大做也罢。

选取上面两个事例,我并不想加以评说,也不想对教师的个体和群体加以辩驳,是否曲直自有社会和历史的评判,其中的道理也留给读者去思考,我想说的是教育本身。

教育的不振,那不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事,是关系到我们的后代子孙,是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是落后的教育,那只有挨打的份,中国百年屈辱史就是最好的见证,一个拥有四万万人的泱泱东方大国,被一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国万里征讨,这种血的教训还不值得国人深思吗?

二战后的日本,和我们中国可以说在同一起跑线上,都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但到了70年代,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那么小的一个群岛国家,除了森林、水能、渔业资源外,其它资源基本上依赖进口,但其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我们望尘莫及的,这是为什么呢?在二战中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日本人少兵少、物少地少,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作出了抗战是持久战的精辟论断,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但在经济建设中,这种理论却没能充分发挥,没有利用好我们的优势去打一场漂亮的经济战,而日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僻开自己的短处,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战后的困苦中大力发展教育,实行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学生不但上学不交费,连早餐都免费供应,所有的适龄学生都必须接受教育,否则要追究主管部门和家长的法律责任,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日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历史久远,早在中国的唐朝,就派出大批的谴唐使到长安学习中国的文化、科技、制度,仿效中国的文字创立日本文字,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就有了“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快速进入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日本把目光转向西方,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可见,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别人学习又本身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我们还清楚的记得,在二战中,日本在中国推行“奴化教育”,企图用教育的方式来同化中国,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他们全民重视教育的思想,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中国要发展,要强大,必须走科教兴国的道路,这种思想年年讲,月月讲,台上讲,台下讲,但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呢?所有国民是否真正在关心和重视教育呢?那只有每个人自己心里清楚了。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说依赖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谁都心里清楚,这是不容置疑的,而科技的发展依赖于人才,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没有良好的教育,什么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竞争的时代,许多发达国家,大力倡导教育改革,重视本国人才的培养,同时吸纳世界各国的精英,我们没有理由坐以待毙。二战中德国战败后,那些战胜国疯狂抢夺德国的物资,而美国却搜罗在德国的科学家,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确立了美国军事霸主地位,

我们要大胆地正视教育的现状,“素质教育响”天天喊,“应试教育”却坚如砥柱,教育管理者不是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也不是去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而是在时间上做文章,周一到周五不够,周六周日补,白天不够晚上补,结果学生们6:30出门,晚上10:30后才能回家,一天下来,学生学习时间用了12个小时,街道上早出晚归的人,除了扫地的清洁工、赶市的商贩,便是可怜的中学教师和学生们了,这种用时间和师生的身体健康为资本投入的教育模式,是彻头彻尾的愚人式的应试教育,其结果是累死老师和学生,不单没有培养学生的个性,反而会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上课不许随便说话,不许做小动作,老老实实听讲,认认真真做笔记,而西方教育认为学生上课要多说话,多动手,多提问,说话,表示学生在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动手,指的是实践。

如今中国教育奉行“科教兴国”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中国教育仍是单腿跛行,片面重视理工科教育,人文教育荒漠化。它培养出来的是人才,但不是人,客气点儿,它培养出来的并不是合格的公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公民。

在教育新形式下,对于教师的评判标准应该有新的诠释:一个好老师,不是自己能教得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思考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想出了什么,能够带动学生思考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我国课改前的教育可以称之为“精英教育”,其课程设置是培养顶尖科学家的教育,一千人里能出一个科学家吗?所以为什么要让999人陪一个人念书?教育不应该以损失大多数为代价。课程改革就是要变“精英教育”为“所有学生得到好处的教育。”国家兴亡,不仅靠精英,更要靠全体老百姓,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造就全体。

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育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这种“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似乎变成了“太阳底下最腐败的职业”、“太阳底下最令人厌恶的职业”。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产生并非完全由教育本身所致,实际上是政府财政体制问题、舆论炒作问题、社会文化环境问题,是教育行政管理和评价机制问题,是家长和社会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教育的现状之间的矛盾问题。

“山雨欲来风满楼”,它预示着一场教育的重大变革即将来临。今年“两会”的召开,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政府加大了教育的投入,减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义务教育变成真正的义务教育。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已大大提高了,老师们,要以大局为重,把民族利益和利益放在首位,让教育来个突破,让教育变成真正的教育!

我要向那些还坚守在教师岗位特别是边远山区默默无闻的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致敬,是他们挚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他们托起了祖国明天的希望。

老师们,尽管生活还不如意,尽管有人还不理解,别轻言离去,有多少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望着你啊,有多少布满沧桑的脸指望你。你的落泪离去,带走的不只是悲凉,还有千万颗心。

小时候,古朴的乡民对字纸(写有文字的纸片)的虔诚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是对文化的渴求和向往,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景仰。我们所习的每一个字,不都是你手把手一笔一画教出来的吗?我们所取得的每一次前进,不都是站在你的肩膀上跨过去的吗?

老师们,别轻言离去,人不光只为了自己,有牢骚、有困惑,那是人之常情,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淌不过的河。“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刘欢歌词)

教育的阵痛,在撕裂着一道道的伤口,同时也在凸现教育的滞后和病态,只有让痛来得更猛烈些,才可能使教育由病态转向健康。任何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前进,走了湾路,就需要有人指正,正如有病就要医治,“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教师们,不要否认教育中的不足: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师德师风差……这些丑陋的现象需要社会的批评,把心态放宽广一点,一日而三省,先做好自己,为人为师,身体力行。时刻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青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两则故事,一为辛酸,一为寒心,读来悲愤交加。作者边思考边剖析、边抨击边呼吁,字里行间处处是严肃的笔触和真诚的心声,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更让人期望。

文章评论共[1]个
海小潮子-评论

想我们的后代都成混凝土丛林里野人吗。
  【刘艾青 回复】:不会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我们对教育还是充满希望,谢海小潮子的点评。你的担心见证了国人对教育的关爱,谢了 [2007-3-19 8:48:20]at:2007年03月17日 中午1:32